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让浓浓真情在笔尖流淌

让浓浓真情在笔尖流淌

让浓浓真情在笔尖流淌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再看看目前的教学现状,令人忧心忡忡,学生写作时要么无话可说,要么无从下笔,内容空洞不具体,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

试想,下笔前没有对事物的认识,没有独特的体验,没有感情的波澜,怎么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因此,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写真事、说真话、表真情。

关键词:情感体验;真情流露;独特感受
一、关注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身边人的相貌、体型、穿着、打扮,了解他们的品质、性格特点,熟悉他们的典型事迹。

相信在观察的基础上写作,作文中的人物一定个性鲜明,让人读后如见其人。

在校内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开展“手工制作展示会”“拔河比赛”“经典诵读”等,并在活动过程中现场指导,对学生容易忽视的重点“镜头”进行提示点拨。

有了真切的体验,作文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还可以带领他们走出校门,走进大自然:当蹲在田垄上细心观察时,他们自然会明白奶仔草之名的由来;只有爬上桑树时,他们才能品味出桑葚酸甜的美味;当拿起镰刀收割时,他们就真正体会到了劳动的艰
辛……
总之,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写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激发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笔端,写出富有生活情趣的好作文。

二、尊重学生,尽情流露真情
每一个人都想得到他所尊敬和信赖的人的赏识与尊重,小学生的这种心理尤为强烈且不加掩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赏识在作文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许多想法和做法都不够成熟,我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习作。

只要学生写的作文是真实的,是他实实在在的想法,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独特的语言、独特的观察和独特的思维,给予肯定,激发他习作的热情。

在一篇题为《难忘的一件事》习作中,有位学生把他违反学校纪律被老师处罚的事写出来,处罚的经过写得尤为具体,甚至还把当时自己的心理(对那位老师充满了恨意)细致地描写了出来。

看过作文后,老师不但没有生气,而且认为学生是在写真实的事情,抒发自己真实的感情,在全班给予了表扬。

后来,这位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慢慢地开始懂得尊重老师,并把老师教育他的点点滴滴真实地记录在自己的日记里,作文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提高,尤其在心理描写方面特别细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作风格,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他的习作。

这位老师没有
抹杀一个学生的幼小心灵和真实表达的欲望,珍视了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感受,引领他走进成功之门。

他的成功带动了班级的其他学生,他们敞开心扉,大胆表达,整个班级师生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融洽的习作氛围。

由此可见,作为老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你的态度能鼓励学生敞开心扉,流淌出心灵的泉水。

只有宽容、尊重、赏识学生的个性习作,学生才愿说真话,敢说真话,善说真话。

三、书写自我,表达独特感受
“我”即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以我之感而现于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写“自己最想说的话”“注意表现自己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当真情被点燃,情感闸门被开启,写作便成了一种内在的需要,似有不吐不快之感。

此时我们要尽量少一些习作指导,别让条条框框限制了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多给些时间自由抒写。

鼓励学生围绕话题自主拟题,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自由地、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写自己的心灵,宣泄自己的情感。

一位同学在学完《赶海》这篇课文后,以《童年囧事》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文中写道:“走过他身边,他正好拿着树枝挑了一树枝毛毛虫。

他看见我之后,就拿起树枝把树枝上的毛毛虫全都向我扔过来,差不多有十几条呢!我躲闪不及,刹那间,头上、身上、书包上全都是毛毛虫。

我吓得脸色发白,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使劲抖动起身子,又跺了几脚,毛毛虫纷纷掉落下来。

”字里行间
流露出对毛毛虫的惧怕,情真意切。

这样无拘无束地、畅快淋漓地宣泄自己的真实情感,童真童趣跃然纸上。

情到深处自然真。

让学生回归生活,丰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与自己心灵对话,说真话,写真情,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真情就会自然地流于笔尖,作文就会绽放出生命的花朵。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