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一条理想的办学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充分实现了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目前,学习、研究和创新已经成为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十年代初期,人大附中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从自然到必然,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2002年9月我校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一切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人大附中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突出以人为本的主线,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已经形成为人大附中固有的文化。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牢牢把握课程设置改革的鲜明特征,严格执行国家指令,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正是近几年来人大附中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行动宗旨。
现将我校初中课程改革情况汇报如下: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好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在以往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删减、增加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1.整体优化我校初中课程结构人大附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地理、生物、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地理、生物、物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环境与可持续教育、预防艾滋病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毒品预防校本课程现代少年、心理、形体、外教口语心理、外教口语外教高级阅读与写作我校上述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具体地说:(1)均衡设置课程。
我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学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初中三年整体设计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初一到初三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我校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反映到课程上,就是创造发明课、社会实践课、模拟驾驶课、研究性学习课、虚拟实验课、远程教学课等。
其中,社会实践课程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和直接交往作为主题实践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课上,老师教给学生基本的社会调查、交流研究、总结归纳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适应社会的规范,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
学生们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论文选题从天文、地理到文学、艺术,从军事武器到市场经济等,涉及各个学科,例如《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世界性水资源问题》、《图腾文化与当今世界》、《论日、美、中卡通文化在中国之现状》《从美学的发展看现代人对美的追求》等等。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在选修课设置中,我校特别强调学生自主选课。
学校每年印制选修课手册,手册中除介绍有关课程的基本信息以外,还附有选课指导等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建立了网上选修课平台,在网上为学生们提供有关选修课更为详细的资料,同时在网上开通报名系统,学生们在开学后有一周的时间进行选择,网上报名之后,由教务部门统计编班。
为了让学生们选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我们执行了试听制度,上课一周之后,学生们还可以获得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学生们在选课时可以不受年级的限制,只要基础合格,就可以跨年级进行选择。
有些初中外语极好的学生,在选修课上就可以与高中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
学生灵活地流动于规模、结构不同的群体当中,选择不同的教师、课程和学习方式,他们在自主选择当中学会了选择,锻炼了在将来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所必须的选择能力。
学生在选择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感受成功的滋味,体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同时,在选择当中,学生们又必然经历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这对于他们认识自己,规划人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选择的结果要自己承担,有利于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总之,学生们在选择的实践中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层次化、系列化和多样化。
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特点是:──内容丰富多元化。
我校初中校本课程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等四大类,近70门。
如发明与创造,德语、日语、法语、荷兰语、俄语、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韩语等10门外语,控制与设计,天文观测与实践,数字图像处理,礼仪,平面广告设计等。
──开发途径多元化。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平面设计教室、虚拟科学实验室、数字图形化实验室和三高学农基地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北京图书馆、天文展览馆、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以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实验室和中科院相关实验室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科学家、院士、英雄人物,校外兼职教师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如语文课讲授北京胡同一文,学生到胡同中采访,拍照,实地感受了胡同文化的深厚内涵);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网络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学校网络中心自主研发的研究平台以及宽带连接的外部网站等的开发利用(如英语课,学生利用网络版课件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实现了网上查询与课后交流)。
──开发主体多元化。
在人大附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已不再仅仅是教师,学生们也已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
如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拍摄英语短剧活动中,他们利用网络、购买书籍、聘请教师,主动学习摄影、表演以及编导知识。
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魏二明师傅已将自己的食雕技术开发为选修课的课程资源)。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课改工作,将校本课程资源固化下来,学校鼓励优秀教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校本教材。
现已出版的校本教材有《研究性学习课程》、《演讲与写作》、《文化》、《走近围棋》、《围棋的故事》、《现代少年》以及双语教学教材等。
3.注重开发德育课程我们认为,震撼人心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人大附中将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强调德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急风暴雨”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1)开发德育活动课程──高度重视入学教育。
使学生一进校就受到震撼。
如我们的入学礼仪教育——心正需身正,身正先行正,从举手投足的教养开始,形式包括诵读弟子规,参加军训,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编写《弟子规精华》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开展“共享读书乐趣,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华文化展示、世界文化展示等活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用开放的胸怀吸纳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角及英语剧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举办系列迎奥运志愿者活动,推出了“一班一国”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办好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学生网络论坛,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栏目,以良好的舆论营造一流学府品味。
──主题班会引发“头脑风暴”。
我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主研究,选题切合实际,学生们深入思考、踊跃讨论,已形成人大附中的一道风景。
学生对这种不拘一格的主题教育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创造力,自主设计了一系列新颖感人的主题班会,如:《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人大附中学生形象》,《为人》,《我自豪—我是人大附中人》,《慎行》,《我和我的祖国》,《出国与爱国》,《人生设计》,《梦想进取未来》,《明天,从这里启航》,《朦胧的情怀》,《从小事做起,争当先进班集体》,《承着理想的翅膀飞翔》,《青春飞扬—告别童年》,《形象、环境与美》,《宝剑锋从磨砺出》、《美》、《追寻爱的足迹》、《寻找校园的道德细节》等……去年我们一个班开展了“思恩无限”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学习感恩,感谢教师、感谢家长,孩子们留下了令人感动的思考和话语,在“感谢父母”这次班会中一个学生写到:“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父亲,感谢他给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感恩于母亲,感谢她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源泉……”(2)开发德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正式的课程计划表里看不到,但却能起到正式课程起不到的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隐性课程包括三个层面:其一,物质和文化层面,如校舍、校貌、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其二,制度和风气层面,包括校训、校规、校风、班风、学风等;其三,心理层面,主要指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不是讲过了头,而是多数人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隐性课程的作用,对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是有利的。
──将德育融进学科教学中。
我们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以及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
例如在学习《鲁迅》一文的语文课上,面对学生对于鲁迅的种种不理解,教师动用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利用历史事实、社会评价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社会对于鲁迅的评价转化为学生们的心灵感受,终于使学生们接受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