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理学类研究生学术规范(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弘扬求是创新精神,营造严谨踏实的优良学风,维护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严明学术纪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国家法律,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21号令》、《浙江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浙江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浙江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暂行规定》等精神,结合浙江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浙江大学理学类研究生学术规范(试行)》(以下简称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具有浙江大学理学类正式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的研究生和已经取得学位人员在校期间的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
第三条对研究生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处理,应当坚持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的方针;应当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研究生申诉权的保障原则。
第二章学术道德规范第四条浙江大学研究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必须严格遵守以下学术道德规范:1.坚持诚实守信,注重学术创新,倡导团队协作。
2.尊重他人研究成果,不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3.不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
4.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实验操作规程。
5.合作成果中对本人完成的部分负责;不在未参加实际研究的成果中署名;做到不一稿多投。
6.不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经济或社会效益。
7.在浙江大学学习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归属浙江大学。
8.遵守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的规定。
9.在报考、报奖时确保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专家鉴定、证书及其他学术能力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10、遵守学术界公认的其他学术道德规范。
11、遵守人文学科、社科学科、理学学科、工学学科、农学学科、医学学科制定的学术规范细则。
第五条浙江大学研究生在进行学术活动时,不得有下列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1.抄袭、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2.捏造、篡改自己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实验数据或引用的资料。
3.填报、提供虚假的学术经历、学术成果;伪造、变造专家鉴定意见、证书或其他学术能力的材料。
4.重复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
5.在学位论文或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不加注明使用他人(包括指导教师、授课教师)的成果,未经学校允许,无偿使用浙江大学成果或将其变为非浙江大学的成果。
6.违反国家有关保密的法律、法规或学校有关保密的规定,将应保密的学术事项对外泄漏。
7.未经导师或项目负责人许可,将集体研究成果私自发表或故意藏匿、隐瞒重要科研成果或科学发现。
8.故意夸大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且已造成不良后果。
9.在未参加实际研究的成果中署名。
10、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行为。
第三章文献综述规范第六条文献综述是一种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
撰写文献综述时,作者不仅要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还要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第七条文献综述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内容,具体要求如下:1.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应以评述为主,不可只罗列文献而不加评述。
3.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如果是开题报告前的文献综述,需要把想做什么阐述清楚。
4.引用的文献要具有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应以近期(近3-5年)的文献为主。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参考文献的引用和编排应符合学术引文规范要求。
5.文献综述应力求做到主题明确、层次清楚、数据可靠、文字精练、表达准确。
第四章学术研究规范第八条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符合以下两个选题要求:1.选择具有意义的课题。
对于基础研究课题,要求具有科学意义、前沿性。
对于应用基础研究课题,要求具有学术价值的同时,还要有应用前景。
2.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
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灵魂和根本特征。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注重探索前沿,要有新意和特色,如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
单纯仿造的应用工作和发展工作不适合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
第九条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为了确定研究方向、研究重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等,必须进行文献调研,收集整理大量文献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减少重复性劳动,避免走弯路,也需要进行文献调研。
文献调研时应掌握本领域最重要的文献,了解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同时应全面调研信息源,力争不漏掉任何有用的文献信息。
除了通过检索工具、检索系统进行文献调研外,还应充分利参加学术会议、学术报告、Seminar等交流方式获取有用信息。
第十条研究生在正式开题之前应提交书面开题报告,其内容应包括题目、选题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或技术难点、创新点和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或技术路线、预期成果、进度安排、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的封面统一使用《浙江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表格。
第十一条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主要内容应是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对于多位研究生合作开展的研究工作,每位研究生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应有实质性区别,而且在撰写学位论文时也要相应有所侧重。
第十二条研究工作的原始数必须恰当记录,妥善保管。
原始记录应包括实验日期、研究内容和目标、实验方法、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如分析数据、谱图、照片等)、证明人签名等内容。
原始记录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要足以让他人能够按照原始记录重复出某一实验。
研究生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记录,不得伪造、篡改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应妥善保管,研究生在毕业离校之前应将所有原始记录完整地移交给导师或导师指定的专人保存。
第十三条研究成果的发表(或申报专利或奖项)与否由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决定。
发表论著时应遵守学术署名规范。
对于在研究成果的完成过程中提供过帮助或资助的个人或机构,若不能署名,则应以适当方式表示致谢。
第五章学位论文写作规范第十四条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描述其研究成果、代表其研究水平的重要学术文献资料,是申请和授予相应学位的基本依据。
学位论文撰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基本训练之一,必须按照确定的规范认真执行。
指导教师应加强指导,严格把关。
论文撰写应符合国家及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符合汉语语法规范。
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除在字数、理论研究的深度及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要求不同外,对其撰写规范的要求基本一致。
第十五条学位论文一般由九部分组成,依次为中英文封面、中英文摘要与关键词、目录、正文、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与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等。
具体要求如下:1.学位论文的首页统一使用浙江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封面,封面内容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名称、所在学院、论文提交日期。
英文封面置于中文封面之后,其内容应与中文封面一致论文题目应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的逻辑组合来反映论文中特定内容, 不得使用不常见或同行不熟悉的外来语、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 尽可能不出现数学式和化学式。
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5字,并不设副标题;英文题目应与中文题目含义一致。
2.关键词置于摘要之后,并另起一行标明。
英文摘要和关键词置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之后。
摘要应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摘要中不宜使用公式、图表,不标注引用文献编号。
避免将摘要写成目录式的内容介绍。
中文摘要力求语言精炼准确,硕士学位论文建议1000字以内,博士学位论文建议2000字以内。
部分学生用英文撰写学位论文时,博士学位论文的中文摘要应不少于5000汉字,硕士学位论文应不少于3000汉字。
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含义一致。
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参照相应的技术术语标准)。
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英文关键词应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
3.学位论文的目录应将论文中的章节标题按先后顺序依次排列,并标注页码。
4.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和核心部分,一般包括绪论、论文主体及结论三部分。
绪论一般作为学位论文的第1章。
绪论应包括研究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本研究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文结构安排等。
论文主体体现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论文的核心,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论文主体的内容应包括研究工作的总体方案设计与选择的可行性论证、研究方法(如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等。
对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应进行较全面、客观的理论阐述,应着重指出本研究内容中的创新、改进与实际应用之处。
理论分析中,应将他人研究成果单独书写,并注明出处,不得将其与本人提出的理论分析混淆在一起。
对于将其他领域的理论、结果引用到本研究领域者,应说明该理论的出处,并论述引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论文应推理正确,结论清晰,无科学性错误。
论文主体部分可根据情况分为若干章,各章之间互相关联,应符合逻辑顺序。
论文主体各章后应有一节"本章小结"。
结论是对整个论文主要成果的总结。
在结论中应明确指出本研究内容的创造性成果或创新点理论(含新见解、新观点),对其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等加以预测和评价,并指出今后进一步在本研究方向进行研究工作的展望与设想。
结论内容一般在2000字以内。
学位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排写,但不加章号。
5.在致谢部分,研究生应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对课题给予资助者也应予感谢。
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
避免空洞、客套、千人一面的谢词。
6.为了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符合学术引文规范的要求。
7.有些材料编入文章主体会有损于编排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或有碍于文章结构的紧凑和突出主题思想等,可将这些材料作为附录编排于全文的末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