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放性居住社区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开放性居住社区建筑设计方案说明.

第七篇规划设计说明7.1项目概况201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近日印发,一条“中国原则上将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发热议。

可以看到,《意见》第十六条中指出要优化街区路网结构。

加强街区的规划和建设,分梯级明确新建街区面积,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设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

街区这一概念发端于欧美,是一组建筑物与周边或其中的广场、街道、小公园、绿地等实体或空间的总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的思想、文化、生活都越来越开放,走得也越来越远,到全世界去旅游、学习、进行商业贸易;但是回过头来看我们的居住环境,却越来越封闭,我们的围墙、铁栅栏越来越多,门窗上的保护网越来越密,站岗的保安越来越多,我们的不安全感越来越强烈。

这也恰好说明,我们在适应高度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享受物质富裕的同时,也在强化自我封闭的观念。

如何能让我们的私权和公共利益更好地对话,让我们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同时,更多地照顾到大众的利益。

这其实也是社会演进过程中积蓄正能量的重要步骤,也是设计师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

7.2 规划理念需要继承和延续的要素包括:保持细密路网;保持社区开放性,采用小单元管理模式;按照要求进行功能布局,突出交通性和生活性道路的差异性;完善配套服务设施;遵守建筑高度从城市道路到街区中心由高到低的规律;需要发展和深化的要素包括:创造宜人的步行环境,在细密路网中提取出步行系统;强化高质量的社区中心;以公共空间设计为核心,强化建筑界面的作用;提高建筑首层公共性(首层架空),突出街道生活;创造多样化景观,建筑风格和高度变化丰富;引入“开放式社区”概念,满足多种人群需要,并共享公共设施,促进和谐。

规划要求城市整合策略——落实城市发展框架,整合城市空间结构结构构成策略一一核心领引、纵轴推进、横向延伸建设模式策略——有机聚合、高效紧缩,组群发展生态保障策略——强调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城市典范规划思路充分利用基地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小区现有山水环境优势,建设与地形完美结合、特色鲜明的生态型的绿色居住社区,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精心塑造生动和谐的开放空间和社区环境,强调绿化空间与居民活动空间的融合,将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的穿插与渗透,突出“公园式园林社区”的环境特色。

主要手法1.形成“两心一轴”的规划格局在满足容积率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规划路网,利用南北向绿化中轴线,将小区分为四个组团,在规划中我们希望将中心公共绿地花园尽量做大,并且希望通过一条商业休闲步行街两大中心绿地有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两心一轴”的规划格局。

2.开放式的社区大型公园,提升社区生活品质有活力的社区活动中心是发展和谐社区、促进居民交往、提高居住质量必不可少的要素,完善的配套服务项目,社区会所、配套游泳池、休闲步道、沿街商铺的设置,再加上散点式创意商业空间的布局,形成能够为多种阶层、多种目的和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服务,形成社区生活的一个共享平台。

3.打造创意商业节点在社区公共绿化公园中引入“散点式的创意商业空间”的布局,强调多个不同氛围场所各自的形式完整性和彼此间差异,它们之间的联系则用独立的景观元素强调出来,让人能从转换中感受氛围的不同;给周边高密度居住区提供一个可以长时间驻留的公共休闲空间。

其次在色彩和材质上尽量考虑它们之间的关联,保持总体感受的统一。

创意商业内街被建筑形体切分为多种空间形态,即“步行街”、“阶梯广场”、“滨水院落”等多主题氛围的购物体验。

这些空间的不同几何特征、与主要流线的不同结合方式为以后购物主题的确定提供有益的线索。

灰空间之间不断转换:一、使流线变得经济而高效,因为灰空间细分空间尺度后,使得流线服务的店面增多,店与店之间的直接距离和视觉距离缩短;二、灰空间提供了多样化的购物体验,而不是一览的空旷的街道。

7.3主要设计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2002年版)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年版)3.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5.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20116.《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147.4 总体规划设计7.4.1 项目解读在明确了规划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基础上,将赋予每个地块紧凑的空间形态,从而获得一个整体集约和高效的土地利用效应。

这样做将有助于在规定的开发强度下获得一个成系统的最大的社区公共环境空间,可连续布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

同时,也在每一个独立组团内创造出舒适的人性化小环境,使人们在“公”“私”领域中得到不同的空间感受,从而更易获得一种“回家”的归属感。

7.4.2 总体布局我们依据对城市功能布局和发展定位的分析,结合这一地块的基地现状给出了我们的功能布局。

即两心、一轴的整体功能结构布局。

●两心:小区南北两个完整的公共绿地,结合和会所、销售中心、游泳池、创意商业空间及相应的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打造成为服务社区的两大“公园式的景观园林”,可考虑作为对社会公众开放的绿化公园,相当与整个片区的绿肺;●一轴:一条南北方向的景观绿色走廊将两个绿心串联起来,形成小区的景观主轴。

功能布局根据空间性质的不同,将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三个层次。

首先,在公共空间层次上,结合小区周边道路,合理设置沿街商业,并通过小区中部的休闲商业街和社区广场,将各商业节点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商业人流聚集的目的。

其次,半开放的公共空间,通过道路的自然分割,形成社区中的四个规模相仿的组团,使社区人员合理分流。

四个组团执行“高密高疏”的规划原则,将社区的公共绿地中心面积尽量做大,从而在这里布置社区相应配套服务设施、散点式创意商业空间和休闲娱乐小品等,打造成开放式的“公园居住社区”,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

社区中心绿地和组团道路界面周边点状分布公建配套。

最后,开放式住区在组团空间层面上,通过建筑的围台,形成了若干庭院。

院落空间作为最贴近居民生活隐私的空问,原则上没有公共服务功能建筑的介入,规模也进行了严格控制,空间性格内敛和独立,保护了安静家的居环境需求。

三种层次的空间,在规划中逐层递进,既保证了住区空间的开放互通,又顾全了空间体验的完整和住区心理安全的感受。

7.4.4 交通系统分析(1)社区道路系统由主干路、次干路、组团慢行路以及入户路组成,并满足各建筑物货运、消防要求。

小区主入口道路从景观要求出发,部分和入口广场结合在硬质地面上通过标识和路灯等限定出车行道;次干路:为组团内部车行路,车行道宽度均为4米,不设人行道,结合组团周边设置;入户路:宽度3米。

入户路铺装材料可充分考虑视觉景观效果。

非机动车交通与慢行系统:开放式社区结合片区公共活动节点设置环形自行车道,将生活区、公共服务设施、城际枢纽串联起来,为健康的生活出行方式提供物质空间。

鼓励使用绿色公共交通出行和慢行出行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小汽车的使用。

通过有效的绿色交通战略优化现有的交通出行方式,保障社区居民绿色出行,实现宜居的生态理念。

结合片区功能结构、水系以及居民出行活动,形成枝状与环状相结合的健康步道系统,串联城际站点、人流聚散广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等与生活和出行相关的功能,并与自行车道和慢车道系统组成慢行体系,增加片区活力和安全性。

增强了空间导向性,也使街道界面更为连续,空间肌理更加完整。

(2)静态交通停车以方便就近为原则,主要采用地下的方式。

充分利用后退城市道路边界、车行主干路边等空间适当布置地面停车;地下停车结合高层建筑庭院设置;自行车库结合住宅地下或半地下空间设置。

(3)、出入口设置出入口设置充分考虑居民交通流向、周边道路功能等因素。

居住区的机动车出入口尽可能依赖低级别的道路解决,而在较高级别的道路上设步行出入口。

(4)、停车设施住宅区:机动车停车设施按每户1.0辆配置,以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

地下停车结合住宅庭院布局,遵循就近方便的原则;地面停车主要结合各小区出入口、组团周边道路设置。

自行车主要结合住宅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布局。

商业服务配套设施:机动车每1.0 辆/100平方米建筑面积,以地下停车为主;自行车结合建筑前广场设置。

7.4.5 竖向工程设计设计原则:合理确定道路横断面、坡度、合适的竖曲线和平曲线以及缘石最小行车转弯半径。

综合考虑防洪排涝、与室外场地顺畅衔接以及管线布设等因素。

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造价,土方填挖总量大致平衡,与建设时序协调。

道路竖向:规划主、次路路段纵坡不大于5.0%,交叉口纵坡不大于2.5%;道路纵坡最小不低于0.3%。

7.4.6 公共配套设施分析(1)、公共设施社区级:包括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商业、农贸市场、邮政电信、卫生服务等,采用集中式布局方式,社区中心设于居住地块核心位置;另外沿道路设置沿街商业服务设施,满足服务半径的需要。

小区级:包括便利店、会所、物业管理等。

便利店等商业服务设施结合各街坊之间的公共活动空间和小区沿街界面设置,会所结合北面的的中心园林布置,建筑独立设置,内容包括文娱设施和健身房、康体娱乐等项目;户外健身设施如结合小区绿化空间设置。

小区的销售中心结合“散点式创意商业空间”布置在南面的中心绿地上,前期可作为售楼部使用,后期亦可作为对外商铺使用,与“散点式创意商业空间”相呼应,共同营造休闲步行街区的氛围。

(2)、市政公用设施包括公共厕所、垃圾收集、中水处理站、变配电所等市政设施在规划中均给予了合理布置。

7.4.7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7.5 景观设计7.5.1 景观结构景观轴线:形成南北走向的连续性景观主轴,一方面加强片区和城市整体的空间联系,一方面形成了居民的休闲活动空间,同时为社区提供商业服务。

景观节点:根据人流集聚特征和景观塑造需要,多个空间节点。

景观视廊:形成向滇池方向延伸的的视线走廊。

其中,中央绿轴是集景观视廊与休闲活动于一体的带状开敞空间。

街坊景观中心:各街坊均有自己的入口标志和中心景观,强调领域感和可识别性;中心绿地设计综合考虑景观性、实用性以及避难疏散要求,满足人们休闲、交往、健身、儿童游戏等多种户外活动要求。

形成有明确限定的邻里空间。

结合庭院空间,以绿化种植为主,强调植物配置的多样化景观特征,力求营造空间相对私密、自然亲切的居住氛围,增强归属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