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

高考试题分析及备考建议今年是我省实行新课程高考的第四年,试卷结构几乎没有变化,保持平稳。

总体分析今年新课标卷题目综合难度较2013年有所下降,着重考查了考生数字分析处理水平,图象分析水平,以及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

尤其化学非选择题部分题型较为新颖,题目灵活性有所上升,体现了新课标卷求新求变的命题特点。

由此看来新课标试题在于考查知识点的选择上突出了对于化学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考点更加全面,题型更加新颖。

化学部分试题难度中等,但是大题部分习题信息量偏大,考生在时间紧张的理综考场上做好这些题目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一、考点及学生答题情况分析第7题延续了近几年有机化学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没有大的变化。

来自有机物同分异构体考查,其中戊烷、戊醇都来源于三年内的高考题,题目难度较小。

第8题考查生活中的化学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知识来源于盐类的水解和氧化还原反应部分。

烧碱去油污、漂白粉变质、铵态氮肥和草木灰不能混合使用,FeCl3和Cu线路板都是来源于课本,难度小。

第9题考查化学反应原理部分的基本知识,涉及内容包括催化原理,活化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及关系。

在历年的高考题中均有考查,并且较以往的化学原理题来说,难度降低。

第10题保留了近几年课标卷的必考题: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

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其中短周期、同一周期、最低(最高)价,电子层结构相同,考察半径大小、熔沸点均为基本考察点。

第11题与2013年课标卷保持一致,考查了难溶电解质。

难溶电解质沉淀溶解平衡是这几年高考化学中的重点知识,与去年的单纯利用公式实行计算不同,今年结合了难溶电解质溶解曲线图考察温度对于物质溶解速率的影响以及Ksp、重结晶知识。

这次结合溶解度曲线实行考察,虽然形式变化,但试题难度适中。

第12题考查了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本次重点考察了锥形瓶、容量瓶、滴定管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来源于高中化学的两个基础定量实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和酸碱中和滴定。

再次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回归课本。

属于简单基础题。

第13题以基础实验为切入点,考查了元素部分知识。

四个选项中所涉及的知识均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在此类知识的复习中,相关AgCl和Ag2S沉淀转化,浓硫酸和蔗糖实验等均为基础知识理论的考察。

第26题依然延续连续三年的实验考查模式,以有机制备为入手点,考查基本仪器的识别和使用、基本物质的制备原理和制备流程、物质分离和提纯等内容。

与往年的题目一样,来自于课本必修二的基本制备实验稍作改变,难度较小。

第27题与往年题目情境设置有所不同,没有出现工业流程图,但实际考查的知识没有发生变化,以次磷酸(H3PO2)为载体,考察了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电化学相关知识。

题目形式新颖,但实际上在降低难度。

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去年相同,再次回归基础。

第28题依然是考查化学反应原理的试题,重点考察了化学反应热效应以及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试题设置的情景是学生熟悉的乙醇和乙烯为载体,且测定的数据以图表形式表现。

要求考生利用图表、实行数据分析判断,吸收、提取有效信息,突出了化学信息使用水平的考查。

这道题目设计的丢分点在于化学计算部分,学生会因为不熟悉此类计算而失分。

选做题部分第36题以磷矿石制备磷酸为基本,涉及基本化学反应和工艺在化工生产中的使用,基本知识比重较大,注重知识演绎和综合使用,题型比较传统,涉及知识重视课本,在复习中应该增大知识的使用和基本知识的总结。

第37题以Al、Fe、Cu三种金属为载体,考察了晶体、非晶体的区别,元素核外电子排布、配合物相关知识、杂化轨道知识、物质沸点与性质关系、晶胞相关计算的知识考察。

以基本知识考察为主,和历年试题比起来,增加了晶体知识的考察,角度较全面,但在计算方面难度有所降低。

第38题依然保持以陌生物质入手,考查有机合成的模式。

所涉及的知识是有机化学中的基本知识,比如卤代烃的消去反应,苯的硝化反应,有机物结构式的确定,核磁共振氢谱等相关知识的考察。

命题形式依然延续了新课标I卷中去年的形式,由两条线合成一种物质,给出必要的已知信息,已知信息中包含未学过的新知识考察学生学习水平和知识迁移水平;同分异构体的考察。

题型难度适中,基本延续去年模式。

总来说之,2014年的化学试题再次指明了新课标模式下的考查要求:回归课本,注重基础。

从各个考点来看,是复习过程中反复考查和纠正的,对于选择题来说,难度不大、学生很熟悉,但是因为大题出题形式灵活、新颖,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普遍反应化学大题不简单,特别是28题、38题较难。

二、复习备考:那么对于我们下一年的复习,我觉得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行复习:首先,对于老师来说1:重视基本知识的教学。

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出题的形式如何改变,其设问的问题依然没有脱离教材的基本内容。

选择题所考察知识点均属常见范筹。

如第12题是对学生基本化学实验知识的检验;第8题考察学生对一些与化学相联系的生活常识;9、11题都是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常见化合物知识的考察;7是对必修部分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体研究。

第28题重点考察了中学化学基本理论中的化学平衡理论。

选修部分第37题和38题所考察知识点绝大部分均为选修教材中所要求掌握的。

2:重视理论教学。

元素化合物和基本理论相比,元素化合物的权重降低,基本理论的考查比例上升。

考题27、28题的改变突出了这个特点。

27题实际上主要考察了弱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电化学相关知识。

28题重点考察了化学反应热效应以及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个改变。

要增强理论的复习力度,适当降低元素化合物的的复习力度。

3:增强实验教学,突出学科特点。

考题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增强,既有专项的实验试题又有其他习题中的实验问题。

今年高考题中考查了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关于酯的制备一直是新教材必修2的重要有机实验内容,教材要求学生对这个实验相当熟悉。

在本题中充分考察了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关于仪器的基本使用规则、物质分离提纯、产物纯度的计算的掌握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这道题很熟悉,考查实质很简单,相对来说,得分情况应该较好。

4:注重学生水平的培养。

化学大题27题、28题中一些小问均体现了这个问题。

27题需要学生能理解一元中强酸的涵义,才能对下面(1)和(2)中③做出准确的解答。

离子方程式书写和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有一定难度,这就考察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水平以及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水平;28题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图像给出大量信息,考察考生提取图像信息水平,考察反应平衡等核心考点。

5: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

化学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关乎民生的各个方面,今年的考题非选择题的表现形式处处不离生产生活实际,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充分体现化学学科与科研成果的紧密联系。

如第26题涉及的蜜蜂信息素乙酸异戊酯;第27题关于精细化工产品次磷酸的相关性质以及制备;第36题关于磷灰石制单质磷的工业流程,第38题关于席夫碱类化合物在催化、药物、新材料的最新研究等。

6:精选习题:选题的标准有以下几点:(1)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2)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3)注意练习题的水平层次要求,按不同水平层次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可分层次实行训练和辅导;(4)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水平训练;(5)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强化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思维和水平。

8:积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1)要像关爱生命一样关爱学生,才能使教学充满道德的、美好的气氛。

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不是传统知识贮存的容器。

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协助或服务于学生。

(2)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协助下都能挖掘各人的潜能,突出特长。

从"多元智能"理论看,人往往不是全能的,每个人都有适合其发展方面。

因此从理念上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和价值,人人均可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在行为上,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以友好的态度对态每一位学生,持续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调动每一位学生成长的欲望,鼓励学生自已成长.(3)要把学生当作朋友看待.即使师生间在知识、经验等方面存有差异,但在人格方面,师生是平等的。

师生间的关系不能仅仅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所以师生之间要真诚、坦率、相互尊重,排除不友好的形为,教学上要尽量做到民主,克服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用吸引的方法把学生吸引到共同组织教学、共同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上来,从而让课堂在平等、协作、共同探索和创造道德的、美好的气氛实行。

最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有重要的作用,我觉得我们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接受与发现学习、机械与意义学习、自主与受动学习,在本质特征上虽然是对立的,但并不是是非分明、学习效果绝对相左的,各组学习方式的某些特征有相互交流和涵盖的内容,不存有一一对立关系。

2、随着学习者知识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增强、学习水平的提升,学习方式也逐渐转化,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在不同的学习条件下,也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习便于实行或学得更有效。

通过复习,应该使同学们熟练用“结构—位置—性质”、“原理—装置—操作—现象—结论—分析—评价”、“类比、逻辑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化学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使用数学方法解决)”等化学学习方法,复习掌握化学知识,提升学科水平。

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同时,使学生在实行接受学习的同时,增强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形成一种对学习主动探求,能互相交流讨论、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学习方式。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参加,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升。

实际上,我们现在采用的基于课程标准教学是非常符合新课程的理念,而且仅仅贴合高考的指挥棒,但是,使用过程中编写较困难,需要备课组成员共同努力,即使如此,我依然觉得应该继续发扬光大,使它更成熟,更完善,能更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