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外部性一、概念题1.市场价格(market prices)答:市场价格是指商品在市场达到均衡时的价格。
同一种商品在同一个市场上,只具有同一种市场价格。
商品市场价格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和供求关系。
在价格形成过程中,卖者和买者,卖者和卖者,买者和买者三方面的充分竞争达到均衡条件下所形成的价格,才可以称为市场价格。
因此,保障市场充分竞争是规范市场价格形成的重要内容。
2.金钱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ies)答:金钱外部性是通过价格体系起作用的外部效应。
比如,增加葡萄酒的消费,结果会提高该酒的价格,由此会影响其他人的福利,但这种影响只涉及租金的转移,并不影响竞争均衡的帕累托最优。
也就是说金钱外部性通过价格传递的对福利的影响。
如果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影响了经济中的一组价格,从而改变预算约束线,导致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福利受到影响,这就产生了金钱外部性。
金钱外部性分为正金钱外部性和负金钱外部性。
如果一个行业的产出减少,导致其他行业使用的一种或多种要素价格下降时,就出现正金钱外部性;反之,当一个行业的产出扩大,导致其他行业使用的一种或多种要素价格上涨时,就出现了负金钱外部性。
3.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答:正外部性又称为“外部经济”,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使他人或者整个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的现象。
譬如养蜂业对果树种植能够产生有益影响。
正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某人的生产或消费活动的私人收益小于该活动的社会收益,即他人或者整个社会从这个活动中得到了一部分收益。
正的外部性往往导致一种活动或产品提供不足。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矫正正外部效应。
4.外部性的天生相互性(reciprocality of externalities in nature)答:外部性的天生相互性是指外部性天生便具有产生外部性的双方当事人互相对对方产生了外部性,而不能笼统地说哪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外部性的特征。
例如假设巴特经营一家工厂,该工厂把垃圾倒入一条没有人拥有所有权的河里。
莉萨以在河中捕鱼为生,巴特的行为以一种直接的、不通过价格传递的方式使莉萨的境况变差。
把巴特看作“污染者”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他对莉萨产生了负的外部性。
但是,也可以把莉萨这个捕鱼者认定为污染者,因为她增加了巴特生产的社会成本。
从社会的角度看,把这条河不作为捕鱼场所,而作为废物处理场,不一定就是明显的坏事,这取决于两种活动的成本。
5.边际私人成本(marginal private cost,MPC)答:边际私人成本是单个企业(或消费者)新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或消费)所需付出的成本,是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生产(或消费)每单位的某一商品或服务时,据以做出决策的边际成本。
边际私人成本加上边际外部成本即为边际社会成本。
6.边际收益(marginal benefits,MB)答:边际收益是指边厂商的每一单位销售量的变化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其公式为:MR=ΔTR/ΔQ,其中,ΔTR、ΔQ分别为总收益和销售量的变化量。
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不论单个厂商的销售量如何变化,其单位产品的价格保持不变,所以,每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收益就等于固定不变的销售价格,也等于平均收益,即MR=P=AR。
这样,平均收益曲线同时也就是边际收益曲线,从而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与需求曲线都是完全重合的。
总收益、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关系类似于其他各种总量、边际量与平均量的关系(如总产量、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
7.边际损害(marginal damage,MD)答:边际损害是指某一市场主体每一单位生产量或消费量的变化给其他市场主体所产生的不予补偿的成本。
边际损害是负外部性分析的一个概念,正是由于边际损害的存在,才使得边际私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一致,从而从产生了负外部性问题。
由于市场主体在进行经济决策时是根据边际私人成本来决策,而忽视了由边际损害所带来的更大的边际社会成本,所以负外部性总是使市场主体过度生产或过度消费。
8.边际社会成本(marginal social cost,MSC)答:边际社会成本是指整个社会因单个企业(或消费者)新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或消费)所需承担的成本。
边际社会成本是分析负外部性时引入的概念,用来与私人边际成本进行区别,由此可得负外部性问题的实质——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从而导致市场机制下决策的经济主体过度生产或消费。
同时也可得出消除负外部性的途径——(通过征税、补贴、划定产权或合并等方法)使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
9.国家酸雨降水量评估项目(National Acid Precipitation Assessment Program)答:国家酸雨降水量评估项目是美国自1981年开始的一项为期十年的大型酸雨研究评估工作,内容包括酸雨成因与影响之调查,以及分析控制或减轻这些影响的策略。
这些研究涵盖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层面的分析,目前已进入第二期十年计划。
10.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答:科斯定理是认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财产权的配置是怎样的,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理论。
它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
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
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
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科斯定理进一步扩大了“看不见的手”的作用。
按照这个定理,只要假设条件成立,外部影响就不可能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即在假设条件下,市场力量足够强大,总能够使外部影响以最经济的办法来解决,从而仍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
但是,科斯定理解决外部影响问题在实际中并不—定真的有效。
资产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明确地加以规定;已经明确的财产权不一定总是能够转让;分派产权会影响收入分配,而收入分配的变动可能造成社会不公平,引起社会动乱。
11.外部性的私人对策(private responses to externalities)答:相对于外部性的公共对策而言,外部性的私人对策是指私人个体通过自身性在非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解决外部性的方式。
外部性的三种私人对策具体如下:(1)讨价还价与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指出,如果各方讨价还价的成本很低,而且资源所有者能识别使其财产受到损害的源头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那么只要有人拥有产权,外部性问题就会得到有效解决,不管谁获得了产权都是如此。
它表明,产权一旦确立,就不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科斯定理最适用于当事人很少且外部性来源很清楚的情况。
按照科斯的思路分配产权,有助于解决某些重大环境问题。
例如它可以应用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
(2)合并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之一是通过把相关各方合成一体,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
(3)社会习俗个人不能够像企业那样通过合并把外部性内部化。
不过,有些社会习俗可以迫使人们考虑他们产生的外部性。
一些道德格言劝导人们为他人着想,从而把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
实际上,这些格言具有矫正市场缺位的作用。
12.庇古税(Pigouvian tax)答:庇古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而得名的一种解决外部性影响的修正性税收。
即对产生外部不经济的厂商收税以补偿受到外部不经济影响的厂商或消费者,或者对产生外部经济的厂商给予补贴,这样做的结果能够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等,从而改进资源配置的状况和资源的利用效率。
庇古认为,外部性导致的低效率不能由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自身来解决,必须通过政府适当的干预来加以解决。
政府可以向提供外部经济的部门给予补贴,或者向提供外部不经济的部门征税,使得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这样就能够鼓励外部经济部门的生产,并限制外部不经济部门的活动或是用税收来治理外部不经济的不良影响,就能够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和经济活动的高效率。
庇古的这一理论依据,是克服市场失灵的各种理论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一种。
13.利润最大化(profit maximization)答:利润最大化是指生产者进行生产是为了追求最大利润的行为。
利润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厂商行为的基本假定,利润(π)是厂商的惟一的目标函数,它认为厂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使其利润达到最大化。
这里,利润被定义为厂商收益(TR)与总成本(TC)之差。
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总收益与总成本的余额最大。
西方经济学假定,当产量增加到一定限度,便会出现边际收益(MR)递减和边际成本(MC)递增。
因而,利润最大化不等于产量最大化:—般来讲,由于dπ/dQ=MR-MC,当dπ/dQ=0时,MR=MC。
此时确定的产量可以使利润达到最大。
如果MC<MR,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来增大利润;如果MC>MR,可以通过减少产量来增大利润。
14.拥挤定价(congestion pricing)答:拥挤定价是为解决交通拥挤状况而实行的对开车课征等于边际拥挤成本的税收的征税政策,该政策是庇古税在解决交通拥挤这一负外部性问题上的应用。
具体来说,在拥挤的公路上,随着拥挤程度越来越严重,每位司机都会给其他司机带来成本,没有人会主动去考虑这些成本,拥挤定价的政策则会迫使司机去考虑其所带来外部性成本,从而提高效率,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15.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答:国会预算办公室是国会的分析和研究政府税收和政府预算的机构。
鉴于财政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