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龙岩市政府工作报告来源:日期:2011-03-04 【字号:大中小】龙岩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晓炎——2011年2月20日在龙岩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位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0年和“十一五”发展回顾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考察福建和我市时紧紧抓住中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原中央苏区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构建三大体系、发展两大经济”,振奋精神,比“五大战役”,精心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有效应对严重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较好实三个不低于”目标。
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91.5亿元,增长13.9%,其中第一产业128.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528.7亿元、增333.9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结构为13∶53.3∶33.7;财政总收入163.3亿元、增长21.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66.7亿元、增人均可支配收入18406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6931元、增长10.9%。
全面完成了年度节能减排目标。
“五大战役”和“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
新策划生成项目1249个,新开工项目430个,新竣工项目270个。
我市参照执行西44项,争取中央财政补助项目670个、资金19.8亿元。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3亿元,增长34.3%;其中工业投资252.9亿元“五大战役”全面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方面:123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5.2亿元,增长32.2%。
其中,30个“重投资168亿元。
永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龙工精密铸锻件、连城鑫晶人造蓝宝石等项目建成投产或试产。
双永、蛟城、湖城、武平路和赣龙铁路扩能工程、龙工挖掘机、紫金20万吨铜冶炼、永定金叶复烤厂扩建、漳平电厂改扩建、马坑铁矿采选扩建等项目加快、新龙马年产15万辆微型汽车扩建、福龙马环卫装备工业园、紫金磷酸系列产品生产、长汀稀土工业园、钢铁铸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开州金山至龙岩红坊扩容、浦建龙梅铁路、年产20万吨粘胶纤维及配套生产、核电、抽水蓄能电站、中海油LNG漳州到龙岩管道建设一步深化。
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方面:八个省级工业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1.4亿元,增长76%。
新增龙岩经济开发区和上杭工业区。
高新园区和龙工配件园、汽车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加快建设。
城市建设战役方面:高标准规划并实施了一批市政项目,完成投资1革发展战役方面:古田、高陂、白沙3个省级试点镇完成投资27.3亿元。
11个市级试点镇建设加快推进。
民生工程战役方面:市第女儿童活动中心等5个列入省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
如期完成6148户灾后重建任务。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2.3亿元,增长4%。
粮食总产稳中有升,茶叶、花卉、烤烟、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工程成效明显,完成造林31.5万亩。
生猪出栏510.8万头,总量减少0.8%,获无公害畜产品认证企业945家。
森宝年加工3600万白鸭加工、漳平龙泰安生物科技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达到146.1亿元。
新发展0家。
完成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2万人。
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土地整理等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比全年完成初级水利化县建设。
防灾减灾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取得新成效。
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业实力明显增强。
实现工业总产值1269.8亿元,增长2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68.6亿元,增长29.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长20.1%。
烟草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
稀土、光电、硬质合金等产业加快兴起,物联网建设有序推进。
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2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62家、累计221家。
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累计38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9家、累计94家。
畅丰车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累计5件,省著名商标30件、累计108件,省名牌产品18个、累计91个。
淘汰落后水泥产能企业17家、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大力实施商贸流通业“三个一百”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新网工程”。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长19.2%;物流业增加值64.9亿元,增长14.7%。
龙岩“陆地港”开工建设,机电五金市场和全省最大的家具、建材、家饰连锁商运营,龙岩国际商贸中心、世纪天成广场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新成立上杭农村商业银行、漳平民泰村镇银行,中信、光大、招商增融资性担保机构56家、小额贷款公司4家。
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88.5亿元,增长14.8%;贷款余额728.8亿元,增长26%万人次,增长19.5%;实现旅游总收入78.1亿元,增长20.2%。
永定客家土楼世界遗产保护与开发、龙岩志高动漫科技产业园建设加旧址群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0.8亿元、增长62.8%,商品房销售面积139万平方米。
城市体系建设力度加大。
龙岩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进一步深化。
“三大板块”建设进展顺利,商务营运中心9商务中心加快建设;龙门物流园区一期基本建成,闽西交易城二期加快建设;莲东、小洋、龙腾等人居板块加快完善。
“绿亮美”成工业东路隧道、东风高架桥、九一路停车场、登高山公园改造等城建重点项目建设,龙岩美食城等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危旧房拆迁安置、制违拆违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城市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县域城市面貌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56.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9.5%,农业规模经营走在全省前列。
林改工作持续深化,万亩。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 行政服务标准化在全省率先实施,并成为省级标准和国家级试点。
“三资”运作深入推进,共融资24亿元,实施重大项目74个,实现利润增长23.4%,成为创新投融资体制和构建“三大体系”的重要力量。
在全省率先试行预算。
医药卫生体制、“三警合一”警务体制改革顺利实施。
商务综合行政执法试点考评得分居全国第一。
由国家工信部、国台办的首届海峡两岸机械产业博览会在我市成功举办。
成为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外贸出口突破10亿美元,达到13.1 7%。
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增长11.3%;内联引资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11.4亿元,增长10.2%。
新批台资企业11家。
“民生龙岩”建设全面展开。
深入实施“五大民生工程”,事关群众利益的十项实事加快推进,22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
有效和暴雨洪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两免一补”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校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
高考成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组建市妇幼保健院,市中医院、龙岩人民医院病房综合大楼等项一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开工建设。
古田会议旧址群维修保护四期工程稳步推进,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改版提升全面完成。
创建国家级实验区(龙岩)工作进展顺利。
在第14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所获金牌总数居全省第四位。
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为首个省级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
在全省率先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率先全面推行“三农”综合保险试点。
城乡低保困难家庭救助和养老服务力度加大。
“菜篮子”工程建设、副食品市场监管和物价调控得到加强。
成立市慈善总会,市福利中心一县级福利中心和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加快。
建成经济适用房792套,廉租房3044套;全面启动4577套棚户区改造工程。
完成“造人。
深入实施重点流域达标、大气质量提升和污染减排三大工程。
妥善处置紫金山“7·3”重大泄漏污染事件,强化环境安全隐患排流域水质达标率高于省定目标,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优良以上天数达354天。
中心城市第二水源一期、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成运营,垃圾焚烧发电厂加快建设。
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试点。
“平安龙岩”建设进一步深化,“五五”普法通过省边等重点场所综合治理和治安防范全面加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2.4%。
安全生产“四项指数”全面下降。
机构编制、人事、统计、外事侨务、老区扶贫、优抚安置、库区移民、对口援建、信访、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科普、老年人、妇女儿童、青少年、理、“双拥”、国防动员、国防教育、人民武装和人民防空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虚心听取各民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联系。
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和市政协三届政府系统承办的212件市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375件市政协提案全部办结。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机关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不前列。
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取得新进展。
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廉政建设和纠风工作进一步加强。
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一五”规划胜利实现,也为“十二五”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的发: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0年,全市GDP是2005年的2.5倍,从全省各设区市第六位提升到第五位,年均增长14.6%,增速比全省高0国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人均GDP达3.6万元,年均增长14.2%。
财政总收入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成为全省第百亿元的设区市。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3倍。
升级取得新成效。
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产业示范基地,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
二、三产业占2005年的80.5%提高到87%。
非资源型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4.6%提高到50.5%。
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18%。
"10+3"产业发了4个百亿产业、3个百亿园区。
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规模以上和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分别是和5.1倍。
新增上市公司4家、累计7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连续7年保持全省首位。
设施实现新突破。
五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0公里、累计329公里,是2005年的8.4倍。
新建、改建省道368公里,硬化农村。
冠豸山机场航运能力增强。
新建、扩建2个火电厂和1座500千伏、7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增电力装机容量49万千瓦、累计30、互联网用户分别达到214.7万户和94.9万户。
面貌呈现新变化。
城镇化率达到45%,比2005年提高6.5个百分点。
五年来,中心城市市政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9.3亿元,建成第、博物馆、高架桥、人行天桥等一批公用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