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东明县政府工作报告县长:王卫东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政府工作回顾“十一五”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时期。

五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力以赴抓投资促建设,抓调整促升级,抓创新促活力,抓民生保稳定,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抢抓政策机遇,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10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可比价),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6%(当年价)。

地方财政收入8.1亿元,增长25.5%,是2005年的3.9倍,年均增长31.1%。

三次产业比由2005年的29:54.2:16.8调整为16.5:64.5:19,二三产业比重提高12.5个百分点。

进出口总值3.8亿美元,增长50.3%,是2005年的28倍,年均增长94.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亿元,增长26.1%,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5%。

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8亿元、贷款余额81.9亿元、居民储蓄余额60.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0.3亿元、12.9亿元、11.4亿元,是2005年的2.6倍、3.2倍、2.6倍。

(二)骨干企业迅速膨胀,工业经济增势强劲。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1家,比2005年增加58家,预计实现工业增加值79.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0亿元、利税21.6亿元,分别增长19%、24.7%、67.5%,是2005年的3.9倍、4.2倍、4.7倍。

石化集团主营业务收入由2005年的50.1亿元增加到168亿元,位居中国500强企业第391位。

玉皇化工建成亚洲最大的碳五深加工基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1亿元,增长46%,是2005年的8.5倍。

洪业集团成为全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亿元,增长155%,是2005年的28.3倍。

全县高新技术企业19家,省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9家,玉皇化工建成山东省碳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6.8亿元,增长45.9%,是2005年的3.6倍。

(三)项目建设节节攀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机遇,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督导调度,全力以赴抓项目、扩投资、促发展,投资力度逐年加大。

2010年,组织实施过亿元项目56个,过10亿元项目12个。

10万吨环己酮、10万吨顺丁橡胶、100万吨汽油加氢、20万吨聚丙烯等一批过亿元项目竣工投产,20万吨己内酰胺、8万吨稀土顺丁橡胶、50万锭精梳等项目正在建设。

石化集团与中石油战略合作全面展开,合资公司成功组建。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不仅破解了困扰石化集团生产经营的资源供应、产品销售等诸多现实问题,而且将带动石油化工基地建设快速推进。

120万吨高硫重油综合利用项目全面竣工,1000万吨日东原油管道工程完成总工程量的80%,铁路专用线扩能改造及配套工程开始兴建,300万吨重质油综合利用项目正在打桩,1000万吨炼油能力即将成为现实。

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化工园区规划修编正在进行,污水处理厂进展顺利,水库已完成选址勘探,热力中心即将开工建设。

东新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石化新区高海路全面拓宽,第二消防站建成使用,11万伏变电站投入运营。

(四)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村经济日益繁荣。

五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调整内部结构,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0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43亿元,增长15.1%,比2005年增加17.2亿元,年均增长10.7%。

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复种指数281%,粮食总产10.6亿斤,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林牧渔业协调发展,全年植树造林16.6万亩,林木蓄积量3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24%上升到28%;林下养殖3.5万亩,畜禽存栏量685万头(只);水产开发5万亩,渔业总产值达到2.4亿元。

农业产业化、标准化进程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6家,全年新增40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3家,比2005年增加20家;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达到27个,成为全国绿色西瓜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农业技术推广扎实有效,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区27个,40万亩高产高效种植示范区被列为省重点项目。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总动力127万千瓦,增长9.5%,比2005年增长77.5%,机收机播率达99%。

农田基本水利建设进一步增强,全年清淤治理骨干河道13.1公里、乡村级沟渠3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00亩。

(五)城镇建设力度加大,载体功能逐步完善。

五年来,我们坚持完善落实城乡规划,切实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22.9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加7.9平方公里。

城市建设强度不断加大。

全年完成投资15.2亿元,水岸鑫城、凤凰嘉园等28个商住开发片区全面启动,规划总面积320万平方米,开工80万平方米,竣工65万平方米。

新建及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12条,黄河路、曙光路、五四路、城北路等骨干道路升级改造全面完成,站前路建设有序推进。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一期竣工,成为全市首家县级无害化垃圾处理工程,城区保洁面积达到225万平方米。

实施万福河绿色长廊、开发区公园等重点景观绿化工程,搞好曙光路东段、黄河路等骨干道路两侧绿化,新增绿地10.6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提升到32%。

小城镇建设全面加快,完成7个乡镇总体规划修编,建设综合商贸市场9处,开发住宅小区7处,启动镇驻地街道改造11条,东丰路、106国道、东兰路沿途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全面展开。

积极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实施整村迁建开工村庄24个,改造完成3869户。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年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1个,列入国家重大节能技改财政奖励项目4个、省循环经济双百工程项目1个,淘汰落后产能10万吨标准煤、落后设备400台(套),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7%,比2005年下降23.2%。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依法取缔土钒厂、小炼油等“土小”企业36家,新建项目“三同时”执行率、验收合格率100%。

铺设污水管网16.2公里,中水回用工程、五里河截污导流工程投入使用,六厂矿区污水提升泵站正在建设,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市控企业环保“十个一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经验在全市推广。

削减化学需氧量840吨、二氧化硫960吨,出境河流断面达标率、污染物减排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七)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群众生活明显改善。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摆在突出位置,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全县干部职工平均工资22560元,比上年增加3942元,是2005年的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786元,增长15%,比2005年增加2673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亿元,增长24%,是2005年的2.9倍。

全年转移劳动力16.6万人,新增就业92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扩大到3.2万人,城市低保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135元, 农村低保由2007年启动时的25元提高到75元。

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比“十五”末新增13万人次,养老金、失业金发放率达到100%,成为第二批国家新农保试点县并全面启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政府补助标准由2005年的每人每年11元提高到110元,最高报销比例达到70%,参合率99.1%,受益群众160万人次。

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专项资金5051万元,农资综合补贴8507万元;新通自来水村庄34个,新增受益2万人。

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650公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6%,“以桥代渡”工程进展顺利,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黄河水厂投入使用,城区生活用水全天供应。

改扩建中小学校舍3.9万平方米,一中新校区建设全面展开,城关中心小学建设顺利启动。

村级卫生室建设顺利通过省市验收。

清水进城工程胜利竣工,老年福利中心即将启用,300套廉租房主体工程全面完成,2.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交付使用。

(八)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五年来,我们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取得各级各类科技成果130项,欧宝地板荣获中国驰名商标,“东药”商标被认定为山东省驰名商标,荣获全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得到加强,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荣获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面县;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荣获全省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获振兴菏泽体育突出贡献奖。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乡镇文化站全面投入使用,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3项、省市级18项,老年书画走在全国前列,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计划生育优待保障经验在全省推广,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

全年送电影下乡5000余场,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

积极推进土地增减挂钩试点,置换建设用地指标4223亩,全年土地收益1.2亿元,耕地总量实现占补平衡。

扎实开展酒后驾驶、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公安工作受到省市嘉奖,被评为全省消防工作先进单位。

深入开展打霸治痞活动,社会治安体系日趋完善,荣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信访工作先进县。

依法行政不断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有效,服务大厅建设走在省市前列。

县志编纂已经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扎实推进;成功创建全省双拥模范县,荣获省级扶贫开发先进县、老龄工作先进县;先后被评为全国地震工作先进单位、经济普查先进单位,连年荣获全省粮食工作先进单位、物价工作先进单位。

审计监察、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预报、黄河防汛、人民防空、支油支铁、邮政通讯、民兵预备役等项社会事业都有新进展。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