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宇宙的基本特点

宇宙的基本特点

1 宇宙的基本特点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2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3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5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6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7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8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9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10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11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2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3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4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5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6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17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18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19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

20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1 保护宇宙环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2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23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24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

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25 经线和经度连接南北的线。

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26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27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2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29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0 南北方向的判断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1 东西方向的判断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2 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3 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4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5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36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37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

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38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 小时48分46秒)40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1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42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43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44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45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46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47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48 亚欧大陆桥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49 世界主要航海线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50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

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51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

易受地形影响。

6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53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54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55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56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57 港口的概念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58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59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60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61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62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63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64 电子通信的发展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65 信息高速公路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66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67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68 商业中心的形成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69 商业中心的功能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70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71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72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73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74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75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76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77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78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79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80 环境污染的种类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又可以表述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第二个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作为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这种客观精神本体的派生物;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当作世界万物的本原,世界万物都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三、物质和意识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错误的甚至荒诞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四、质量互变规律质是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本质所固有的可以用数量形式表示的规定性,包括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等。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量的区间。

量变是事物的量的规定性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原有发展过程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事物延续和渐进过程的中断。

事物的变化有没有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

五、对立统一规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及各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着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推动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变化、发展,既离不开事物的内部矛盾,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

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包括自然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哲学和科学等社会意识形式和情感、风俗、习惯、传统等社会心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且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七、毛泽东思想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毛泽东在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

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在《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中,科学地论证了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八、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九、三个代表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这是“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是否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十、科学发展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