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2019肾病综合征ppt课件
2019肾病综合征ppt课件
III期膜性肾病,基底膜弥漫重度增厚,链环状结构形 成,系膜节段性增3生9 (PASM x 400)
IV期膜性肾病(PASM x 400) 40
41
42
临床特点:
1.好发于中老年.男>女 2.80%呈NS,40%病例具有镜下血尿,但无肉眼血尿,病
变进展缓慢,常在发病5-10年后才出现肾功能损害 3.易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肾静脉血栓发生率占50%) 3.25%病例可自行缓解。尚未出现钉突的早期MN用激素及
肿瘤性肾病, 肾淀粉样变性
4
病理生理
一、大量蛋白尿: 分子屏障、电荷屏障受损原尿中蛋白含量 超过 近曲小管回吸收量形成大量蛋白尿
二、血浆蛋白减低: 白蛋白从尿中丢失、原尿中部分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上皮 细胞中分解 低蛋白血症 胃肠粘膜水肿导致饮食减退、蛋白质摄入不足 低蛋 白血症
5
病理生理
盐尿。
5、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疗效差,尿蛋白不减少,但少
数轻症病25% (受累肾小球较少),尤其继发于微小病变
病者经治疗有可能缓解。
32
膜性肾病
光镜:早期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侧可见排列整齐的嗜复红颗粒, 进一步发展有“钉突”形成,晚期“链条状”改变。
电镜:上皮下可见许多排列整齐的电子致密物,可见到钉 突,足突广泛融合。
免疫荧光:阴性
10
11
光镜:肾小12 球基本正常
13
电镜:广泛的肾1小4 球脏层上皮足突融合
电镜:广泛的肾小球脏层上皮足突融合
15
临床特点:
1、年龄:儿童多见,尤2-6岁,成年发病率低,老年 有一发病高峰。
2、肾病综合征:三高一低, 镜下血尿发生率15%-20%, 无肉眼血尿、无持续性高血压及肾功能减退。
3
肾病综合征的分类和常见病因
分类 儿童
原发性 微小病变病
继发性 过敏性紫癜肾 炎,乙型肝炎相 关性肾小球肾, 炎,先天性肾病 综合征
青少年
中老年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
肾炎,系膜毛细血管 性肾小球肾炎,局灶 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膜性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 糖尿病肾病 过敏性紫癜肾炎,乙型 骨髓瘤性肾病, 肝炎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淋巴瘤或实体
细胞毒药物治疗后,约60% 病例NS可缓解,但钉突 形成后,药物疗效差,不能使尿蛋白减少。
43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
光镜: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弥漫重度增生,并插入到基 膜与内皮细胞间,使毛细血管袢呈双轨征。
电镜:系膜区、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 免疫荧光:IgG、C3呈颗粒状沿毛细血管袢以及系膜区
弥漫性沉积。
7
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
微小病变型肾病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膜性肾病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8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的病理类型及其临床表现
9
微小病变病
光 镜:肾小球基本正常,仅见近曲小管上皮严重 脂肪变性。
电 镜: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无电 子致密物。
电镜:肾小球上皮细胞广泛足突融合。 免疫荧光:受累的节段中可见IgM及C3呈团块样沉
积
26
光镜:系膜基质增多,球囊粘连 27
28
29
30
31
临床特点:
1、青少年 男>女 ,隐匿起病 2、FsGs可为特发性疾病,也可由MCD转化而来。 3、N.S 50-75%, 镜下血尿75%,肉眼血尿20%。 4、常出现近曲小管功能障碍,出现糖尿、氨基酸尿及磷酸
17
18
19
20
21
22
23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沉积(电镜x 400) 24
临床特点:
1、发病率高,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 2、青少年好发.男>女 3、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感染症状,也可隐匿起病。 4、蛋白尿、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30%表现为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nephrotic syndrome, NS )
1
肾病综合征
掌握肾病综合征的定义、病理生理、并 发症、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
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常见病理类型 及其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常见并发症、 主要治疗。
了解肾病综合征的一般治疗、对症治疗、 防治并发症、预后。
2
定义
①大量蛋白尿(>3.5g/24h) ②低蛋白血症(血清白蛋白<30g/L) ③水肿 ④高脂血症 ①②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②③④
IgA肾病患者血尿高于非IgA肾病(IgA肾病镜下血尿几乎 100%变轻重有关 ,轻者治疗 效果好,重者反应差。
25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
光镜:病变呈局灶、节段分布,早期出现于皮髓交界 处。主要病变为受累节段的硬化(系膜基质增 多,毛细血管塌陷)及玻璃样变。
免疫荧光:IgG、C3呈均匀一致的细小颗粒在毛细血管袢沉 积。
33
34
I期膜性肾病,GBM空泡变性(PASM x400) 35
II期膜性肾病,上皮下嗜复红蛋白(PASM x 400) 36
II期膜性肾病,基底膜弥漫增厚(PASM x 400) 37
II期膜性肾病,基底膜弥漫增3厚8 ,钉突形成(PASM x 800)
三、水肿: 1、低蛋白血症 血浆胶体渗透压 水分进入到组织
间隙水肿(基本原因) 2、有效循环血容量 交感神经张力升高、儿茶酚胺分
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高、ADH释放 肾小球血流量及GFR 远端肾小管对钠的回吸收 导致继发性钠、水潴留。
6
病理生理
四、高脂血症: CHO和TG ,血清中LDL 、VLDL
44
45
46
47
48
49
临床特点:
1、青少年.男、女比例无差异 2、肾病综合征(60%),伴明显血尿(几乎100%有镜
下血尿、肉眼血尿也常见) 3、疾病常持续进展,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及贫血
出现早,约50%-70%血补体C3↓ 4、激素及细胞毒药物不敏感,常无效,病变进展
3、激素:90%临床治愈,50%可自发缓解,但易复发。 复发率可达60%,反复发作可转为FsGs,成人敏感性差。
16
系膜增生性肾炎
光镜:系膜细胞及系膜基质弥漫增生,分轻、中、重。 电镜:系膜区、内皮下可见电子致密物。 免疫荧光:IgAN→IgA+C3
非IgAN→IgG或gM+C3 呈颗粒样沉积于系膜区、毛细血管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