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2011年高考质量分析一.难度系数:0.36(由考试局提供)二.主观题得分概况0123456789101112阅评数2616452750209616891578122067219545820466 2726322320185816151512108384237012822420466 286259041627200020851698126268528810726820466 29626733149617261269541897111823 30825603725700625353127185840 3114021609130086232551319521 3211771308729256682745596 3371520640282122586183357 3412516526655003251262654999三.我对主观题小题得分的估计,最终以权威发布为准题号262728293031323334估均分3分3分4分多近3分近3分近2分 1.5分 1.7分 1.7分材料二2011年,又是一个7月。
2011年,考生们在考场中奋战,家长们在场外煎熬,老师们在关切中等待铃声响起~学生们走出了考场……场景一:学生对守候在考场外的历史老师说:“老师,我终于明白了,你教的……”老师很期待地看着学生:“怎么样?”学生一脸悲壮地:“都不考!!!”老师:o(╯□╰)oo(╯□╰)o场景二:考完了试,成绩出来前我们的学生网游,遇到网友。
友:“考完了?”生:“嗯,烤完了”友:“感觉怎么样?”生:“还行吧”友:“没啥特别的?比方说哪一科最有感觉?”生:“有!历史!”友:“啥感觉(O_O)?”生:“我考多少分,那出题的人就活多少年!”((+﹏+)~狂晕场景三:学校里,X老师拿着刚到手的《2011海南高考历史卷》仔细研读。
同事M走过。
M:“看什么呢?”X:“做做今年的高考题”M:“怎么样?”X:“我做了两遍,25道选择题里只有最后一道能秒杀,其他的……”M:⊙﹏⊙b汗场景四:历史老师们聚会场所,一老师拿出一纸,来一位同仁,便笑着说:“来,这题选啥?”同仁甲看了看题:“选C ”“错!”乙:“选B”“错!”20来道选择题,让到来的历史老师们差点全军覆没,老师们恼火万分:“这什么乱七八糟题啊?”当当当,谜底揭开: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科海南卷!高考题命题的趋势:(1)考书上的东西,只要努力背书就可以,因为当时高考刚刚恢复,上学读书的人不太多,教育也没有完全正规化,所以当时能够踏实读书的学生就是好学生,就可以考上好的大学。
(2)试题花样百出,充满了陷阱和诱饵,一不小心就可能出错,但如果告诉你标准答案,你就会恍然大悟——“哦,确实应该选这一项,我当时为什么没有想出来呢?”这一阶段的高考题有了一定的难度,要想考个好成绩,除了全面掌握知识之外,还必须有一定的就变能力和洞察能力,能够看穿出题者的“阴谋诡计”做到不为所动,从各种幻象中找到真理所在。
(3)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当下的高考题了。
有人说它难,有人说它偏,我想都不太公正。
它不难也不偏而是玄!“玄”明白不?简单地说标准答案的设置似乎没有什么逻辑道理可言。
在这种玄题的考察下,平时努力读书认真复习努力拼搏成绩非常好的那部分学生,谁最后能够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呢?我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取决于心态、不取决于能力、不取决于智商而取决于——运气!!!(我是指在一小部分平时学习优秀的学生当中谁最张取胜)可能是高考已实行多年,出题者的各种花样基本上被应试者研究透了吧。
他们已无计可施,为了达到区分高下的目的,只能出个别“体彩式”的题目吧。
今天10:16回复郑锋@ 省直属, 海南中学(高中历史02班, 学员)我学生考后给我的短信留言:2011杯具了.,每年的高考政治历史选择题都出坑人题.不坑死你不罢休.左是鱼翅.右是熊掌.不知道拿什么?今天10:12回复傅元根@ acad, 三亚教研室(课程团队)海南历史中考与高考设计时出现了错位。
中考开卷出发点是好的,但要知道,开卷是有条件的,是要有良好基础的。
我们有这样的条件与基础吗?还是回到几个老问题:高考是为普通高校选拔入学新生还是在选拔历史专业的研究生?高考究竟应当考什么?对于我们海南来说,什么样的难度是合适的?宋磊@ 三亚市, 榆林八一中学(高中历史01班, 学员)我对高中教材专题史这种设计方式有些看法,这种设置似乎是想突出初中和高中的差别?但是这种设计是不是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程度?专题注重历史的横向联系,却忽略了历史的纵向发展和连贯性。
例如今年高考26题,评卷老师分析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分不清秦朝和唐朝。
为什么呢?三本必修里根本就没有完整的介绍唐朝,必修一只提到唐藩镇,必修二提到隋唐的筒车、曲辕犁、瓷器南青北白,必修三提到隋唐“三教合一”,请问学生怎样能答出26题的问题?历史本是联系,无端被肢解在三本里,并且只言片语,让学生如何着手复习?老师又如何成就这只米之炊呢?今天09:47回复吴可清@ 儋州市, 儋州市一中(高中历史03班, 学员)感悟:当下的历史高考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基本上是以新情境、新材料的方式呈现,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明白考查方向;若是有多则材料,还要弄清楚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且要求表述准确。
总而言之,要有深厚的语文功底啊!今天09:37回复吴福生@ 省直属, 海南中学(高中历史03班, 班主任)我认为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总体特点可概括为:难、偏,区分度和信度不够。
1、难:全卷总体难度系数为0.36,为近年高考最低。
具体表现:(1)选择题尽管题干不是太长,但选项太模棱两可,陷阱太多,如第3题、第5题、第10题、第13题、第22题等;(2)个别选择题的答案存在争议,如第5题、第10题;(3)非选择题尽管阅读量不大,但阅读的难度却很大,设置的问题不多但却较深较难,学生很难回答。
2、偏:一是试题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考试说明》强调的“考查主干知识”,二是有些试题给人的感觉是在考语文而非考历史,三是过于偏重于阅读理解而忽视其他能力的考查。
如:第10题就缺乏“历史”气息;第22题则偏离了“主干知识”;全卷偏重于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考试成绩的好坏更多取决于语文素养而非历史素养。
3、区分度和信度不够:由于试题过难和过偏,也由于试题缺乏足够的梯度,所以其区分度和信度大打折扣。
林明钟@ 东方市, 东方市铁路中学(高中历史05班, 学员)现实的情况得说一下:(1)高一没分班前,对于历史人家学生根本就不去认真对待,因为从开始就抱定学理科的,你怎么去说太多呢?再说,文科生一般是理科学不下去,又没得选的时候才来读的学生;(2)我们的学生对于阅读理解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出现在我们中学,阅读是从小就培养的;(3)面对这么多的作业,很多学生认为我们历史只是背背就好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学习(思想上的误解);(4)历史每年的考试,大概看了一下,很多时候是老教材的知识或者是其他版本的(最好是平时我们也得去看老教材了,现在把自己高中的课本也拿出来了,或者其他版本的课本);(5)高三的复习量大,不只是考历史,所以学生们的精力有限。
今天10:17回复邱际波@ 白沙县, 白沙中学(高中历史04班, 学员)初中历史注重的是历史知识的线索,以时间为轴,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为主;而高中的历史是以专题为主,注重的是历史的横向联系。
但是初中的开卷考试使学生对于历史线索的掌握不够,这就使得到了高中学习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
很不明白的是初中非中考项目生物、地理是闭卷,而中考项目历史政治却是开卷。
今天10:49回复吴益@ acad, 2011 (项目组)看了今年历史学科在线研讨的话题,很有趣,很生动。
历史而有现实感:2011高考,已经成为——历史;高考刚刚过去,大家记忆犹新,现实。
诚如主持人所说,2012乃至以后我们能做些什么。
这个命题很有意义,非常值得讨论。
我也试着谈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我们的历史教学,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回归原点的问题。
是为了一张试卷而教,还是为了学生的历史素养而教?有了历史素养是否就不能应对高考?每年高考过后,大家都在议论试题,什么题过难,什么题容易得分。
然后责难命题者,为什么命题这么难?对于容易的分的题沾沾自喜,不说题出得好,而是归结为自己教得好(猜得对)。
这种心态似乎值得我们反思。
联想到基础会考评卷场上,也有这样的情形。
作为一种水平性考试,题目很容易,为的是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的底线比准性要求。
即便如此,也有老师说,我们都没有教这个模块,我们平时都没有这样要求,你们怎么能这样出题呢?诸如此类等等,我们很有必要回到原点思思考: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教?这次提供大家参考的优质卷的质量分析。
其中有一段这样写道:第32题材料阅读没有障碍,但是几乎所有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归纳得出,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是很难获高分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下,既然阅读审题没有障碍,那就是考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了,没有什么不好的。
说几乎所有的答案都需要学生归纳得出,如果不需要归纳,那就是凭借一种条件反射来完成了?要达到条件反射水平,那岂不是说明我们的教学就是一种针对低等动物的反复刺激以达到条件反射的训练方式了吗?我们的教学应该这样吗?有些事情,在我们无法主宰的情况下,需要反思的是我们自己。
命题不是我们,你说再多,那支笔也不是你握的。
我们只有把自己的教学从根本上做好,把基础知识夯实,将基本技能提高。
该怎么教就怎么教。
不要出现学生说的“你教的都不考”这样不是我们期待的效果。
浅薄之见,就教于大方之家!今天11:03回复我很赞同三亚四中一位老师的说法:“其实每年学生考下来,无非都是存在如下普遍问题:1.课本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在历史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欠缺。
2.学生普遍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掌握,阶段特征相当模糊。
3.对材料的阅读能力和准确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欠缺,审题、解题能力差。
表现为:有些学生教材背的很熟,但考试分数不高,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4.日常练习和中对问题设问的要求和设问角度把握能力欠缺,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对答案的语言组织能力欠缺;规范性要求不够(卷面不够规范,段落、要点不清;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
)”我前年在语文高考复习研讨会上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希望大家把每年的质量分析找出来看一看、缕一缕,对问题的归纳有没有明显变化。
为什么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年年都在做教研,都在研究复习寻求对策,为什么总还是这样的问题?我曾经建议,我们能不能每年着力解决哪怕一个小问题,如果每年的总结反映的是出现了新问题,如果那样,我们并不为怪,反倒说明我们在解决了一些旧问题,在逐步提高。
新问题出现是正常的,没有新问题是真问题!林明钟@ 东方市, 东方市铁路中学(高中历史05班, 学员)4、从初中开始,讲解试卷的时候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讲解前,让学生先自己去找出试卷考什么知识点,哪些题目的知识点是相联系的(考什么);考点是怎么考的,是选择题,还是论述,还是材料(怎么考);(2)讲解题目的时候,连续起来讲解,以线索的方式来讲解,把历史事件连续起来,养成学生历史学习的连续性,把握历史的发展过程,并在讲解中归纳知识点,把同一类放在一起,不同的进行对比;在讲解中注意点到错误较多的知识,分析一般情况出错的原因;(3)讲解完后,问学生如果是你命题,一般会怎么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