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二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二

201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之红黑卷系列之二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120分。

考试用时120分钟。

2.答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本试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20分。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关关雎鸠,。

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1分)(2)万里赴戎机,。

朔气传金柝,。

(《木兰诗》)(1分)(3)不以物喜,;,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4)丛飞把爱无私奉献给了贫困地区需要帮助的孩子,至死不渝,真是“,”。

(用李商隐诗句填空)(2分)(5)把辛弃疾《西江月》默写完整。

(4分),。

,。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答案】1.(1)在河之洲,君子好逑(1分)(2)关山度若飞,寒光照铁衣(1分)(3)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分)(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分)(5)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4分)(以上每小题,错、漏、多1字均扣0.5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博古通今B.有朋自远方来/今齐地方千里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答案】B C这道题并不难,有了一定基础,凭感觉就可搞定。

B的“方”,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C的“观”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

连词性都不同,还要再花时间吗?这四分实在太好拿了。

相信这道题的得分率会很高。

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是对一项得2分,不是全对才得分。

所以,考生要大胆填上两个答案。

即使是猜也不吃亏。

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3分)博览众书是读书的一大要诀。

,可以让我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更新自己的观念;,可以让我们了解名人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可以让我们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崎岖、沧桑的演变,增加自己的阅历;,可以让我们怡情养性;读歌赋,可以让我们高尚思想……○1读小说○2读诗词○3读历史○4读传记【答案】A.○1○3○4○2B.○3○4○1○2C.○3○1○4○2D.○4○1○2○3【答案:B。

解析:注意搭配要合乎逻辑】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双休日里,大家去郊游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把“不要”删去)B.到了退休年龄的他,身体和精力还很健壮。

(将“健壮”改为“充沛”)C.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篮球,所以姚明对我一点儿也不陌生。

(把“姚明”和“我”的位置互换)D.通过开展“每月少开一天车”的活动,可以使北京的空气更加清新。

(删去“通过”)【答案】4.B(应该改为“精力很充沛,身体很健壮”。

)5.根据语意,仿照句子,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句子,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4分)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一笔绿意;我不是;我不是。

【答案】例: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我不是翱翔于广阔天空的雄鹰,而是低矮树丛中的小鸟——为美好的自然添上一声脆鸣。

二、阅读(46分)(一)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愚公移山《列子》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7.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

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______”,其妻“______”,甚至邻人之遗男也“______”;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______”。

(用原文填空)(4分)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什么。

(4分)【答案】6.靠您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7.杂然相许献疑跳往助之笑而止之8.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敢于改造自然,敢于征服自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张说会未散否?”对曰:“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注]①张说(yuè):人名。

②都承旨:官名。

③怃然:怅然失意的样子9.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10.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11.(1)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3分)(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

(2分)【答案】9.提示:课外文言文阅读赋分从严。

文段较为复杂,其难度比课本所选的大,目的是拉开档次。

这两个词语的解释,是让少部分考生拿分的。

第一个,“延”,这个词是得分应是少数,我们在《桃花源记》里学过: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的意思。

由于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不高,很多考生已记不起来。

第二个,“速”,这个词在初中是没有学过的,要求根据前后文进行推测,答案是“邀请”。

相信这个词的解释得分率更低。

10.答案: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中考评分是: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断句的诀窍在于:一、通读大意;二、将邻近最相关词语先连起来。

下面的几组应是先找到的:说(张说)拜谢约客兵部侍郎陈良祐其中的“约客”与“客至”之间应先分开,变成: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第二步:弄清:“不至说殊不平”的断句。

“说殊不平”是可以先断开的,这样,“不至”与前面的“兵部侍郎陈良祐”连起来,变成“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

第三步(最难的一步):客至期毕集独。

这有两种的连法:一、客至期毕集;二、客至期毕集。

我们会发现,“独”字很别扭,这时,如果把它分到后面去,与“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很通顺。

“客至期毕集”这五个字,按其基本意思,我们是可以推测大意的:客人到了、客人到了约定的时间、客人到了约定的时间,(他们)全部聚在了一起。

11.(1)提示:“用事”并非褒义(权贵而耍性子);张说这个人两次上奏,是因为陈良祐未到,“用事”的张说内心不快,想皇帝惩罚他。

这道题难就难在,文中并没有刻画良祐,我们只能从另一个角度——刻画张说时所用的“用事”一词作推测。

由于文中还有其它的一些地方的干扰(如“小黄门”、“卜夜”,均未注解),知道“用事”一词是理解的关键词的不多。

(2)看不惯张说“用事”,不畏权势。

【参考译文】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

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

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

”张说拜谢。

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

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

”(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小黄门回答说:“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

”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

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

”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

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0分)一笑①齐白石老先生有一句座右铭:“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

”②人生于天地之间,有人称赞,就一定会有人诋毁。

这就像天气一样,有晴就有阴,有阳光普照,就难免有阴雨绵绵。

这道理也许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齐老那两笑,并不容易。

③别人夸奖,自然欢喜,高帽子谁不愿意戴呀!清代大才子袁枚,少年聪慧,秉赋过人,二三十岁就官拜七品县令。

赴任之前,袁枚去向他的老恩师——清乾隆年间的名臣尹文端辞行。

尹文端问:你此去赴任,都准备了些什么?袁枚老老实实地回答:学生也没有准备什么,就准备了一百顶高帽子。

尹文端一听就有些不高兴,说你年纪轻轻,怎么能搞这一套,还是要讲究勤政务实呀!但袁枚说,老师你有所不知,如今社会上的人大都喜欢戴高帽子,像您老人家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真是凤毛麟角呀!尹文端听罢此言,很是受用。

袁枚不愧为才子,对世事洞明如镜,在不知不觉中,就将一顶高帽子送给了尹文端。

④连自以为高明的尹文端,都做不到“人誉之,一笑”,何况普通人呢。

如果一个人真正能做到“人誉之,一笑”,那么他无论做什么都能够了然于心,淡然处世,其人生境界就已经有了一定的高度了。

⑤更进一步,如果能够做到“人骂之,一笑”,那就更是了不得。

⑥有一段时期,释迦牟尼经常遭到一个人的嫉妒和谩骂。

对此,释迦牟尼并没有恶语相向给予回击。

他心平气和,一笑了之。

直到有一天,这个人终于骂累了。

这时,释迦牟尼微笑着问他:“我的朋友,当一个人送东西给别人,别人不接受时,那么这个东西属于谁呢?”这个人不假思索地答道:“当然是属于送东西的人自己了。

”释迦牟尼又问:“”这个人闻听此言,一时语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