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
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
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
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
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
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不仅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
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因此,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者要想成功地促使学习者的有效学习或高效学习,就必须在把握学习者之间共性的同时,花大力气把握他们彼此之间十分不同的个性。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学习者个性的把握程度,就决定了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艺术所能达到境界的高低。
2.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一种新的社会范畴。
与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仍然是一种形成中的社会,而不是一个已经基本成型的社会,因此具有一种过渡性质。
但是,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发展已经使得信息社会的轮廓初见端倪。
生产工具已经从大机器时代进入到智能时代,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使得当代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着革命性的变革;大多数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交通、通信、商业教育、科学等,传统意义上的蓝领阶层正在消失。
高度智能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信息社会的支柱性产业,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也面临着紧迫的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问题。
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在就业人员比重中迅速上升,新知识、新技术和丰富优质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制约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
民主开始从政治生活层面向各种社会机构包括家庭层面扩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丰富个性基础上的民主和平等关系。
由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世界一体化速度开始加快,高度的相互依赖和频繁的文化冲突将会成为困扰21世纪人类的主要矛盾。
与这些社会特征相联系,信息社会的教育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学校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的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的教育教学时空也得到根本改变;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学校市场化”的概念会激发学校不断地进行变革,以提供优质和简便的教育服务;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会得到改造、丰富或发展,出现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品质与习惯将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学校教育观念管理、课程、教学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学校事务都将成为公共辩论的焦点,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将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方向。
第二,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继教育的生产性之后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教育性质,教育在政治改革和文化建设中的功用将进一步得到系统和深刻的认识。
教育将不仅帮助青少年一代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而且还将启发他们去反思社会变革和筹划新的社会变革,既包括经济变革,也包括政治变革和文化变革。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单纯适应走向全面适应、批判、创造和超越的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自身也将从社会变革的边缘走向社会变革的中心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公共话题民生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首先要考虑的社会问题。
第三,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相比,信息社会无论是在物质、信息方面还是在资金、识、人员等方面的交流都日益频繁。
事实上,从近代资本主义扩张以来,人类就已经进入到了新一轮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全球化不仅意味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之间有着休戚与共的关系,而且意味着民族和国家的重新定位因此,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学习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此外,教育还应该帮助人们去认识和解决一些威胁人类生存的国际问题,如和平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等。
与此同时,教育本土化的浪潮将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出现成为人们重建本土文化和教育传统的主要论题。
因为全球化并不是“均质化”“西方化”,也不应该是“均质化”和“西方化”。
全球化应该促进世界不同地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不应该形成新的依附关系。
因此,教育本土化对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 inclusive education)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已远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串于人的一生;教育也不再是青少年一代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需要。
教育改革也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群体学习者的教育需求。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受教育权成为与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紧密相关的一项公民权利,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的理念不断从理论走向实践。
3.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基本观点有哪些?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在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人们没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4.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时代在前进,科学在进步,技术在革命,教育在发展教育学也不断地出现一些新的面貌,以至于20世纪末的教育学已经远远不同于20世纪初的教育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征。
(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0世纪初,教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问题的研究上,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上。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已经从微观的教育教学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等。
一个巨大的教育问题领域已经形成,为教育学者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基础主要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教育学的基础包括了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数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哲学、信息科学、管理学等。
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进行研究,如前面提到的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就是从不同的理论基础出发对教育的一系列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了不同的教育观,彼此之间相互批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出现了一个教育学史上少有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推动了教育学术和教育实践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