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山居闲话》学案1、了解徐志摩其人其文,培养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兴趣。
2、学会概括语段和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
3、品味本文语言中西合璧的特色。
4、了解自然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尚自由性灵的品质。
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翻译了印度大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的诗集,陪同泰戈尔访问中国,并一同去欧洲漫游;他,与胡适是朋友,胡适评价他:一生追求美、自由与爱;他,是梁启超的学生;他,才情横溢的诗人、作家,却英年早逝,35岁时因飞机失事而魂归自然;他,就是今天我们要走近的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随泰戈尔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回国后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甚至他的好友温源宁评价“他的散文远胜过他的诗。
因为他的散文比他的诗更能显出他的性格。
”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1、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妙处主要有哪些??2、徐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特点,而选择“冥想”为基石,思维的野马才能纵蹄奔驰。
这是否意味着该文各部分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3、“朋友们,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我们见小孩子在草里在沙滩里在浅水里打滚作乐,或者看见小猫追他自己的尾巴,何尝没有羡慕的时候,但我们的枷,我们的链永远是制定我们行动的上司!”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它们应用的符号是永远一致的,它们的意义是永远明显的,只要你自己心灵上不长疮瘢,眼不盲,耳不塞,这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便永远是你的名分,这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受用;只要你认识了这一部书,你在这世界上寂寞时便不寂寞,穷困时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南针。
”在这段话中,你如何理解“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一)阅读能力培养:见《预习学案》“自读援疑”部分。
(二)挖主题,练表达:一、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慨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之乐;朱自清在月下荷塘,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了自由的感觉,独处的妙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中摆脱世俗的羁绊,尽情享受作客山中的妙处,获得身心的自由;他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律,即:要追求诗意般的生活和自由的感觉,就必须远离现实,回归自然。
而现实就是现实,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不可能永远脱离现实,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自然的又少之又少,那么我们是不是都处在苦恼之中,不能自拔?请思考、说出你的见解。
二、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作者的体会,但没有展开。
请你选一个角度,写一则随笔,表达你阅读自然这本书的体验。
200字左右。
平时多知一点,写作深刻一点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诗歌是徐志摩的生命。
诗人自己说,这些抒情诗是“从性灵暖出来的诗句”,它们给了诗人萌发与解脱情感冲突的“供氧器”。
借助它,诗人从内心发出强烈的呐喊、祈祷与情感表白,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抗争,对人性真爱的争取。
《再别康桥》是他的代表作,表现了诗人对旧情的眷恋和珍惜,也表达了寻梦时的怅惘落寞的情怀,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含着深沉的犹豫和难言的苦闷。
在作者的心目中,康桥留给了他不可磨灭的情怀。
快乐的求学生活,西式的思想文化修养,与林徽音浪漫情怀的欢畅等,在诗人的心中久久不能平息。
“钟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缘,志摩与康桥是先有默契的?……”后人在设问着、感叹着。
“康桥是因为有了志摩,才成就了他的灵性,才能径自走入中国现代文学史成为灿烂的一页;志摩则因为有了康桥,才找到真正的精神皈依与寄托,才能向神妙的诗性敞开自己的生命。
”此话有理,康桥的确有了志摩的存在才被更多的中国人广为人知,大放“光彩”。
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浪漫孤独徐志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徐志摩名诗《再别康桥》的末段,谁能料到他竟带着年纪轻轻的生命,也静静的走了呢。
徐志摩的一生是浪漫的,首先从其死亡的方式上来说。
1931年11月19日志摩乘坐由南京飞往北平的“济南号”邮机,上午10点左右因天雨雾大误触济南党家庄开山失事身亡。
志摩的身躯随着火光在云端消散,总让人不由的想起他的散文《想飞》中的那几句话“同时天上那一点子黑的已经迫近在我的头顶,形成了一架鸟形的机器,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砰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志摩,难道你是先知,难道你早就预感到你的幻灭,你就这样悄悄地走了吗?志摩走后总让人不由行想起他的诗作《黄鹂》一掠颜色飞上了树。
“看,一只黄鹂!”有人说。
翘着尾尖,它不作声,艳异照亮了浓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
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
是的,志摩正如“黄鹂”(云雀)一样,如春光、火焰、热情,给我们带来了诗意的信仰,但却转瞬之间飞了,不见了,没了,这或许就是生活中美与时空的一种矛盾与无奈吧。
志摩在上海与其夫人陆小曼分别前有一段对话,亦说明他性格的浪漫。
“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许坐飞机。
”小曼着急了。
“你知道我多么喜欢飞啊,你看人家雪莱,死得多么风流。
”其实志摩并非一定要坐那架给他带来厄运的飞机,他只是想赶上林徽因在11月19日晚在北京协合小礼堂给外国使节讲授中国建筑艺术的一场演讲。
可以说志摩是死在追求爱、美与自由的旅途上的。
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死亦不乏浪漫。
正如蔡元培在挽联中所写的:“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然志摩的死除了以上因素,更有经济原因,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海宁县硖石镇富商,在当地颇有声望,担任硖石商会会长,设有徐裕丰酱园、裕通钱庄、人和绸庄等企业。
然他大为反对志摩和小曼的婚姻,认为这是一件有辱门弟的事情,在经济上一刀两断,不肯接济。
而小曼嫁志摩后跳舞、喝酒、吸烟、唱戏、吸鸦片,对于钱是不知节俭的。
志摩为供奉这位娇妻,只得在上海、北平之间到处兼课,拼命挣钱,以博小曼一笑。
以至在上海和北平之间来往甚密,据志摩生平大事年表所记,31年上半年志摩往返北平上海间八次,以至差旅费也成为一笔较大开销。
后来就找朋友弄到了免费邮机机票,最终酿成了这样一个后果。
在死亡方式上徐志摩是浪漫的,他选择了如云雀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云游而转瞬逝去,只留给人们以浪漫而长久的追忆。
然在情感上他又是痛苦而孤独的,志摩是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憧憬瓣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爱,这种爱最好永远处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境地,一旦这种爱变成了现实,幻想泯灭了,热情没有了,生活便变成了白开水,淡而无味。
而小曼在婚后未能有所改变,对志摩生活的窘状未能给予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志摩不得不承受的婚姻的痛苦。
另外,徐志摩所最爱的是林徽因,特别是泰戈尔访华期间,由林徽因主持,志摩担任翻译,当时京都各家报纸均辟醒目版目介绍,说林小姐人艳如花和老诗人挟臂而行,加上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松竹梅的一幅三友图。
林徽因的纯情美貌,徐志摩的翩翩风度,与泰戈尔老人相映生辉,一时成为京城美谈,这种富有性灵和诗情画意的爱情应该是为志摩所追求和渴望的。
然最后林徽因却成了他的老师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妻子。
这种结局对志摩来说无疑是痛苦的,而志摩和他的老师之间也因此不十分愉快,其一是在志摩和小曼的婚礼上,梁启超为他证婚,却当着众人,给了他们一顿严厉的教训。
其二梁启超廉洁志摩和张幼仪离婚一中,写了一封长信,言词剧烈地批评了志摩:“死犹可也,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复能自拔。
呜呼志摩,可无惧耶!”而志摩却不买帐回信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之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或许是志摩的这句话应验了他的情感历程——痛苦而孤独。
感情生活如此,然因情感和其父其师的争执,直接导致他生活的失意,从文学的角度说,他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从“人”的角度说,他却是一个浪漫而注定孤独的人。
因为社会注定是现实的,浪漫只能是诗人笔下和心中的一片想象的美丽的云朵,正如胡适先生在《追悼志摩》一文中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自己承认是失败的。
又如他的诗《生活》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我扪索着冷壁的粘潮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天光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如胡适先生所言是“暗惨可怕”的。
这样的现实生活给予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注定只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只能是在“梦的轻波里低洄,迷醉”而现实却连梦也不放过,“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