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开头也不会相同。

即使是同一内容,不同老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下面介绍一些课堂导入设计的类型和方法,可作为老师设计课堂导入参考。

1、开门见山,揭示新课这是针对教材特点,直接揭示学习目标。

就是在上课开始后,老师开门见山地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各个部分的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要解决的问题,以此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这种导入式特点是“短、频、快”。

即省时,接触新课主题迅速,能及时起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角色的作用。

教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师:我们天天读书,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以至进入大学。

这是为的什么呢?就是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使我中华繁荣富强。

这是我们读书的目的。

周恩来在他的青少年时代就给我们树立了典范。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板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自读。

教例是教师直接将本堂所讲的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题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给同学们,使同学们意识到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个人,不是为了父母,更不是为了亲戚朋友,而是为了“中华崛起”这个大目标,只有如此才有无穷的动力。

学生们平时听到的一些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学习,为了给父母争面子;为了光宗耀祖而学习这种非健康意识,或者说非主流意识,一定会受到撞击。

教师举出了周恩来的例子,对学生是很有说服力的。

一是周总理的伟大形象早巳深人人心,提起“周总理”三个字,无不肃然起敬。

二是看周总理是怎样立志的,怎样学习的,并通过艰苦革命实践,成为国家卓越的领导人。

这样就在学生心中首先树立起一个“楷模”或“丰碑”。

那么,以后的教学内容也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山”来进行了。

2、联系旧知,提示新课它是指教师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复习提问旧知识为手段,在旧知识里面带出新课内容的线索,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课方式。

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

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教学过程中,一般来说,新知识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与延伸,学生是从旧知识中起步迈向新知识的掌握。

老师要从已有的知识出发,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精心设计,导入新课。

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到旧知识不旧,新知识不难,建立起新旧的联系,明确学习的思路,增强学习的信心。

它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维。

如政治老师在讲“事物发展的趋势”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发展?”在学生回答了“发展”之后,教师可这样引渡到新课:“同学们,既然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那么,新事物为什么会代替旧事物?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否一帆风顺? 如果不是一帆风顺那又是怎样的呢?”让学生思索片刻后,教师接着讲:“今天,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知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

……”例如,一位历史课老师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首先问学生“黄巾大起义的意义是什么”,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很自然地导入新课:“黄巾大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

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大小地方实力派和豪强拥兵自立,进行分裂割据。

至于具体情况,就是今天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的导课,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从旧知牵引到寻求新知的情境中,使导课简短、恰当、自然。

复习旧知识的导入方式重在恰到好处地选用与新授课内容关系密切的知识。

这种导入有4种具体方式:(1)从总结旧课入手导入新课。

又称为归纳导入式。

其运作方法与要求是:老师提出要讲授的新课题之后,首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概括地小结一下,扼要复述出与此有关的新知识,讲课时使学生把新旧知识连贯起来思考。

这样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能较好地巩固已学的知识。

如历史课《唐朝的衰落》,可以这样开头:“自从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唐以后,经过太宗、唐宗、武则天到唐玄宗统治前朝,这是唐朝历史的前期。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前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但是今天我要告诉同学们,到了后期,唐朝逐渐走向衰落了。

这强盛和衰落之间有一转折点,那就是‘安史之乱’”。

这样的导语,既使学生复习掌握了旧的基础知识,又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再如讲“秦灭六国”,先提问:“商靶变法开始在哪一年?”“这项变法起了什么作用?”然后老师指出:秦国自商软变法100多年来,封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兼并六国作好了准备。

由此导入新课。

这种导入方式,有利于知识衔接和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

但它往往缺乏趣味性,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从检查提问旧课入手,导入新课它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业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老师在讲课之前,先面向全班学生提出几个前节课学过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全班学生的回忆思考,再找几个学生(一般找中等程度以上的学生)回答问题,在个别学生回答、老师作出订正和补充的基础上,带动全班学生复习旧课,进而导入新课。

再如一位物理老师在讲授“压强”一课时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都背书包上学。

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些体验:同样重的书包,当用细带子背的时候,就觉得勒得紧、痛;当用宽带子背的时候,就感觉不到紧、痛。

这是什么原因呢?当学生发表一些看法后,这位老师接着说:为了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今天我们学习“压强”。

(板书课题)提问式导入的要求是:所提问题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的作用。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听、写、练等活动,导入新课。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在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板书、朗读、翻译、练习等活动方式复习旧课,使学生再现巳学过的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4)向学生提示问题,引导回忆旧课或者有关的知识、事情导入新课。

该方式又称联想式导入。

其运作方法和要求是:老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提示学生回忆前节课讲过的几个问题,或让学生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知识。

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在头脑中再现提问的内容,不经由学生直接回答即转入新课。

如一位语文老师在讲《海底世界》时的导入是:提到大海,同学都会联想到蔚蓝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振翅翻飞的海鸥。

然而说到海底,我们了解得并不多。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使大家对海底世界有一个鲜明深刻的了解。

复习导入语是教师最常用的导入语。

心理学告诉我们,那些与一个人已有知识有联系的事物以及能增时新知识学习的事物,容易引起这个人的注意。

所以,以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能使学生从已知的领域进入到未知的新境界,不仅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且起着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因而,复习导入的方法往往被教师乐于采用。

当然复习导入语应该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过渡到新课也应十分自然。

3、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悬念式导入,它是指老师上课伊始,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摆在学生面前,又不直接说出答案,使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迫使其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课方式。

这种导入方式是利用上课头几分钟的最佳时机,通过设疑、制造悬念,创设问题,以奇特的形式设置悬念,使学生的大脑产生兴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问题导入到新课之中。

采用这种方式导课,所设悬念应是发生在学生周围的,是学生特别感兴趣和非常敏感的,又是同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热门话题。

这犹如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非得到解答不可的感觉,很快进入角色。

但设凝布阵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做到有凝可设,自然合理,切不可为凝而设,故弄玄虚。

老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揭示新课。

例如下面地理课讲授“比例尺”的导入设计就是这样。

一上课老师就问:“哪个同学的爸爸、妈妈或叔叔、姨娘要出差?”七、八个同学举手,老师指定一名调皮同学小王回答:“我们隔壁的陈叔叔明天出差到成都”。

老师说:“你学过地理,你给我查一查地图,重庆到成都有多少公里?其他同学也帮助查。

”地图上根本没有标出重庆成都的距离,大家查一阵,都查不出。

全班陷入沉默。

从那一对对微微皱起的双眉,看得出孩子们为难了。

他趁机将孩子们心头的乌云一拨:“没关系,只要你们听了我下面讲的,保证你查出来,因为地图上有‘比例尺’……。

”老师板书课题“比例尺”。

这个导入设计的巧妙就在于使学生产生了一种“打破砂锅纹(问)到底”的思想,急于求得答案,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一位语文老师在阅读指导课上的导入方式——关于读书方法,有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

一是杜甫所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是郑板桥所说的:“读书破万卷,心中无适主。

便是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两种观点,谁是谁非呢?悬念式导入的特点是设置扣人心弦的问题,但又避而不讲,吸引学生非要了解探究,弄个水落石出,否则即不能满足的心理。

设置悬念要做到“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愿望。

就语文教学而言,设置悬念,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条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可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人以余味,引入至胜地。

如一位老师在讲《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一文时,其悬念式导入方式是:“德国柏林图书馆大门口写有这样一句话(板书):‘这里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如果你掌握它的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

’这里所说的‘钥匙’是一个比喻。

人们把书目看成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板书标题)。

那么,什么是书目?现代书目有哪几种?为什么书目能够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