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计划 表格(模版)

教学计划 表格(模版)

3
教学 重点 难点
1.教学重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倍的认识以及 分数的初步认识;
2.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测量。
1、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本期的教学工作,在教学时要注意认真进

行备课,上课以及批改作业等各个环节,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 2、认真整顿课堂纪律,狠抓学生的常规教育,让孩子有良好的听课习惯。
页码
2-4 5-10 11-17 18-23 24-30 国庆假期
31-35 36-40 41-48 49-55 56-63 64-69 70-75 76-80 81-88 89-96 97-105 106-114 期末复习
教学内容 时分秒 时分秒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测量 ————
1
4
实践活动安排
时间
内容
具体实施过程
2016 年 11 月
数字编码
1、各小组分工合作,设计研究方案。 2、明确小组研究内容,讨论具体分工,落实个 人任务,开始分头活动。 3、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数字编码种类。 4、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探究编码的方法。 5、汇报
1
5
教学进度表பைடு நூலகம்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注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适时恰

当的运用小组交流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密切关注学困生,从态度、兴趣、习惯、方法等各方面入手,从课上

到课下,把握各种时机帮助辅导,努力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能进一步的提高。 5、注重学生对计算过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打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 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 的培养。
三年级学生,对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比较习惯新 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 处有数学。这为学生对本册知识的学习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问 题解决能力与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3、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发展数感。
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 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 不同点。 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
二十一 二十二
1
日期
9.4-9.8
页码
7
教学内容
1
8
本册总课时数 62
1
2
2016 至 2017 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教 材 分 析
学生 情况 分析
学 习 目 标
1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时、分、秒;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测 量;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数字编码;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初步认 识;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 整套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 学的原理和年龄特征,体现了前几册教材同样的风格和特点。所以本册教材仍 然具有内容丰富、关注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鼓励算 法多样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等特点。同时,由于 教学内容的不同,本教材还具有下面几个明显的特点:
测量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倍的认识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多位数乘一位数
数字编码 长方形和正方形 分数的初步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数学广角——集合
期末复习
1
6
教学进度表
周次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2016 至 20 17 学年第一学期
数学 学科课程目标(含总目标及学段目标)
总体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 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 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 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发展应用意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 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 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 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1
1
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3 年级) 知识技能
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 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 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 图的技能。
二十一
日期
9.1— 9.2 9.5-9.9 9.12-9.16 9.19-9.23 9.26-9.30 10.3-10.7 10.10-10.14 10.17-10.21 10.24-10.28 10.31-11.4 11.7-11.11 11.14-11.18 11.21-11.25 11.28-12.2 12.5-12.9 12.12-12.16 12.19-12.23 12.26-12.30 1.2-1.6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 1 分=60 秒,会进行 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会笔算三位数的进位加、退位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3、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 1 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千米=1000 米;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 1 吨的质量观念,知道 1 吨=1000 千克; 4、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进位乘法,并会进 行估算。 5、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 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分数的初步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6、初步认识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 方形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7、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经历集合思想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 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 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8、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选择解决问题策略的重要性,养成善于思考 的良好习惯,体会数学的严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9、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
下扎实的知识基础。

第一单元:时分秒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第三单元:测量

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五单元:倍的认识

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 第七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第十单元:总复习
3 课时 6 课时 7 课时 9 课时 4 课时 12 课时 6 课时 8 课时 2 课时 4 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