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赣州简介

赣州简介

历史沿革赣南政区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

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

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

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汉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

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

五年(前202),汉灭楚,赣南始隶汉。

六年(前201),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

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

西汉末年(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

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

兴平元年(194),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

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晋太康元年(280),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三年(282),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于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五年(284),改揭阳为陂阳。

十年(289),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陈·太建十三年(581),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

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十三年(593),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

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

唐贞观元年(627)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

永淳元年(682),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祐元年(904),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虔州属梁。

四年(910),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昇元元年(937),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保大十年(952),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

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开宝八年(975),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

虔州领13县。

淳化元年(990),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

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

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此。

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至元十四年(1277),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

隶属与领县如旧。

明明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洪武十八年(1385),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

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

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1653)至康熙八年(1669),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

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

民国3年(1914)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

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

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

民国15年(1926),废赣南道,县直隶省。

民国21年(1932)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

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

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

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

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

民国22年(1933),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

民国24年(1935),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

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

苏维埃时期(1928~1934)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18县(市):赣州(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1949年9月成立宁都(瑞金)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

赣南分设2个行政区。

1949年8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分区。

1949年11月,赣州分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分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分区。

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同时撤销赣州分区专员公署,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成立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领18县(市、区),原县级赣州市改称章贡区。

目前,赣州市辖2区、2市、15县、138镇、145乡、8街道办事处。

另有5个管理区,10个营林林场。

赣州市情简介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又称赣南。

东邻福建省龙岩市、三明市,南连珠三角及港澳地区,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接江西省吉安市、抚州市,是江西的南大门,珠三角的直接腹地、海西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辖1区2市15县和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897万,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江西省的1/5和1/4,是江西省行政区域范围最大的设区市。

赣州是革命老区、共和国摇篮。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并于1931年11月在赣州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开始了治党治国治军的伟大探索与实践。

1934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赣州的瑞金、于都等地出发。

赣州为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总数10.8万余人,分别占江西省、全国烈士总数的43%、7%,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以上赣州籍烈士倒下。

赣州走出了132位共和国开国将军。

赣州是江南宋城、客家摇篮。

赣州历史悠久,五千年前就有先民生息繁衍,公元前214年就有县郡建置。

赣州是宋代36大城市之一,现保存有全国最长、最完整的一段宋代古城墙,被誉为“宋城博物馆”。

1994年赣州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赣州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和客家民系的摇篮,全市95%以上为客家人,与闽粤港澳台有独特的亲缘、人缘、地缘关系。

赣州是东江源头、脐橙之乡。

赣州位于东江和赣江源头,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

森林覆盖率达74.2%,高出全国56个百分点,享有“生态王国”、“绿色宝库”美誉。

赣州是“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赣州是全世界种植面积最大,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第一的脐橙主产区。

赣州是世界钨都、稀土王国。

赣州是全国重点有色金属基地之一。

其中黑钨、稀土储量分居全国第一、二位,钨、稀土产值分别占全国三分之一,是全国钨、稀土资源及冶炼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全国稀土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最多、产量最大的集散地,正在打造世界知名的永磁材料和永磁电机基地、硬质合金和刀钻具基地。

赣州是交通枢纽、开放前沿。

赣州处于联结长三角、珠三角、海西这三大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与厦门、广州、深圳、南昌的距离均为四五百公里。

赣州新建了赣粤闽湘四省边际最大最先进的4C级民用机场,可快速通达全国50多个重要城市和世界各地。

大庆—广州、厦门—成都高速公路和京九、赣龙铁路穿境而过,另有济南—广州、泉州—南宁等7条高速公路,赣州—韶关、南昌—吉安—赣州等3条铁路在建或即将开工建设,“井”字型铁路网正在加速形成。

赣州将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

赣州拥有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6个省级工业园区,形成了以香港产业园和台资工业园为龙头的赣粤、赣闽产业承接走廊,是商务部确定的全国首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也是中部地区唯一集中部、粤商、浙商、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长江中游十大魅力城市(第五)于一身的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