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冷翠山居闲话 精
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作者以极端的言辞表达自己对自然的 热爱和对自由的无比执著。有伴则须顾及 伴,年轻女伴更需照顾,这都影响自己以 绝对自由的状态投入自然的怀抱。世俗总 有拘束,只有投身自然,才能在片刻热爱 间摆脱俗务,获得纯粹的自由。“抒情散 文的感情是‘纯粹’ 的”,山居闲游的特 殊情境下,作者故意过滤掉了其他情感, 只留下与自然的灵魂拥抱和精神对话。
1、任何伟大的深沉的鼓舞的清明的优美 的思想的根源都能在这部书里寻得。 2、这部书上的文字是人人懂得的。 3、读自然之书,其乐无穷,其益无穷。
徐志摩把自己的笔比成“最不受羁绊的一匹 野马”,他的散文也就有了“跑野马”的特点,而 选择“冥想”为基石,思维的野马才能纵蹄奔驰。 这是否意味着该文各部分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呢? 此文写得比较闲逸潇洒,从容自适,但细 读全文,便可发现作者行文自由中有规矩,随 意中有章法。第一节写景为全文抒情作了铺垫, 使主旨有了依托。第二至第四节从“表层的自 由”“深层的自由”两方面写了应怎样投入自 然的怀抱——不为世俗所羁。第五节回应开头, 收束全文。
再 别 康 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课堂研讨
第二段的“自由”与第三段的“自由”有什 么区别? 第二段:外在的、肉体的、浅层次的 第三段:内在的、灵魂的、深层次的
怎样理解第3节的4个比喻句?
1、一向浪漫多情、很有女人缘的徐志摩怎么一反 常态地朝女人“开刀”,称女人为“美丽的花蛇”?
2、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家、朋友的家、执事 的地方说成是“大牢里的狱室”?
3、“我们多长一岁年纪往往只是加重我们头 上的枷,加紧我们脚胫上的链”,作者为什 么要说得这样严重?表达什么情感? • ①、对童年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怀念 和向往之情; • ②、对成人世界(或俗务琐事)束缚太 多的不满和厌恶之情; • ③、对无法摆脱世俗羁绊的无奈之情。
4、“我们浑朴的天真是像含羞草似的 娇柔,一经同伴的抵触,它就卷了起 来”,怎么理解这个比喻句?
阿尔卑斯
阿尔卑斯
阿尔卑斯
五老峰
五老峰
普陀山
莱茵河
莱蒙湖
西子湖
西子湖
剑兰
琼花
杭州西溪的芦雪
夜莺
百灵
黄麦
紫藤
青草
课堂研讨
为什么说“也不必带书”?
①可以从自然中寻得思想的根源 ②可以从自然中读到深奥的信息 ③可以从自然中明白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说“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 ?
“闲话”不“闲”
• 梳理文章的思路
• 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 • 不要约伴
身体自由
层 进 心灵自由
• 不必带书
“闲话”主题
內容:文中描写山居生活极端自由, 不受一切世俗拘束;出游不必約伴,因为有 了伴多少总得叫你分心;亦不必帶书,因为 自然就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每一頁字句都有 最深奧的消息。 文评:在徜徉自适,兴酣意足之余,以 闲话为题,信笔挥洒,文气蓬勃,诚为情景 交融的佳作。
热爱大自然的人内外感觉协调一致,即使 进入成年后依然保持着童心。 ——爱默生 • 人在什么情景之下,都有一个心态问题。切莫把 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远方,当下的生活就是 最幸福的生活。而没有良好心态的人,错过明月 的时候哀哭,哀哭的时候又错过星光。 • • 这使我不禁想到我们的祖先,他们认为“小隐 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明月清风不在眼前,而 在心中;奇崛瑰丽无关山川,而关乎人生。 • 所以要记住:培养一颗诗意的心。
•
徐志摩散文的内在本质正是诗,是抒情 的奔放,是哲理的冥想,是欢乐的孕育, 是悲怆的成长。
讨论
陶渊明脱离官场、回归田园慨叹“久在樊 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自由之乐;朱自清在月下
荷塘,暂时摆脱尘世的烦恼,找到了自由的感觉, 独处的妙处;徐志摩在翡冷翠山中摆脱世俗的羁 绊,尽情享受作客山中的妙处,获得身心的自由; 他们似乎给了我们一个定律,即:要追求诗意般
翡冷翠山居闲话
徐志摩
翡 冷 翠 山 居 闲 话
在杭州一中读书时摄
在美国克拉克大学时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留学美国时摄
在康桥读书时留影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 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 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 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 作新诗。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任北 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31年 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 山,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 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等。他的作品已编 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 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 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佳作。
• 20.在畅叙如何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之后,作者 在最后一段做了怎样的拓展与深化?(6分) • 答: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既深奥又浅易; 只要耳聪目明心慧 ,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 享受大自然;大自然可以慰藉我们的心灵,指 示我们的人生方向。
为何取名为“闲话”?
通篇建立在“冥想”的基石上, 他并不想写某一次山游的真实过程 或所见之实在景象,他只是在泛化 的意义上建立他的冥想王国,当然 不少景象是他平日所亲眼目睹的。
纵观全文,说说“客居山中”的妙 处主要有哪些?
1、尽情领略秀美的风景(第1节) 2、获得身心的自由(第2--4节) 3、认识自然,获得精神的滋养(第5节)
• 作者对这种“浑朴的天真” 是小心的呵护,苦心的追 求。
本段文字的用词是不是显 得太过偏激?比如:“严格地 取缔”“只许”“无非”“严 格地为己”“极端的自私”等 等。
“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真实’的”, 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抒情散文的感情是‘纯粹’ 的”, 它有所过滤,有所选择。
有人评论徐志摩的散文,说他善 于“抓住一个问题的中心,慢慢地发 展下去,而且发展得很远,甚至把问 题的每个细胞,也同样的发展又发 展”。 ——蚂蚁《徐志摩的散文 》
的生活和自由的感觉,就必须远离现实,回归自 然。
回归自然, 宇宙无限; 回归自我, 生命无限; 回归心灵, 智慧无限。
• 2004年湖南高考题 • 18.填空(2)分 作者认为,要领略作客山中的妙处, 你 , ,不必带书。 • 不须踌躇你的服色与体态,不须约伴 • 19.按照要求,回答问题。(6分)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 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世界上 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 为什么用“扮”、“装”这两个字眼? 答:在作者眼中这几种人在装束上是最无拘无束的, 也是最接近大自然的、最自由的。许多人在现实生 活中不像牧童等人那样自由,那样接近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