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六年级试题诗歌鉴赏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课内阅读。
寒食[唐]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歌描写的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第一、二句写________,第三、四句写________,________则是转折。
(2)诗歌第一句中的“无处不”可不可以改为“处处都”?为什么?(3)诗歌第三、四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妙?为什么?(4)你知道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吗?2.课内阅读。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
体裁是________,“卜算子”是_______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_______。
(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_______。
这句既写送________,又送________,表达了词人对________的留恋,对________的深情。
(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_______溢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_______也隐藏在词句中。
(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_______,把山比喻为_______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_______。
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 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节选)何其芳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1)题目中“歌唱”的意思是( )。
A.唱歌B.赞美(2)诗人为什么希望“我的歌”飞到年轻人的心中?( )A.我的歌很好听。
B.我歌唱的是早晨。
C.为了使“少男少女们”得到鼓舞。
(3)下面对诗歌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不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B.第一节作者把“快乐或好的思想”想象成声音、微风、阳光。
“微风”给人一种心旷神怡之感,“阳光”给人一种春和日丽的欣慰之感。
C.这首诗通过对少男少女们热情歌唱,勉励广大的青少年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去,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奋发向上,永葆青春活力。
(4)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试着写出两个,并说说他们之间的相似点。
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_______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
(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课内阅读。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
(1)这两节诗选自《________》,作者是苏联的________。
(2)这两节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修辞手法来描写了美丽的白桦。
(3)“流苏”在文中指的是()。
A.花穗样的装饰物品B.披着白雪的树枝C.流动的物体。
(4)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续写。
7.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带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请简要阐述本诗所蕴含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以情寄景,由情入理。
描写的自然景物清新质朴自然,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B.本诗寄寓于朝露易干、秋来叶落、百川东去等形象中。
C.《长歌行》是一首汉朝古典诗歌,属于汉乐府诗。
乐府是汉朝的一个音乐机关。
D.“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比喻光阴一去不复返,然而,“少壮不努力”却告诉我们小时候不用努力,长大后什么时候努力都不晚。
8.诗词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________。
A.饮完B.全,都C.尽头②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________.A.死去的人B.老朋友C.故事中的人(2)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令是: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景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为送别创造了一个愁郁的环境气氛。
(3)诗中作者用一个“________”字委婉地表达依依离情。
(4)王维的这首诗由于写出了人们深情惜别的普遍感受,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离筵上反复吟唱的歌曲《阳关三叠》。
有评者认为,这首诗中的“朝雨”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为什么这样说?9.把诗句填写完整,并说说你对最后两句的理解。
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________。
________,万物生光辉。
________,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________?少壮不努力,________!我对最后两句的理解:________10.课内阅读。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11.诗词阅读。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1)诗人借助山、水、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2)长江是很宽的,诗歌把它说成________;“京口”和“钟山”相隔也很远,诗歌却说只________几座山;“绿”字写出了江南春天________的景象。
(3)“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王安石在作诗时曾改过很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
你想想看他为何要用“绿”字?12.阅读《迢迢牵牛星》,回答后面的问题。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______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
人们常用这一神话比喻 ________。
(2)这首诗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过渡性句子,它既是前因又是后果,这个句子是________。
(3)这首诗在刻画织女时,并没有孤立静止地去写她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显得含蓄深沉,极富艺术感染力。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当时有什么风俗?(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14.课内阅读。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 (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解释划线字词。
咬:________ 坚劲:________ 任:________(2)这首诗写的是生长在什么地方的竹子? ()A竹林里 B深山里 C破岩中(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中的“咬”“立”这两个动词,运用得很好。
请你谈谈好在哪里?(4)结合课文说说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16.第二部分:阅读古诗赏析。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________(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________17.课内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________ 逶迤——________磅礴——________ 云崖——________(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
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18.牛刀小试。
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1)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这是中国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
鲁迅用这首诗来表达________。
(2)伟大领袖毛泽东认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革命家。
你眼中的鲁迅是:________。
19.品读诗句,完成练习。
(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