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检测试题单位:姓名:得分:一、单选题(每道题2分,合计40分)1、呼吸带:距离鼻孔所包含的空气带。
( B )A、20cmB、30cmC、40cmD、40cm2、不属于噪声控制技术措施的是( D )A、控制噪声源B、控制传播途径C、采取个人防护措施D、职业性健康检查3、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中要求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应设在( A )A、当地夏季最小频率风向被保护对象的上风侧B、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C、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下风侧D、当地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4、洁净室内应保证供给每人每小时新鲜空气量不小于( C )。
A、30m3B、35m3C、40m3D、45m35、标准采样体积指在气温为,大气压为下的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
(B)A、15℃ 101.3 kPa(760mmHg)B、20℃ 101.3 kPa(760mmHg)C、25℃ 101.3 kPa(760mmHg)D、30℃ 101.3 kPa(760mmHg)6、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什么侵入途径?( A )A、呼吸道、皮肤、消化道B、呼吸道、皮肤C、呼吸道、消化道D、皮肤、消化道7、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共分类,种疾病。
( C )A、8,110B、10,115C、10,132D、11, 1208、长时间采样,是指采样时间一般在_____以上的采样。
( B )A、15minB、1hC、8hD、12h9、在微小气候诸因素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A、气温B、气湿C、气流D、气压10、我国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下列三类,其中不包括( C)A、职业病危害轻微建设项目B、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C、职业病危害较大建设项目D、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11、可吸入颗粒物引起的常见疾患是( B )A、心血管系统损害,导致心肌损伤B、呼吸道炎症和支气管哮喘C、结膜刺激症状D、过敏症12、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的飘尘,主要是( D )A、颗粒直径>2μm的颗粒B、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C、颗粒直径<2μm的颗粒D、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13、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 B )A、分类管理、综合治理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C、行业自律、职工参与D、社会监督、科学防治1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是( D )A、>60CB、>200C 8C、>250CD、≥250C15、长时间检测要求最好( B )小时。
A、6B、8C、10D、1216、焦磷酸法原理是粉尘中硅酸盐及金属氧化物能溶于加热焦磷酸中,游离二氧化硅不溶而分离,称量分离出的游离二氧化硅(B)A、235-245B、245-250C、250-265D、265-28017、噪声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与( ABCD)有关A、噪声强度B、暴露时间C、个体因素D、噪声性质E、厂房大小18、实验室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有哪些(AB)A、测定标准物质和质控样B、测定加标回收样品C、空白对照D、实验室间进行对比19、对于下列吸收管的吸收液用量、采样流量、适用范围描述正确的是(ABCD)A、大型气泡吸收管:吸收液用量5~10 ml,采样流量0.5~2.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B、小型气泡吸收管:吸收液用量2 ml,采样流量0.1~1.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C、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液用量5~10 ml,采样流量0.1~1.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D、冲击式吸收管:吸收液用量5~10 ml,采样流量0.5~2.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气溶胶状态的采样流量为3.0 L/m20、粉尘采样包括(ABCD)A、定点采样B、个体采样C、短时间采样D、长时间采样二、多选题(每道题2分,合计30分)1、化学性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制分为(ABC)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B 、最高容许浓度C、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D、超限倍数2、噪声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与(ABCD )有关。
A、噪声强度B 、暴露时间C 、个体因素D 、噪声的性质E、厂房大小3、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时,采用的评价方法有(ABCD)A、职业卫生调查B、职业卫生检测C、职业健康检查D、检查表分析4、矿井通风系统的指标有:(ABCDE)A、风质B、风量C、有效风量率D、风量供需比E、有效风量率5、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 ABCDE )A、劳动组织和劳动休息制度不合理;B、劳动中过度精神(心理)紧张;C、劳动强度大,劳动安排不当,不能合理地安排与劳动者身体状况相适应的作业;D、劳动时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E、长时间用不良体位和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劳动6、我国职业病防治的方针是( A B )A、预防为主B、防治结合C、控制职业危害D、综合治理7、噪声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程度与( ABCD)有关A、噪声强度B、暴露时间 C 、个体因素 D、噪声性质 E、厂房大小8、实验室检测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有哪些(AB)A、测定标准物质和质控样B、测定加标回收样品C、空白对照D、实验室间进行对比9、对于下列吸收管的吸收液用量、采样流量、适用范围描述正确的是(ABCD)A、大型气泡吸收管:吸收液用量5~10 ml,采样流量0.5~2.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B、小型气泡吸收管:吸收液用量2 ml,采样流量0.1~1.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C、多孔玻板吸收管:吸收液用量5~10 ml,采样流量0.1~1.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D、冲击式吸收管:吸收液用量5~10 ml,采样流量0.5~2.0 L/m,适用范围气态和蒸汽态,气溶胶状态的采样流量为3.0 L/m10、粉尘采样包括(ABCD)A、定点采样B、个体采样C、短时间采样D、长时间采样11、劳动者在预防职业病时应尽的义务为(ABCD )A、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B、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C、正确使用和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D、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12、原子吸收法的优点有(ABCD)A、灵敏度高B、选择性好C、应用范围广D、分析速度快13、采样原始记录单是采样过程中记录现场采样过程中关于信息的表格,其内容应包括:( ACDE )A、工作现场环境条件B、实验室检测结果C、个体防护配备及使用情况D、陪同人签字E、作业人员日常工作时间14、工业企业中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危害程度的大小取决于(ACDE)A、生产工艺的先进性B、生产人员的岗位设置C、有毒物质的毒性大小D、自动化控制水平E、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15、生产性窒息性化学物质是(AD)A、一氧化碳B、氮氧化物C、砷化氢D、硫化氢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1、工作地点: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2、硅胶是一种非极性吸附剂,对非极性物质有着强烈的吸附作用,可吸附大量的水,以致降低甚至失去它的吸附性能。
只适宜在较干燥的环境中采样,采样时间不宜长。
(×)3、气体,蒸气,气溶胶状态的毒物均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4、工作场所空气中的苯、甲苯、二甲苯可用微孔滤膜采集。
(×)5、将-0.0365修约到三位小数,结果是-36X10-3.(√)6、滤膜重量法测定粉尘浓度,平行样品之间的偏差应控制在20%范围。
(√)7、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8、噪声与振动较大的生产设备宜安装在单层厂房内。
(√)9、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体检。
(√)10、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最高容许浓度的采样时间一般不低于15min。
( × )四、综合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1、某车间某工种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时间6h。
据调查劳动者工作中接触乙酸乙酯(PC-TWA为200mg/m3)状况为:300 mg/m3,接触2小时;60 mg/m3,接触2小时;120 mg/m3,接触2小时。
根据上述情况,请分析判断该工种劳动者接触乙酸乙酯水平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要求说明理由。
答:(1)该工种劳动者每工作班接触乙酸乙酯浓度为:CTWA=(C1T1+C2T2+C3T3)/8=(300×2+60×2+120×2)÷8=120(mg/m3)小于PC-TWA(200mg/m3)因此该工种劳动者接触乙酸乙酯水平未超过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符合要求。
2.简述实验记录的内容要求?1、样品编号、名称、数量、形状和包装;2、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以及主要的仪器设备;3、样品的接收和检测日期;4、配制标准溶液使用的标准物质的名称、标准号、编号和有效期以及待测物浓度;5、特殊试剂的来源和配制;6、实验的全部数据(包括手记和仪器打印记录)、计算公式、步骤和结果;7、操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