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真情流淌笔端

让真情流淌笔端

让真情流淌笔端
⊙2018长沙一考生
当你读到虚情假意的“浅吟低唱”,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曲意逢迎的“陈词滥调”,东拼西凑的“牛头马嘴”时,心中是何感想?会觉得很“假”吧!然而,“功利意识”已让大多数作文的真情实感几乎消失殆尽。真实是文章的生命,如何做到“真情实感”?在我看来,积累和体验情感尤为重要。
一位作家说过:“人的心灵世界是个性化、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情趣的,是心灵的笑语和眼泪。”所以,“为了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写真情作文。只要善于积累和体验情感,写作便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那“原生态”的性情就会在你的一段,借助联想,运用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分别从形、神、色、味等方面生动地描摹出月下荷塘给人的美感,正是联想使这种美感得到了更形象的体现;鲁迅《故乡》一文的结尾,运用联想,由眼前的情景想到了无限美好的少年岁月,由脚下的路想到了人生的道路,使读者对文章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
真情实感从哪里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但怎样从生活中体验情感呢?
要从“细微”处入手。李商隐用“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表现荷花的天真自然;陆游用“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表现梅花的坚贞高洁;郑思肖用“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赞美菊花的傲骨凌霜、孤傲脱俗……生活中处处流动着飞扬的情感,这种情感体验多了,你笔下的真情也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重新审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有的同学联系自己离家出走的经历,想象母亲守望等待的心情,情思泉涌,写下“母亲在网吧里发现昏昏欲睡的我一,把把我搂在怀里,让我喘不过气来”。作文评讲课上,这位同学在朗读自己的文章时,不禁泪流满面真挚情绪也感染了其他同学,可谓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慘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胡适的《我的母亲》,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三种表达方式,他任内心强烈的情感浪潮汹涌而出,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母亲的舐犊情深和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句句含情,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将惆怅之情深藏于飘逸、洒脱的抒写中,用与情人缠绵惜别的心情与“康桥”道别,饱含淡淡的惆怅和酸楚,读来轻柔婉约……篇篇美文思想深刻、思维缜密、语言精致,怎能不使读者被其真实的情感所感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