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

初中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

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七”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

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

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

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

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________,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答案】(1)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3)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分析】(1)结合文章第①段“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2)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

第②段开篇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这是直接提出了本段的分论点,结合第2句“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来论证了“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紧接着,引用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两个名言,说明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

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3)要结合前文“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也是普通的工作岗位,由此可以概括上一句为“坚守平凡岗位”,结合下文“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要连接下文,必须要能体现家国之间的整体关系,再结合本段的开头,可以概括下一句为“守护万家灯火”。

故答案为:⑴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⑵直接提出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列举让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意义的种种情形论证“家是温馨的港湾”的观点;引用名言说明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理念⑶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论点应满足三点:①作者的观点;②明确的判断;③完整的句子。

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有些还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去概括。

⑵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

答题技巧:①要明确论点;②要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其作用;③要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的语言。

⑶本题主要考查连贯句子的能力。

要在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补写合适的句子。

注意一定要分析出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关于生活①毕生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爱尔兰革命家毛德曾说:“我生活,别人仅仅是生存而已。

”此话虽极自负,却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②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

前者可谓超越了生存,后者则为生存所局限,叶芝认为:美是由三类人造就的。

贵族造就了美的风度,因为他们在世间的地位使他们超乎生存的恐惧之上;农民造就了美的故事和信仰,因为他们无可丧失,故无所畏惧;艺术家则造就了其余的一切,因为他们天生就充满无畏的精神。

叶芝的分类未必为一般人所认同,但他讲的道理无疑是真实的。

或问,声色犬马,种种娱乐,算不算超越生存。

答曰:否。

这些只是消费,而非创造。

唯有智力创造和道德修养这样的高级游戏才是超越生存之本能,才使人之所以为人。

③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

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

可见,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

对一种正当的事业或爱好执著到了近乎痴迷的程度,不仅可能超越生存,甚至可能不惜一切,伟大的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刀加颈项的关头,仍从容请求他们允许他画完几何图形。

④考学、求职时,人人都想从事自己爱好的专业,但不是人人都能如愿以偿的。

更可悲的是,有的人压根儿就没有什么高尚的爱好,这说明他们对生活几无兴趣,他们只是被动地生存,就像鱼群、鸟群或羊群中的一只,追逐着群体的流动。

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⑤丰子恺先生如此解释其师李叔同的出家修佛: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

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

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

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楼下的人是难以想象楼上的人所亲见的风光的。

(有删改)(1)究竟怎样才算是在“生活”?作者的观点是?(2)以下这段文字放入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贫穷如颜回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茅屋陋巷,生活清贫,但他人穷志不穷,安于其乐。

正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是也。

(3)请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作用。

(4)以下对选文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中毛德的话引出了中心论点。

B.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强调“无畏”的意义。

C.第③段中阿基米德的论据是对上文论述的深化。

D.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论述了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答案】(1)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第③段。

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③段中葛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

同时也具体论证了该段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影响。

”(3)第⑥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

令读者回味/深思。

(4)C【解析】【分析】(1)结合“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是真正会生活之人的共同之处,庸碌之辈却只会过日子”得出: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结合“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的人是在真正地生活。

有钱如葛朗台、阿巴贡之流,一生主要的精力都消耗在了攫取财富之上,蝇营狗苟,患得患失,是为守财奴”得出: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结合“所以,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这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得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读材料,把握材料的观点,然后分析文本中各段的观点。

观点一致即可。

材料表明了“君子忧道不忧贫”,与第③段“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的观点一致。

故放入文中第③段最合适。

(3)要求学生理解文本,结合“他把人生比作三层楼。

底层是物质,二层是精神,三层是灵魂。

李叔同弃底层而至二层再至三层,实现了真正的超越”分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引用了王之涣的诗句,把“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项李叔同一样弃底层而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生活。

(4)A.有误。

第①段中毛德的话没有引出论点。

作者的观点是: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B. 有误。

第②段中引用叶芝的观点是为了证明“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的观点;C. 正确;D. 有误。

第④段中“鱼群、鸟群或羊群”的比喻形象从反面论述了“人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故选C。

故答案为:⑴不畏惧生存之苦,而以美的创造为乐;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应主动去探索自己爱好什么,并努力使之与学业、职业重合一致。

⑵第③段。

这段文字写颜回安贫乐道,可与第③段中葛朗台、阿巴贡等人虽富有却沦为守财奴的事实论据形成对比,突出地论证了能否超越生存,真正地生活,与贫富程度无关。

同时也具体论证了该段的观点“要坚持自己超越生存之上的高尚追求,这样才能不为生存环境所影响。

”⑶第⑥段引用《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句/将人生比喻为楼层,形象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每个人都应(超越物质层面的生存,)追求精神乃至灵魂层面的/真正的生活。

令读者回味/深思。

⑷ C【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赏析和概述,注意通读全文,抓住重点句子的理解概述。

⑵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在理解所给材料的内容的基础上来分析论证了什么观点,放在哪里合适即可。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赏析一般格式为:修辞+修辞特点+内容+中心比喻形象生动;拟人生动形象;排比整齐,有气势;夸张突出特点;反问加强语气;反语增加讽刺意味表述形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表达了……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人是一个高责的身份鲁先圣①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

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

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