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和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背道而驰的西方异质文化。
internet网上浩如烟海的知识,形形色色的人物,五花八门的观点,千奇百怪的现象,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诱惑。
如今的互联网已经延伸到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对他们产生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积极探索网络条件下大学生的行为、思想意识,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互联网的特性
1.互联网的全球性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的认识和时间空间。
老死不相往来、终生难以相见的人们瞬刻间变成了近在咫尺的网友。
庞大的地球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地球村”、“电子社区”,人人都可以进入这个“地球村”,成为这个“电子社区”的一员;人人都可以在网上使用最新的软件和资料库,不同的观念和行为的冲突、碰撞、融合就变得直接和现实;网络化还把异质的宗教信仰、价值观、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经过频繁洗礼和自主选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通过学习、交往、借鉴,达成共识、沟通和理解。
真正体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人类交往。
2.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
互联网信息之丰富,已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因特网作为最大的广域
网把不计其数的局域网互联起来,成为全球最大的图书馆和信息数据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卫生等众多的内容。
互联网还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带来了全新的生活体验,信息网络的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对人的感观造成视、听、说的多重刺激。
模拟的逼真性,可以跨越时空的界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3.开放性的互联网环境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之强,也是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在网上,人们的性别意识、年龄意识、身份意识淡化,网上交往表现出身份的虚拟性、交往的隐蔽性和神秘性;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用网络语言进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网络“资源共享”的价值观,使人们超越了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丰富的国际信息。
二、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1.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一,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服务,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互联网具有的资源共享、双向互动、合作交流的特点,使全球教育、双向教育、开放教育成为可能,为大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科研开发与查询信息资料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服务平台。
互联网作为一种高新科技,其独有的功能与特性为大学生成才提供
了卓越的条件。
学子们在接受了传统课堂教育之余,通过电子图书及各大学习网站进行远程学习,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不断获取先进的、最新的国际信息资料,扩大了知识面,优化了知识结构。
通过对互联网丰富资源的学习,培养了大学生实验技能和科研技术水平,提高了自身素质,放眼全球,完善了人格。
互联网为人类实现了知无涯,学无涯,学习再无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使无限的、终生的、全球的学习成为可能。
2.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
第一,互联网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互联网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知不觉的渗透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由于互联网始于美国,英语又成为电子文本的主要语言,因而使其打上了西方语言色彩和西方文化的烙印。
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信息的绝对垄断权,极力向世界特别是仍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进行“文化扩张、文化侵略”,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
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大学生们一方面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如长期沉浸于互联网,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易受到网上内容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程度地消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互联网的异质性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倾斜。
第二,互联网给大学生学习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互联网络环境具有高度的综合性,集图、文、声于一体的动态表现形式,大大地超越了简单的文字或静态图像的表现形式。
然而互联网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不再对问题做认真的思考,渐渐忽略了“实践出真知的本质”,它的形象化倾向会诱导大学生用“看”的方式而不是用“想”的方式认识世界,使其思辨的意识、思想的深刻性常常会依赖网上现存的知识和逻辑结构而迟钝,造成大学生思维独立性、敏捷性的不同程度的下降,引起大学生思维水平整体下滑。
再就是,由于进入互联网络空间就像是进入一片信息、知识和娱乐的数字化迷宫,从而导致大学生完全沉浸到网络虚拟化的空间中而不能自拔,长此下去,便患上了网络成瘾症,表现在只要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对现实生活、学习不感兴趣,以至耽误了学习。
三、加强互联网的建设,消除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1.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校园网络阵地
互联网时代的思想领域中,不同的思想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是相当激烈的。
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主动占领校园网络阵地,就是放弃在这个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具体就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网站和
信息资料库”,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主要课程的专门辅导网页,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进教材、进课堂,还进入网络,占领网络的思想理论阵地。
2.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制、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要加强对互联网络的管理,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网络信息做好入境防范,强化对上网信息的监控,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的信息,对于网上的不良有害信息,应坚决予以删除,坚决抵御网上黄毒和西方的“文化渗透、文化侵略”。
其次,从技术上坚决查堵网络信息垃圾泛滥的根源,要进行技术创新,大力开发和研制新技术,如信息过滤、防火墙技术等,隔绝境外网站传播的垃圾信息,杜绝污染源。
再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网站立法,完善网站的规范约束机制,对网络依法加强管理,打击网络犯罪,消除网上垃圾,大力倡导网络文明。
学校要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到底能做什么,如何挖掘宝藏。
同时,要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如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政策、成就、经验和成果,以及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重大进展就是极其宝贵的信息资源。
将这些信息资源主动传播给全世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以净化网络环境,从而强化大学生网络法制、网络伦理道德的意识。
互联网络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应当积极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不断规范互联网行为,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成长环境。
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做到思想上启迪、理论上指导,加强管理,不断深化改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抵制力,彻底消除互联网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互联网络文化成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