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练习题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练习题

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练习题一、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内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目标:(1)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培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其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等四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3)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技术手段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途径与方法:(1)要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吸取“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理论的优点,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2.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误区的?您在教学实践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误区?今天的学习对您有哪些启示?提示:在回答本问题时,可以结合您在教学中遇到的误区,从技术方面、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方面、教学资源应用方面、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等来回答,并结合自身的特点,答出这些对您教学的启示。

3.应当根据什么来确定一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提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的选题,主要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结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够提供的支持这两个方面来阐述。

二、思考与练习一、名词解释教学前期分析:教学前期分析(Front-End Analysis)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里斯(J.Harless,1968)提出来的,意即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解释结构模型法: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ral Modelling Method,简称ISM•分析法)是用于分析和揭示复杂关系结构的有效方法,它可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关系分解成清晰的多级递阶的结构形式。

当我们分析的各级教学目标不具有简单的分类学特征,或者其中的概念从属关系不太明确,也不属于某个操作过程或某个问题求解过程时,要想通过上面所述的几种方法直接求出各级教学目标之间的形成关系是很困难的,这时就要使用ISM分析法。

这种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操作步骤:(1)抽取知识元素──确定教学子目标;(2)确定各个子目标之间的直接关系,画出目标矩阵;(3)利用目标矩阵求出教学目标形成关系图。

运用上述目标和内容分析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完成总的教学目标子目标以及完成目标所需的单元内容和知识点,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内容编排方法。

在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几种方法是:布鲁纳提出的螺旋式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加涅提出的直线编排教学内容的主张、奥苏贝尔提出的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原则等。

认知结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他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提出,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起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新的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的效果都会受到学习者认知结构特征的影响。

二、简答题1.教学前期分析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前期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阐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即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分析及阐明;另一个方面就是如何对学习者特征进行把握,是教师分析“怎么教、怎么学”的重要依据,即学习者特征分析,包括学习者起点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特征因素的分析。

2.请阐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及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布卢姆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中,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其中,在认知领域,将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继布卢姆之后,又一位对目标理论有重大影响的心理学家。

西方教育心理学界认为,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都是指导学习目标设计的很有实用价值的学说。

加涅在《学习条件》一书中,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3.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有哪些?在实际工作中,对教学目标的分析与教学内容的分析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通常情况下,在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确定为完成总目标所必需的学习单元内容或学习模块。

在确定了单元学习内容或学习模块的基础上,我们又需要进一步确定每一单元或模块的单元学习目标以及确定达到单元学习目标所需的知识点。

因此,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很难以线性的方式将它们截然分开。

因此,常用的教学目标分析的方法是归类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和解释结构模型法(ISM分析法),它们同样也适用于教学内容分析。

4.您认为学习者特征分析应分析哪些主要特征?对于不同的特征,各有怎样的分析方法?学习者的主要特征因素包括学习者起点能力(水平)、认知结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风格等。

对于学习者起点能力(或水平),主要进行预备能力、目标能力的分析,可以使用测验的方法。

对于认知结构,主要就是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也就是要确定学习者认知结构的上述三方面的特性。

可以借助概念图这一工具对认知结构进行分析。

对于学习态度,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包括他们对教学传递系统的态度或喜好,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判断学习者态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态度问卷量表。

此外,观察、访谈等方法也可用于态度分析。

对于学习动机,Keller的ARCS模型(attention注意力、relevance关联性、confidence自信心和satisfaction满足感)可以用来指导教学设计中如何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说,教学设计者应从注意力、关联性、自信心和满足感等四个方面分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学习风格的分析,Curry(1983)的“洋葱模型”提供了很好的框架。

该框架由三层组成:最外层(教学偏好)、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里面层(认知个性风格)。

其中最外层包括了环境的、情感的、社会的等方面因素;中间层主要关注个体吸收信息的时候所用的智慧方法;里面层的场依存、场独立理论揭示了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的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场依存性者对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更感兴趣;而场独立性者在数学与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

5.您认为教学前期分析的哪些方面可以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比如概念图)的辅助?教学前期分析中的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认知结构的判明都可以借助概念图的辅助。

6.网络环境下学习者具有哪些主要特征?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具有独特的特征。

其一般特征有:学习者更容易个性张扬;有团队精神,从众和服从权威的心理在削弱;扮演意识强烈;认知策略趋向简单化;学习风格得到了充分得发挥和完善;学习目标多样化;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多样化。

就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来说,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有多种多样的学习起点,学习者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学习者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态度也大不一样。

不同的学习风格对网络学习环境的适应性不同。

三、思考与练习一、名词解释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中。

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贝尔认为,能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最有效策略,是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

这类引导性材料与当前所学新内容(新概念、新命题、新知识)之间在包容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方面符合认知同化理论要求,即便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对新学习内容起到固定、吸收作用。

这种引导性材料就称为组织者。

由于这种组织者通常是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帮助学习者建立健全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所以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

由于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类属关系、总括关系和并列组合关系,因此先行组织者也可以分成三类:上位组织者、下位组织者和并列组织者。

二、简答题1.您认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如何?对于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见解。

在北美,教学策略有时可作为教学模式的同义词。

有的学者则认为,教学模式规定着教学策略,属于较高层次,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受到教学模式的制约。

前一种认识完全抹杀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不贴切的。

而第二种认识仅从教学策略比教学模式更详细、更具体,就得出教学模式规定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模式的下位概念这样的结论,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都是教学规律、教学原理的具体化,都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其主要区别在于教学模式依据一定的逻辑线索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教学策略尽管也以一整套的教学行为作为表征形式,但其本身则是灵活多变的,其结构性却显得不足,而且往往并不指向于整个教学过程,而是指向于单个或局部的教学行为。

如前所述,教学模式通常是指多种教学策略的组合运用,而不是某种单一的策略,所以也可以称之为大方法。

2.如何判定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评价教学模式和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从学习者的认知与情感目标达成情况和与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的切合度来判断,其中前者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既要能体出教师主导作用,又能体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与教学实施,使学生不仅要得到深层次的认知深度、广泛的认知范围,同时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所收获,如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培养良好的道德观等。

另外还要考虑所选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是否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与适宜的教学媒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