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学专业介绍一、本专业是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
二、专业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培养目标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经济法总论、财税金融法、规划和产业法、企业和公司法、竞争法、涉外经济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一)经济法总论本方向是关于经济法基本理论的研究。
所做的基本工作,是力求对经济法涉及的各基本问题做出科学、透彻的阐述,以期对我国法学的发展有所建树;内容主要有:经济法的概念和各相关范畴,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体系,经济法的法律关系,经济法律责任等。
1.研究立足于调整对象的经济法基本定义,以确保经济法学的科学性。
2.以主客观统一作为法的部门划分标准,论证经济法作为法的部门和学科存在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3.在经济法与其他法部门的关系方面,着重研究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论证在公共经济管理领域,经济法与行政法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经济内容与行政控权的关系。
4.立足于经济法部门,研究经济法和经济法学的体系。
在学术研究中摒弃泛经济法观念,尽管不反对其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观念和用语。
5.基于公有财产关系主导的现实,研究公有主体角色错位和经营管理不善倾向下如何法治和善治,确立责权利统一的经济法原则,将经济责任制作为我国经济法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的现代经济法。
经济法总论研究的特色,是注重其法学特征,兼顾与其他学科的协调,理论密切联系中国实际,跟踪反映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和实践动态。
曾在1986年最早编著国家教委组织和审批的全国第一本《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及《经济法基础理论教程》,此后先后编著出版《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潘静成、刘文华主编,高等教学出版社1993年版),司法部全国统编教材《经济法总论》(史际春、邓峰著,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2008年第2版)和《经济法总论(教学参考)》(史际春主编,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并自1986年以来在全国唯一不间断在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上开设经济法基础理论或总论课程。
这些使得本方向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方面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也处于一流地位。
本研究方向已经和将要取得的突破,是将泛经济法渐次精确为有特定研究对象的成熟法学学科,用短短的二、三十年走完传统学科百余年乃至数百年的建设历程。
(二)财税金融法本方向是关于财政、税收、金融等法律制度和理论的研究。
所做的工作主要是:1.自1985年编写了供本科、研究生使用的教学大纲,出版了《中国金融法教程》、《金融法》、《税法》、《保险法》等教材,为多所大学采用,成为我国最先开设财税金融法课程和设立本研究方向的学科点之一。
2.持续对财税、金融法律的基础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确立了结构完整的理论体系,共有8项成果获省部级、校级科研成果奖。
3.直接参与了人大财经委、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有关财税、金融、保险方面的立法工作,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商业银行企业化、纳税人权益保护、税收优先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预算法修改与完善研究、公共财政法律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法修改、遗产税制设计等方面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采纳。
4.自1982年以来,着力培养既懂法律,又懂金融、财税的复合型人才,许多硕、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服务于财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国税和地税部门、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机构。
本方向主要特色包括:1.在设置硕博研究方向、开设课程、教材建设、理论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法学院系的前列。
2.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学等学科优势,在教学研究中注重多学科交叉互补,使本方向研究的底蕴深厚。
3.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已参与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保险法、遗产税法等立法研讨工作。
4.注重历史考察、比较以及系统分析方法,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使学术研究与国内、国际的实践结合在一起。
本研究方向已经在税法和银行法基本理论、中央银行制度、财税金融法与国家宏观调控制度、财税金融教学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结合改革实践,通过进一步研究,可望在财政权、税权、预算法制、地方税法体系、费税改革、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政策性银行立法、非银行金融机构法律调整、农村金融法制建设、证券法制完善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
(三)规划和产业法本方向是体现经济法治发展脉络及其功能特色的必要组成部分,由规划法和产业法两部分构成。
规划作为人类社会持续的理性行动,也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
规划法是规范规划目标、步骤、机制等要素的立法,具有时序性和权变性,在表现形式上与国家的政策、法律相互渗透。
产业是规划法的核心问题,二者之间具有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实践证明,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规划和产业法都是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学科点在创设之初,就将规划法(时称计划法)确定为教学、科研的基本内容而写入教材和教学大纲;作为规范产业组织基本形态的企业和公司法,也较早被设立为一个子学科。
随后,规范金融产业的金融法、规范产业投资和贸易的对外贸易法、规范产业预算与运行机制的财政法,以及规范产业运行效率的竞争法,相继成为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或重要的课程。
这些方向(课程)的教学研究丰富了规划与产业法方向的内容和体系,推动着本方向的纵横发展,纵的方面表现为本方向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提炼,横的方面表现为更多的具体产业法进入了教学与研究视野,比如交通运输法、电信法、文化产业法等。
针对本方向基本理论的教学研究,刘文华教授于1980年代参与编写中国经济法学会组织的《中国现代经济法》丛书,撰写“计划法简论”一章,开创了我国计划法入教材之先河;2000年,承担国家“九五”社科项目“产业政策法研究”。
史际春教授于2005年组织“十一五规划与中国经济法”研讨会,2006年撰写《论规划的法治化》,2007年撰写《规划、监管与中国经济法》,2011年主持“‘十二五规划’与澳门社会经济发展暨法治建设”项目。
宋彪副教授2008年撰写《论产业政策的法律形式与效力》,2012年撰写《规划法:未来发展之法》、《论产业法的基本制度》。
此外,本学科点教师也较早从宏观调控法视角分析规划与产业法,比如徐孟洲教授1994年撰写的《略论宏观经济调控法》、1996年撰写的《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的耦合》等。
本学科点2006年将本方向正式列入研究生教学方案,2011年作为专业必修课正式向研究生讲授,是目前全国政法类院校中唯一开设此方向的教学机构。
该方向注重基本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从文本与实践层面考察立法与政策互动的机理及规律,运用系统论思维分析规划与产业法同其他学科和经济法子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从事经济法教学的人员而言,学习和掌握规划与产业法有益于从宏观上把握国家法律与政策,培养综合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规划法的基本理论与范畴,包含规划法的概念、特征、价值、原则、地位、体系,以及规划法与土地规划法、城乡规划法之间的关系等;2.规划文本与程序实施;3.规划法的国际比较;4.产业法的基本理论与范畴,涉及产业法与产业政策、产业法与竞争法、企业和公司法、财政法、对外贸易法等子学科之间的关系;5.产业法各论,重点介绍农业法、交通运输法、电信法、文化产业法等。
(四)企业和公司法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和优势,是超越传统法律部门划分,以经济法的理念,融企业与公司、“公”(法)与”私”(法)、历史与现实、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整合各类企业法律制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
国外的企业法教学,英美法系的一般是按公司、合伙,或另单设商事组织法,大陆法系一般是按商法、民法,或另设公司法,分别设置教材及安排教学,也可能单设合作社法课程,但都不涉及国有企业法;我国原先的企业法教学,是将国有、集体等企业法与公司法分开,又将公司法与中外合资、合作、外资等“三资”企业法分开,且缺乏适用于各种企业的总论。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法制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以公有主体投资经营为主导、国有企业多为普通竞争性企业的实践,又结合世界范围内国有企业和合作社等非典型企业也日益以资本关系为主导、与公司形式相结合的趋势,本学科从1991年起,改革企业法教学内容,要旨就是将各种企业融为一体进行阐述,并设总论探求资本企业和企业法律关系的一般规律及其与非典型企业的关系,以收取提纲挈领的效用。
本方向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有:1.企业和公司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合伙、事业、合作、法人、有限责任等的关系,揭示其本质;2.我国由政权直接操办经济事业的传统、“裙带资本主义”和建立现代企业法律制度问题;3.企业法人登记、营业登记和市场准入的理论与实践问题;4.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理论和实践研究;5.企业法人资本制度和法人治理研究;6.英美法系的公司秘书制度、注会审计制度和外部董事及其对于我国的借鉴意义;7.董事义务和小股东保护研究;8.上市公司和证券法研究;9.国有企业、公司的法律制度;10.合作制暨集体所有制企业法研究;11.关联企业制度研究;12.有限合伙与创业型企业、风险投资制度研究;13.企业、出资者或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厂长)、职工、中介及服务机构、政府及其部门等违反企业法的法律责任研究;14.破产和企业重整法律制度研究。
企业是一国各种社会关系的缩影,其组织和运作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文化传统息息相关,本方向研究注重运用历史的、比较的和法社会学的方法,可望在企业和公司法研究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气,使这方面的教研更贴近社会经济实际。
(五)竞争法竞争法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现也是经济法在世界上问世的主要标志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维持自由、公平、有效的竞争秩序,是一国法律和法治的一项重要目标,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例外。
本学科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出发,从1991年起在硕士研究生和高级法官培训班、很快又在全校本科生开设竞争法课,使其成为一门经济法学核心课程。
在教学科研中,本学科点着重对下列竞争法问题进行研究探讨:1.竞争法的性质、地位和特征;2.各国竞争政策及其背景;3.各国竞争理论及其运用;4.各国尤其是德国、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或地区的竞争立法;5.竞争法与经济法、社会法的关系;6.竞争法与技术进步、知识产权法的关系;7.竞争法的立法模式;8.竞争法的调整对象;9.反垄断的法律属性和价值取向;10.反垄断法的适用除外和豁免;11.规制垄断或限制竞争的具体法律制度研究;12.反不正当竞争具体法律制度研究;13.竞争执法制度研究;14.违反竞争法的救济和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