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内家拳旧闻四十一——杨式府内派太极拳之一
剑阁闻铃叙述:府内派太极拳是肖公卓所创。
富英在家中行二,人称富二爷,与陈微明时有过从,并向陈讲述其习拳经历。
这是民初时的事,当时富二爷就已经40余年不练拳了。
因此肖功卓从富英处得府内派之说难以成立。
肖功卓是1892年生人,完全有可能接触过李瑞东的传人如陈继先、李季英等。
因此肖功卓结合其通背、八卦,完全有可能创编出他的太极拳。
肖功卓在世时,从未提过什么府内派。
其三传时,才有府内派之说。
况且李派传人武淑清长期在保定普及太极五行捶,因此客观上也为所谓的“府内派”太极拳的创编提供了参考。
其实,浪涛东去先生谈的很有道理。
当年肖功卓先生本身一代名家,其功夫远在缀拳40余年的富英先生之上。
肖氏武艺之全面、精到,即使与李瑞东先生比也毫不逊色。
因此完全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去杜撰什么府内派,就称以肖派太极拳也未尝不可。
若强称什么府内派,专业学者一番考证下来,难免落个伪拳之讥。
本来是挺好的东西,何苦要自找这番不待见呢,
雍阳人叙述:关于府内派的称谓,我也以为不太妥当。
但是,他们的东西绝非李派所传,这是其一,因李派传人过去很保守的,比如象“太极十三丹”这样的内容,连入室弟子都未必一定能学到,何况外人乎,武淑清老师在门中属于李派第三代传人,笔者称她师姑。
关系很好的。
武老师根本就不会十三丹和上述内容,这一点笔者很清楚。
其二是,上述内容也绝非肖公卓所创,因李派早就有上述内容。
其三,肖公卓的功夫如何,与李瑞东先生没有可比性,硬要相比的话似有“关公战秦琼之嫌”。
考证历史要真有考证才行,不能靠揣测估计,可以推理,但要遵循逻辑
思维的定理。
既然府内派传人从来也没承认过是从李派学过拳,而且李派也没承认向他们传过上述内容,那么绝不可以无中生有地得出您的结论。
李派很保守的,一般来说象“太极五行捶”传得稍多些,而十三丹绝不向外人传授,不信您就去找李派传人打听一下。
笔者以为,所谓府内派,称谓虽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这一点也不会错。
对照一下李派和府内派的拳谱,可以搞清好多事的。
关于肖公卓创拳,此为臆说,根本就不能成立,也不符合逻辑。
至于专业学者他们也要遵重客观历史,也要讲道理。
也不能靠主观臆断来考证历史。
李派第四代传人张绍堂先生曾经和府内派的传人接触过,张先生说,府内派那个传人把李派也称作府内派,当时就遭到了张绍堂的反对。
张绍堂对他说:“李派就是李派,我们从来就不叫府内派。
”据张先生说,府内派之所以如此称呼本派,就是根据当年杨录禅、杨班侯父子在端王府教拳时所传授的就是这些内容。
因李瑞东先生也是在端王府学的太极拳,另外李派也继承了这些内容,他们就把李派也称作是府内派。
但李派却反对这么称呼。
我认为府内派称呼固然不妥,但确实是杨家老拳,比现在的“杨式太极拳”要好,杨禄禅、杨班侯的功夫、造诣都比杨澄甫高得多。
杨家老拳的实战效能很好,也更注重实战和技击能力的培养。
府内派的内容其实是杨班侯一系所传,这一点是完全可以考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