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论文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通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姓名:学院:学号:指导老师:日期:中国古代宰相制度探究一、内容提要在我国封建社会中,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大政的最高长官,通称宰相。

宰是主持,相是辅佐之意。

历史上各个朝代对宰相的称呼是各种各样,名目繁多,宰相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也确实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观历朝历代,有辅政功勋卓著的贤相名相,如汉高祖时的萧何,武则天时的狄仁杰,唐玄宗前期的姚崇、宋璟等;也有奸诈专权乱政的奸相权相,如秦二世时的赵高,唐玄宗后期的李林甫等,留得千古骂名。

宰相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百官之首,毕竟是封建时代人治的产物。

出现这样的情况,与皇帝的贤愚和担任此职的个人品性有很大的关系。

宰相制度的形成演变,是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需要相一致的。

用简单的话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秦设三公,丞相;汉削丞相权利,置大将军下;隋唐三省六部制,丞相职分成三部门十数人之手;宋设丞相、参知政事,分权;明废丞相,设大学士,内阁,后首辅大学士有丞相之权;清设军机处,有丞相之名,无丞相之权。

二、关键词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演变趋势和规律作用影响三、探究(一)宰相名称和职权变迁1、商朝时期的丞相:商朝以太宰、冢宰、阿衡为丞相2、西周时期的丞相: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太宰、冢宰、小宰,即副宰相附注:太宰或冢宰,一般由三公,尤其是少师兼任此二职。

3、东周时期的丞相:太宰、冢宰、执政官(史籍所称)、少宰(副宰相)4、春秋时期的丞相:" o齐:上卿、左、右相晋:正卿秦:左、右庶长楚:令尹越:大夫宋:左、右师5、战国时期的丞相:有大良造、相国、左、右丞相(秦) 令尹(楚)6、秦朝时期的丞相:丞相一般由一人或二人组成,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

秦二世胡亥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李斯字通古,师侍荀况为师,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丞相。

7、西汉时期的丞相:起初承秦制,相国、左、右丞相、中书令、宰衡、大司马,即后来的太尉,掌兵权,大将军、大司徒,,即后来的司徒,掌民事,大司空,即后来的司空,掌水利工程,御史大夫,即副宰相,西汉孝武帝刘彻起,设中书令分丞相职权。

西汉孝昭帝刘弗陵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

如大司马、大将军、博陆县侯——霍光/子孟。

西汉孝成帝刘骜设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

西汉孝哀帝刘欣时,将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8、东汉时期的丞相:相国、丞相、尚书令、御史大夫;。

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将三公改称太尉、司徒、司空。

尚书令: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东汉末期的荀彧曾任此职。

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曾任此职。

9、三国时期的丞相:魏国丞相制度:魏国起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中书监比中书令的职位略高一点。

魏国的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丞相8蜀国丞相制度:诸葛亮曾任丞相之职,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

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吴国丞相制度:孙邵、顾雍、陆逊都曾任过丞相之职10、西晋时期的丞相:丞相、相国、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注:西晋时以太宰、太傅、太保为上公,为虚衔;大司马、大将军为荣誉官衔,在地方上充任都督;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为荣誉官衔;但尚保留着一些宰相的权力太宰、太傅、太保、大司马、大将军、太尉、司徒、司空合称八公。

11、东晋时期的丞相:东晋的丞相: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附注:录尚书事与尚书令的职权一样大,但录尚书事的官职比尚书令的略大。

12、十六国时期的丞相:前赵、成汉、前燕、后燕、南燕、冉魏、前秦、后秦、后梁大都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丞相、司徒为宰相;后赵、南凉、西凉、北凉大都以尚书左、右丞、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为宰相;北燕、西秦、大夏都是先后以录尚书事、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左、右丞、尚书、左辅、右弼为宰相。

13、南北朝时期丞相:南朝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中书监、中书令为宰相;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副宰相。

南朝的三公、八公为尊宠之衔,不是实际宰相;录尚书事偶尔设置,中书监和中书令多数情况为荣誉官衔。

14、北魏时期的丞相:尚书令、录尚书事、尚书左、右仆射,其中以尚书令为首相。

北魏自尔朱荣之乱后,分成东、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

东、西魏、北齐的丞相职称与北魏的相同,但有少数权臣以丞相、大丞相的名义行使相权。

北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名誉官衔;北周以大冢宰、大司徒为宰相,大冢宰为首相。

附注: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15、隋朝时期的的丞相:隋朝以内史令、纳言、尚书令同为宰相。

隋文帝杨坚将中书监改为内史令,侍中改为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职权与南北朝同。

以别职加上‘参掌政事’、‘参掌朝政’之衔,也可视为宰相;而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既无实权,又无属官,为荣誉官衔。

历16、唐朝时期的丞相:唐初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宰相,因李世民曾为尚书令,而百官亦无人敢担任此职,后由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

唐初丞相制沿袭隋制,恢复中书令、侍中之名。

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为实际上的宰相,而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名义上的宰相。

唐太宗李世民时,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等人曾任尚书左、右仆射、侍中及中书令。

唐高宗李治时又增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将尚书省改为‘中台’,中书省改为‘东台,门下省改为‘西台’;门下侍中为‘左相’,中书令为‘右相’。

武则天时,将尚书省改为文昌台,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文昌左、右相,中书令改为内史令,侍中改为纳言;又将吏部尚书改为天官尚书、户部尚书改为地官尚书、礼部尚书改为春官尚书;兵部尚书改为夏官尚书、刑部尚书改为秋官尚书、工部尚书改为冬官尚书;又将御史台改为左肃政台,增置右肃政台;左台监察京师百官及军队调动,右台负责监察地方各州,对于全国的掌控空前加强;其它如省、寺、监的名称也全更改。

唐中宗李哲复辟后,以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唐玄宗李隆基时将尚书省改为紫微省,门下省改为黄门省、尚书省改为文昌台,以紫微令、黄门令、文昌左、右丞相为宰相。

不久又恢复中宗复辟后的官称,一直沿用到唐朝灭亡。

17、五代十国时期的丞相:五代时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为宰相。

十国:不详18、北宋时期的丞相:北宋初,赵匡胤实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参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副相;正副宰相和枢密院的正副枢密使合称为宰执,或宰辅。

宋神宗赵顼改革官制后,以‘尚书做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分别为首相和次相;另设副相四员,依次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沿书右丞。

宋徽宗赵佶再度改官制,将尚书左、右仆射改为太宰、少宰;以太宰为首相,少宰为次相,副相四员的官名依旧。

19、南宋时期的丞相:宋高宗赵构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宋孝宗赵昚时,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丞相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一直用至南宋灭亡为止。

20、元朝时期的丞相:元太祖铁木真时的丞相一职称为‘大必阇赤’元太宗窝阔台即位后,以中书令、左、右丞相为宰相,由大臣担任;-元世祖忽必烈时,仿照汉制官爵,以中书令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同虚设,而实际上的宰相为左、右宰相,又设平章政事为次相,而以左、右丞和参知政事为副相。

21、明朝时期的丞相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开创基业后,沿袭元朝制度,以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为宰相,以平章政事为次相。

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一职,改设内阁,置学士协办,皇帝亲理国政,六部,,即吏、礼、户、兵、工、刑部,掌中枢大权;但此时的内阁大学士为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地位不高。

明成祖朱棣时,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内阁大学士开始公开参预机要事务、协理朝政。

明仁宗朱高炽时,内阁大学士多由尚书、侍郎等高官担任,地位明显提高,大学士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明宣宗朱瞻时,大学士有权批答各处上的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然后皇帝裁决。

大学士从此掌握大权,地位尊荣,内阁也成为要海的部位。

明世宗朱厚熜以后,内阁成为独立的、凌驾于六部之上的中枢机构,内阁在明朝称阁老或阁臣、宰辅;宰辅少则一人,多则八、九人,为首的称首辅或元辅,权利最大、地位最高;-大学士都有以殿名、阁名入衔,如东阁、文渊阁、武英殿、文华殿、建极殿、中极殿、谨身殿;附注:南明小朝廷先后在南方建立过六个小政权,都沿用明朝的宰相制度,以内阁大学士为宰辅。

22、清朝时期的丞相制度: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只设立了五个大臣作为辅佐;清太宗皇太极时,设立内秘书院、内国史院、内弘文院,合称三院,,后称三馆,内三院各以大学士,满汉各一员,,为其之长官,是为清朝宰相的前身。

清世祖福临时,,即顺治十年,仿照明制,将内三院改称为内阁,设置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为其之正副长官。

清世宗胤禛时,即雍正七年,内阁正式成为朝廷中枢机构,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也正式成为正副宰相。

雍正八年,,成立军机房。

后改称为办理机处,简称军机处,协助皇帝处理要政,总揽军国大计。

军机处设军机大臣,,通称大军机,,为宰相。

军机大臣任命时,按其各人资历,分别称为军机处行走、大臣上行走、大臣上学习行走等。

设领班一人,以满族大臣担任,总揽军政,是为首度军机大臣,即首辅。

从此,军机大臣就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大学士则为名义上的宰相,但军机大臣常挂以大学士的名衔。

清宣统,,即溥仪的年号,,三年,,军机处撤消,先后成立过皇家内阁和责任内阁,设内阁总理大臣,即宰相。

庄密亲王奕劻人此职,后改任袁世凯,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崩溃。

附注:清朝以皇太极朝至胤禛朝的大学士、弘历朝至清朝末年的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为宰相,而以弘历至清朝末年的大学士作为名誉宰相。

(二)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1.宰相制度正式确立宰相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但当时名称不固定,职权也并不显赫。

春秋站国时期,伴随社会的大变革,各诸侯国已普遍设立相职,建立起各自的宰相制度。

其中,辅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宰相之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创立宰相制度。

丞相是皇帝的第一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秦朝初建,实行的是一相制,后来也曾置左、右二丞相。

秦始皇时,王绾、李斯等先后任丞相。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撑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掌武事”,负责全国军事事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