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精神与使命

中国文化精神与使命

中国文化的精神与使命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执行院长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孙熙国课程内容:
文化是一个大话题也是热话题
简述三件大事:
1、2004 农历甲申年《甲申文化宣言》:世纪之交,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是什么样子
王蒙,许嘉璐,杨振宁,季羡林
官方既没表态拥护,冷处理,个人理解:学者民间官方对中国文化是犹豫的举棋不定
2、2011年1月11日天安门广场东北角,竖起孔子像,整整100天,树立与撤退,对中国文化态度不明朗,纠结的态度,与毛主席遥遥相对,分别代表反文化传统的人和拥护者对于中国文化的未来:当西方文化遭遇中国文化会如何
3、2011年年底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炙手可热;2012年年底党的十八大召开十八大精神
一、文化本质与内涵
1)什么是文化,
人文: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刘向《说苑》,圣人之知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
“化”最早见于金文,化生,变革和造化
朱方圃:化像人一正一倒之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精神家园(十八大)
中国文化,教化,与西方文化不同
黑格尔,一个民族没有文化,就像一座庞大的庙宇没有神像。

一个人需要精神的家,物质的家
文化是识别码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仁义礼智信
狭义的文化,仅仅指人的精神生产活动的成果,与西方不同,中国人所讲的文化的内涵,最初只停留在精神生产的层面
2)文化的内容与载体
学界: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产程的一切成果的总和,既包括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精神文明成果
文明不等于文化
文明史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
文化的本质是思想
思想对象化——器物文明
对象化在人们行为中便体现为行为文化
制度文明
器物,行为,制度等文明的载体,他们本身不是文化
注意区分:文化的内容和载体
文化产品的本质是立象尽意
3)文化与人的关系
人的思想与情感,心态追求等精神层面,要从两个方面呈现,一是人的活动过程,二是人的活动结
4)文化的功能
5)引领风尚,教育人民
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精神是相对于形体来说
精是精微,神使能动的作用
中国文化精神就是中国文化发展中起精微作用的东西,是指导中国文化发展前进的最基本思想
意识,概念来自佛教
1、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的基本状态
思无邪,人心合于天理
正思,正想,正觉,正念
率性而为
从心所欲,不逾矩
天命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人合一
人心与物的合一
为什么追求天人合一
不学礼无以立
2、什么是以人为本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
为什么追求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
做自然的主人
人和物相比,人是核心
人和人相比,民是核心
3、什么是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人之行,莫大于孝
君子终日乾坤,夕惕若,厉无咎
做自然的主人
自强不行的基本状态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中国文化不是奴化文化,不是月亮文化
西方文化也并不是酒神文化,也并不是太阳文化
乾只是健,坤只是顺
4、什么是厚德载物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升,是德的引申义
厚德载物的基本状态:
民同
和与同
互斥者互补,相反者相成
和与大同
费孝通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合和不是“同”,而是大同
和而不同,就是天下大同
三、中国文化的价值追求
四、中国文化的现代使命
五、如何建设文化强国
个人感想:
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使命。

作为一名北大的博士生,我拟从大学生的角度,谈谈大学在引领思想文化中的重要使命。

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推动思想文化、引领人的精神文明这个层面重视得远远不够,这也是当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

有史以来,大学最显著的属性就是通过思想文化引领推进社会进步。

如果作简单的划分,大学在推动社会进步上有两大形态:一是通过科学技术发明推动社会物质发展;二是通过思想文化引领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同时,这两者相互呼应,相互影响。

但遗憾的是,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推动思想文化、引领人的精神文明这个层面重视得远远不够,不仅忽视了大学文化使命,而且没有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这也是当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

与此相对比的是,很多西方大学将引领思想文化作为自身的本质属性。

从近代偏重教学的英国式大学到偏重研究的德国式大学,再到美国式大学,无论何种大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引领思想文化都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当前,我国大学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大学文化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大学文化简单地等同于意识形态;二是大学文化建设奉行功利主义、实用主义。

正是由于在大学文化内涵界定上的片面化、狭隘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上的功利化、实用化,带来大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障碍性、病态性问题。

在思维方式方面,支配大学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是传统上“经世致用”的学术价值观。

因此,在科学研究上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原本不同性质的东西笼统地称为“科技”,造成过于强调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的倾向。

在学术风气方面,一些学者不能潜心研究、刻苦治学,喜欢追风潮、赶时髦,很多年轻人只是关注怎么评上重要奖项,而不是追求发现科学真理时带给自己内心的愉悦和舒畅。

在人才培养方面,抱有功利主义人才观,片面注重人力资源“开发”而非人才“养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在中国大学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简而言之,就是存在着急功近
利地培养人进而导致培养急功近利的人这样两种现象。

在社会服务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技成果转化“显服务”、轻原始创新和人才培养“潜服务”,重物质经济支撑“硬服务”、轻文化引领“软服务”,重一时之需的“当前服务”、轻百年大计的“长远服务”等问题。

对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推进大学文化的建设,履行大学的文化使命,进而推进大学的思想文化引领,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第一,坚守理想主义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根本内涵。

大学要凝练具有大学特色的价值文化,这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所在,它是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包括科学的批判精神、自由的主体意识、平等的多元理念、终极的人文关怀以及非功利的价值追求。

要尊重科学价值,心无旁骛地“求真”。

要秉承学术伦理,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

第二,理论创新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首要任务。

大学作为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源泉,一定适应如今世界发生的重大变化,顺应当代中国发展的宏观趋势。

强化理论创新,必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瞄准学术发展前沿,打开认识视野,拓展思维空间,推进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三,文化育人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根本途径。

当前功利化的人才培养违背了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也迷失了人才成长的正确方向,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要以大学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要反对功利性、暂时性和工具性。

文化育人就是强调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教育意识,弘扬理想主义,重视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条件下,大学文化育人要正确处理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的关系,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要正确处理通识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相结合。

第四,繁荣社会文化是大学引领思想文化的重要职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社会条件下,大学追求教育公平进而倡导社会公平对繁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还应该加快构建大学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工程,服务社会公共文化均等化;要加强文化产业研究,培养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要推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力作,提高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