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考试重点总结附答案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一、名词解释(30分,共5对,一个名词3分)1.土壤颗粒组成与土壤质地(p114)土壤颗粒组成(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粒所占的质量百分数土壤质地:在土壤机械组成基础上的进一步归类,它概括反映着土壤内在的肥力特征。
2.土壤有机质(p93)与土壤腐殖质(p102)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中含碳的有机化合物。
土壤腐殖质:由芳香族有机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缩合成的一类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呈酸性,颜色为褐色或暗褐色。
3.土粒密度与土壤容重(p132)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括粒间孔隙)的质量,单位g/cm3 或t/m3土壤密度(土壤容重):自然状态下(包括土粒之间的孔隙),单位容积土壤的烘干质量(旧称土壤假比重或土壤容重),单位g/cm3 或t/m34.土壤活性酸度和土壤潜性酸度(p214)土壤活性酸度:由于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度:土壤胶体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5.土壤粘结性和土壤粘着性(p136)土壤粘结性:土粒间通过各种引力而粘结在一起的性质。
土壤粘着性:土壤在一定含水量条件下,土粒黏附在外物上的性质。
6.土壤与肥料(p2 p281)土壤: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肥料: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用和部分兼有改善土壤性质的物料。
7.土壤肥力与土壤质量(p3)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质的特征,是土壤从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方面,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的能力。
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界面内维持生存、保障环境质量、促进动物和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8.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和腐殖化(p96p100)矿质化:复杂的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腐殖化:土壤腐殖质的形成过程。
9.吸湿系数与田间持水量(p147)吸湿系数:又称最大吸湿量,是指干土从相对湿度接近饱和的空气中吸收水汽的最大量,即吸湿水的最大量与烘干土质量的百分率。
田间持水量:(笔记)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反映土壤保水能力的大小。
(课本)指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是以质量百分率表示。
1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饱和度(p202 p20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能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的总量。
盐基饱和度:土壤胶体上交换性盐基离子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率。
盐基饱和度(%)= 交换性盐基总量[cmol(+)/kg] X100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1.矿物与岩石(p12 p20)矿物: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12.坡积物与淤积物(p66)坡积物:由于山坡上部的风化碎屑物质,经雨水或融雪水的冲刷,搬运到山坡的中、下部堆积形成的。
淤积物:风化碎屑物质,受河流(经常性水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而形成的。
13.悬着水与支持毛管水(p144)悬着水: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
支持毛管水: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
14.新生体和侵入体(p76)新生体: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新产生的或聚积的物质,具有一定的外形和界限。
侵入体:位于土体中,但不是土壤形成过程中聚积和产生的物体,有砖头、瓦片、铁器和磁器等,一般常见于耕作土壤中。
二、问答(35分,5道左右,平均一道7分)1.土壤有哪些重要的形态特征?(p74-75,不需要阐述)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裂隙、石砾状况2.吸湿水含量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了保证土壤吸湿水含量的稳定,样品保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根据所做实验,阐述测定吸湿水的意义p142-143)影响因素:土壤吸湿水含量受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盐分含量及种类、土壤孔隙状况和空气温度、湿度的影响。
黏质土吸附力强,吸湿水含量高,砂质土则吸湿水含量低;空气相对湿度高,吸湿水含量高,反之则吸湿水含量低。
意义:计算土壤物质含量、颗粒组成、有机质含量、盐的种类与含量、有效钾、速效磷都会用到吸湿水。
可测定吸湿系数;通过最大吸湿量可大致估计调萎系数和土壤比表面的大小。
样品保存的主要事项:干净、干燥、密封保存(密封用广口瓶)3.砾质土在土壤肥力上有什么特点?(p122、ppt)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表层石砾可减少水分蒸发;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累积还原物质;根系:土质疏松,根系难以固定,不易固肥热:水少气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有利于早春作物播种。
4.土壤质地p114从“水、肥、气、热、根系”5方面上作答)土壤质地是由土壤固体颗粒大小组合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性,对土壤肥力具有深刻的影响。
土壤质地类型决定着土壤蓄水、导水性,保肥、供肥性,保温、导温性,土壤呼吸、通气性和土壤耕性。
5.土壤水浸pH与盐浸pH有何差异、原因。
(土壤pH分为水浸pH与盐浸pH,参见实验指导书p22)①差异:水浸pH是用蒸馏水浸提土壤测定的pH,代表土壤的活性酸度(碱度);盐浸pH是用某种盐溶液浸提测定的pH,大体上反映土壤的潜在酸。
②盐浸提液常用1mol/LKCl溶液或用溶液,在浸提土壤时,其中的K+或Ca+即与胶体表面吸0.5mol/L CaCl2附的Al3+和H+发生交换,使其相当部分被交换进入溶液,故盐浸pH较水浸pH低。
6.土壤养分来源及其消耗途径(分值较高,p245-247,注意细化养分其他来源)1)来源:①在自然土壤中,土壤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其次为地下水、坡渗水和大气降水等;②在农林业的耕作土壤中,土壤养分还来源于灌溉水、施肥、淤灌、客土和某些农药残留;③养分的其他来源:共生或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的固氮作用给土壤增添化合态氮。
2)消耗途径:①森林植物从土壤吸取的养分、土壤中随下渗水淋失湿养分以及在养分转化过程中以气态形式逸出土壤的养分消耗数量;②地表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利用森林凋落物作燃料、饲料,死地被物与表土一起熏烧制造火烧土(肥料),人类进行全面炼山整地,这些方式都会造成土壤养分损失。
7.简述土壤在农林业生产上和生态系统(自然环境)中的作用(绪论)⑴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分、调节空气和热量;⑵为植物提供了根系伸展的空间和机械支撑作用,具有缓冲作用;⑶土壤是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对各圈层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起着维持和调节作用,;成为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的中心纽带;⑷土壤圈内各种土壤类型、特征和性质都是过去和现在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和水圈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记录和反映;⑸是森林植物的主要生活基质供体,并决定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状况。
8.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p106-107)(1)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②促进植物生长发育;③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透水性;(从水、肥、气、热上答)④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⑤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⑥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2)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①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②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③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3)土壤有机质的调节①增施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料、种植绿肥、秸秆还田;②调节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调节土壤C/N比、通过耕作和营林措施调节。
9.导致土壤酸碱性差异的有哪些因素?(p220)气候、地形、母质、植被、人类活动、盐基饱和度、氧化还原条件10.园林植物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发挥的作用(p340-342)①土壤污染的特点: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累积性;具有不可逆转性;土壤污染很难治理。
②植物修复:通过植物固定、植物挥发、植物吸收三种方式进行修复。
利用植物的富集作用及其庞大的根系、巨大的表面积,用植物吸收转化固定重金属物质。
③(有机物污染土壤)生物措施:包括微生物、植物、菌根修复。
应用微生物治理土壤有机污染的方法分为:原位治理、异位治理、原位- 异位联合治理。
11.为什么说团粒结构是理想的结构体及土壤结构体的改善(从水肥气热答p124 p128)(1)原因:①土壤团粒是经过多级复合团聚而成,是农林业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②团粒内部及团粒之间充满空气,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可提供必要的速效养分;③团粒结构多由有机无机胶体团聚而成,保肥供肥性强;④团粒结构多的土壤,疏松多孔,水气协调,土温稳定,抗旱防涝,养分状况好,是林业土壤、苗圃土壤耕层最理想的结构体。
(2)土壤结构体的改善:①合理耕作与灌溉,增施有机肥料;②种植绿肥和牧草,合理轮作;③改良土壤酸碱性;④应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12.土壤质地分类命名(需自己计算,具体方法和公式参考实验指导书写出质地划分步骤,包括计算过程)13.为什么土壤养分有机质结构质地的改良都强调了有机质的调节?(p106)(1)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①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②促进植物生长发育;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最主要最直接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土壤的通透性和透气性;④促进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⑤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⑥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2)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①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②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具有固定作用;③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3)土壤有机质的调节:①增施有机肥料: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②调节有机质的分解速率:调节的土壤C/N比;耕作和营林措施调节14.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苗木生长的影响(p216)1)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①对土壤微生物:土壤酸碱性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布和它们的活性。
②对土壤胶体带电性:土壤环境pH值高时,土壤胶体负电荷数量增多,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土壤保肥性、供肥性增强;pH值低时,土壤保肥、供肥能力相应降低。
③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土壤酸碱性对土壤中的N、P、K、、S、Ca、Fe、Mn、Co、Cu、Zn、B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有着显着的影响,不同pH值对植物有着不同的相对有效性。
大部分营养元素在接近中性时有效性最大。
2)土壤酸碱性对植物生长的影响:①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性要求不同,都有其适合的pH值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