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更懂创业、用户与市场)
1. 第一重——完美终端
工业经济时代的玩法是,企业凭经验、凭感觉做产品也能生存。
因为,这种消费者需求太过基础,根本不需要你去分析。
但互联网经济时代,消费者在基础需求之上产生了多维的高端需求,细分出无数长尾利基市场,这就需要一种“定制化产品体验”。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丰饶导致消费者力量的崛起,企业必须基于其长尾需求进行定制,并且还要一击即中,直接提供核心价值,因为没人给你第二次机会。
互联网思维下,产品的生产和营销都基于“大数据”实现“定制化”:消费者的每项消费痕迹都通过各类数据终端进入“云平台”,企业通过云计算对大数据进行处理之后找出消费习惯。
甚至,在不能直接接触到消费者时,还需要通过其他的端口购买数据。
而后,企业方能再进行定制化的简约、极致、人性化产品的生产和推送。
一是利用Web3.0时代的特点,到线上搜集大数据,这个东西很妙,只要你使用了SNS的社交方式(且不潜水),你是hold不住自己的。
二是利用其它端口搜集信息。
他根据客户的偏好做C2B,确定了要打造“励志新土豪”。
概念设计(concept-design)放弃了价值链一体化的不靠谱设想,打造了一张社会化协
作的模块化价值网。
2. 第二重——云端服务
某种程度上说,产品只是个端口,“极简主义”和“小白适用”有可能使这个端口变得简单,甚至同质化。
所以,在消费者使用端口后,能否在后续使用中得到“增值型产品体验”才至关重要!如何才能增值?当然要借助于互联网的云平台。
通过与客户销售获得大数据后,可以有两种选择:要么是自己处理数据、做产品;要么是把自己打造为平台,引入第三方来做产品。
现实中,这样操作的企业也不少,因为互联网云端对于数据的吸纳和处理都能实现规模效应,轻松实现产品复杂的增值功能,使得企业能够利用这些数据来产生价值。
我们可以看看两个例子。
Nike本来是卖运动服饰的企业,但其推出的“Nike+”却让人叫绝。
Nike+是一款运动传感器,通过植入运动设备(如运动鞋)或直接穿戴成为了数据输入终端。
设备使用者将其与iPod等电子设备联通后,可以储存并显示自己的运动日期、
时间、距离、消耗热量、路线等数据。
有了这些数据,Nike能做什么?健身计划、健康管理……它似乎转型为一家服务提供商。
你比比,同样是做运动服饰,运动健将出身的李宁在做什么?
约翰迪尔(John Deere)是一家提供传统农业设备的企业,但其提出的“精确农作(Precision Farming)”却改变了这一切。
他们出售的农业设备上加载了GPS、
土壤探测、环境探测等装置,一旦使用这些设备进行农作,土地的产出、土壤成分、周边环境等信息传输到专门的数据云平台,数据处理程序则会提供关于播种、肥料、杀虫剂等方面的全面解决方案。
你比比,同样是做大型设备,又红又专的梁稳根童鞋在做什么?
引入第三方成为了更好的选择:应用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
前者是基于大数据提供算法,即提供处理这些数据的方法;后者则是提供一些并非基于大数据的信息。
第三方的目标是端口企业的客户
相对于Nike和约翰迪尔自己处理数据,某些企业如转型后的傻根一样,把自己打造为“平台”,分享消费者数据,引入小伙伴们各显其能,保证了强大的数据
处理能力和内容,确保产品端口是个实时更新、更加鲜活的存在。
智能手机的例子最好说明问题,一个小小的端口,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类功能,是
因为它成为了一个平台,无数的应用开发商上传APP,无数的内容提供商上传
内容。
你比比,同样是做平板,苹果和三星是打群架,汉王是孤胆英雄,谁的胜算大?
有时,这种玩法甚至都让你怀疑,他们卖硬件只是个诱饵,根本不期待通过这个
赚钱,只是发给你一个数据捕捉器,后面的才是大戏。
否则,你当IBM傻呀,把PC卖给联想,人家早已看懂趋势,决定转型!
联网经济中,这种玩法也比较常见。
智能手机的应用市场上,应用开发商提供免费的游戏,吸引用户,但用户一旦被吸引来,并被获得了偏好数据之后,立即就会有相应的收费增值产品被推送过来。
当然,这些交易必须是通过平台完成的。
到最后,是一个三赢——平台获得中
介费,应用开发商获得产品对价,用户获得自己想要的个性产品。
3. 第三重——价值群落
虽然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了增值型体验,但这仍然是一种理性的交易关系。
如果能
够让产品“有爱”,让消费者有情感上的投入,人家才会为产品疯狂。
所以,下一步就该提供一种“社交化产品体验”,进一步说,甚至是要打造一个有共同价值观的“价值群落”,让消费者在和产品的社交中获得归属感。
严格意义上说,完美终端和云端服务都不是不可替代或模仿的,消费者向来不排斥新产品,当面临更多的选择,他们极有可能再进行一次比较,并根据结果进行选择。
这种新的尝试通常不会有什么成本,而且,即使有成本,新产品的商家也愿意承担。
但是,当消费者爱上一个产品,变成其脑残粉时,其会自动放弃很多比较的机会。
因为,对于完美终端和云端服务,他们是在购买,而对于喜欢的产品,他们是在恋爱。
爱是排他的,恋爱中的人都是盲目的,对方就是自己的全部世界。
第二个关键词是“价值观”。
产品提供一种与消费者社交的体验只是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有对话的数量,但不一定有对话的质量。
有对话的,不一定是朋友,有朋友的对话的,不一定是灵魂的伴侣。
都是社交,但不同的社交深度代表不同的关系。
要让消费者进入一种深度的社交,必须要有共同的价值观。
实际上,在产品与消费者进行社交的过程中,其价值观一直在释放。
企业应该做到的,是让消费者认可产品能够代表他们的价值取向,说简单点,就是让他们认为生产产品的这些人和他们是一类人。
价值观太深层次了,但行为却可以甄别大家是不是一类人。
所以,傻根不断地投其所好,附和Rose的爱好。
所以,你可以看到,为何陈年、雷军等互联网大叔会和苍井空嬉戏。
他们也许并不喜欢苍老师的作品,但他们需要表现的,是为这
种反抗性压抑的价值观点赞!再说得更简单点,他们相当于一群想混入说唱音乐圈的人,和圈内人打招呼时用hip-hop的方式,再哼上两句“药药药,切克闹!”
第三个关键词是傻根的故事里没有展示的,即“群落”。
群落是一个小圈子,一
些有着共同符号的人的聚集地。
产品的价值观是一个筛选器,将同样的人拉进了这个聚集地。
一方面,这些人在这个地方讨论着同样的话题,抒发这同样的态度,并且互为强化,更加认定他们的价值观是正确的。
直白点说,这个地方让大家感觉到“找到了组织”。
另一方面,这也更方便了偶像与粉丝(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流,偶像通过不断的信息发布和互动,可以逐渐引导粉丝的价值观,增加这个组织的凝聚力,强化粘性。
小米手机打造了互联网营销的奇迹,大家都以为是雷军造噱头的结果,其实不然。
小米最厉害的,是一直秉持一种和消费者开放对话的态度。
他们宣称小米是“为发烧友而生”,其成功关键是让那些“发烧友”们在社交中动起来!在产品的设计上,他们打破行业忌讳,开放MIUI的Root权限方便用户刷机;鼓励用户自行更改MIUI主题,目前MIUI有1000多套主题,有上万种搭配,简单倒腾就能千变万化……
在产品的感知上,小米建立了一个社交化的环境,利用论坛、微博、微信、线下活动,强化粉丝和公司、粉丝之间的社交互动。
他们曾在微博上做过一个活动,让大家晒自己用过的手机,引发了100万人参与。
每年,有超过300场“米粉”
自己组织的粉丝见面会,每年的4月9日(最早只是公司发布会)更被定为“米粉节”。
再看看Nike,他们鼓励用户通过Nike+导出数据,并将数据上传到社区,使用
户们产生话题,进行互动。
谁跑出了亮眼数据,就会成为大家的焦点;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会在社区里立志悔过,接受别人的鼓励或鄙视;谁找到了一条新的路线,也会引来大家的侧目……
除了让用户之间互动,Nike也会主导一些有意思的官方活动,增强品牌的亲和力。
例如,由于能够记录用户的跑步路线,耐克目前会在Nike+社区上推荐热门跑点,为运动爱好者提供引导。
再如,2012年的广州和上海马拉松比赛之前,只要消费者使用Nike+Running的App累计完成10公里的跑步里程,就可以到耐克当地的旗舰店里兑换一件T恤。
产品也许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消费者在情绪被卷入后,却愿意无条件地维护产品的口碑。
正如每个玉米心中都有一个李宇春,他们会把自己想象中任何的优点加诸于偶像,并且屏蔽偶像本来存在的一切缺点。
看见没有?他们自己在为产品增值,增加的是产品在他们心中的感知价值,他们甚至愿意为这种虚拟的价值付出忠诚、支付溢价!
正如,当大家看到傻根一番经营,Rose居然对他爱得死去活来之后,忍不住会骂一句:MD,真不开眼,鲜花插到了牛粪上!
(文:穆胜,来源:首席品牌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