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 ppt课件
补充:络脉络病理论的发展
❖ 1.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对络脉理论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论述 了部分络脉病证的病机、治法以及方药,对 后世颇具启发。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张仲景对一些病 证的病机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肝着、中 风、黄疸、瘀血证、出血证、水肿、月经不 利、痹证、虚劳等病证中的某些证型,均与 络脉瘀阻的病机有关。
㈣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循行:基本上提出了相应的循行路线。 病候:论述了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 维脉、阴阳蹻脉。 功能:部分奇经八脉功能进行论述。
一、经络理论
㈤络脉循行及病候
《内经》分别在许多篇章中对络 脉流注及其循行分布、络脉的生理 功能及其病理病证、络病的治则治 法及通络方法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 的论述,初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络 脉理论。
在治疗上,张仲景首创活血化瘀通络法 及活血化痰通络法,并拟定出有效的方剂。
如治疗肝着的旋覆花汤,张仲景虽明言 此方有活血化瘀通络的作用,但从肝着系瘀 血阻滞肝络之证,以及旋覆花汤的组成来看, 可以认为此方既是一个痰瘀同治的通络方。
如大黄 虫丸、鳖甲煎丸、下瘀血汤、 抵当汤等均是活血化瘀通络之名方。
❖ 今天出现的“灵枢”大多数学者同意丹 波氏观点(“灵枢”者,实出自道家之手, 道家中人收入该书,而将其改名“灵枢”, 与道家特点相符)。
《黄帝内经》主要涉及养生、阴阳五行、 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 运气等内容。这些内容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而是在引用大量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汇集了不 同的流派观点,并吸收了相关学科知识形成的。
3.现代络脉络病的发展
现代临床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对 络脉络病理论的研究,致使其研究 逐步成为近年中医学术研究的热点 和重点之一。
(1)理论研究
吴以岭院士对络病学进行了长 期研究探索,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络脉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课 题,提出了“三维立体网络系统” 理论框架,初步建立了“络病证治” 体系,首次形成了系统络病理论, 主编出版《络病学》专著。
《针灸医籍选读》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冯文林
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 理论体系
《黄帝内经》概是我国述现存最早的一部较
为系统和完整的论述医学内容的典籍,集 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 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 定基础。
该书自问世以后的二千多年的时间里, 在中医学领域一直居于首要地位,为我国 医学理论的传播和推广,起到巨大作用。 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4) 《素问》名称如北宋林亿所说:“太 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疴瘵 (zhai)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 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
称“素问”而不称“问素”,日本人丹 波元简:“犹屈原《天问》之类也,倒其语 焉尔。”
❖ (5)《灵枢》,以前称《九卷》或《针 经》,称《九卷》者以卷数命名,称《针经》 始根据该书多论及针道,与针刺关系密切。
《黄帝内经》经脉循行主要涉及十二经脉和奇经 八脉(《黄帝内经》中尚无“奇经八脉”这一提法)。
《灵枢·经脉》或《灵枢·营卫生会》提到是十二经
脉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
一、经络理论
㈢经脉病候
既有经脉循行所过路线功能失调出现的病 候,也有经脉所连属脏腑功能失调出现的病候。
《灵枢·经脉》中论述十二经的病候以“是 动则病”(此条经所主治之病证 )及“所生病” (此条经脉所主治病证与派生病证的综合 )。 《黄帝内经》中不但论述经络的病候,还提出 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 ·经脉》)。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基本理 论体系的形成,除论述基本中医理论外,针灸 是其主要内容。
㈠经络的概念一、经络理论
经络是经和络的合称,作为一个整体概 念,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提出,对于它 的内涵,在不同的篇章中有不同的论述。
古人对经络的认识是多角度、多层次的, 不是一个单一的组织结构。
㈡十二经脉循行
黄帝内经
灵枢 素问
成书时间
基本内容:西汉中后期 具体内容:经历很长时期,多人手 现在内容:流传过程后人增补
关于《黄帝内经》名称的几个问题: ⑴《黄帝内经》为何冠以黄帝之名? 西汉时期托古以抬高身价有关,权威性。 ⑵ “内”则是与“外”相对而言,《黄帝 内经》之所以称“内”,完全是为了与 《黄帝外经》相对应。 ⑶“经”字是学医的人们内心尊崇这些医 家宝典,故把它称之为“经”。
吴以岭院士
❖
吴以岭,博Leabharlann 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79年南京中医学院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
授、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政协
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河北省中西医
结合学会副会长、《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疑难
病杂志》总编辑。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其可贵的是,对于络瘀重证或久证, 张仲景常用虫蚁蠕动飞走诸灵以搜剔络邪, 颇为后人所称颂。
❖ 2.清代的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 的理论。叶氏在《黄帝内经》、《难 经》及张仲景等有关思想的启发下, 首先明确提出了“久病入络”和“久 痛入络”的科学命题。他指出“初为 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临证 指南医案》),从而揭示了一般疾病 发展的共同规律,对于临床实践具有 重要指导意义。
❖
以“络病学说”理论为依托研制国家级新药5个,
并实现产业化的以岭医药集团。
(2)临床研究
吴以岭院士运用络病理论指导 疑难疾病的治疗,研制出通心络胶 囊、参松养心胶囊和芪苈强心胶囊 等系列新药,首次将全蝎、蜈蚣、 蝉蜕用于冠心病的冶疗,取得了新 的突破。
(3)实验研究
吴以岭教授以“通 心络胶囊”方为载体 完成了300余项分子 水平的实验研究,表 明该方对“脉络一血 管系统病”的不同环 节均有确切防治作用。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抑制内膜增殖及再狭窄
缓解血管痉挛
保护再灌后微血管 结构和功能完整性
抑制心室重构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
改善心功能
小结:
《内经》从络脉的流注和分布规律、 络脉的生理功能、络脉的病理和病证、 络病的诊察和治疗等方面对络脉络病理 论进行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