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带下病

带下病

小腹疼痛拒按,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大便干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或黄腻。
脉滑数
清热解毒止带
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薏苡仁、败酱草
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青天葵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临床表现
带下明显增多,并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或兼有尿频、尿痛、小腹痛、腰骶痛等局部或全身症状。
辨证论治
本病主要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特点为依据,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来辨清虚、实、寒、热。一般而论,量多、色淡、质稀者,多属虚、属寒;量多、色黄、质稠、有臭秽者,多属实、属热;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带下,五色带,质稠如脓,有臭味或腐臭难闻者,多为热毒。
带下病
概念
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致。湿邪又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主要涉及脾、肾、肝三脏,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气化失常,水湿内停;肝郁侮脾,湿热下注等均可以产生内湿。外湿多因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或不洁性交等感受湿邪引起。
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苍术参草车前仁;源自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肾阳虚
带下量多,清冷如水,绵绵不断,色白或无色无味。
腰膝酸软冷痛,形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黯,小便清长,或夜尿增多,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润。
脉沉弱两尺尤甚
温肾助阳固任止带
内补丸
鹿茸、菟丝子、黄芪、肉桂、桑螵蛸、潼蒺藜、肉苁蓉、制附子、白蒺藜、紫苑茸
再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湿热下注
带下量多,色黄或呈脓性,质粘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粘,如豆渣状。
外阴瘙痒,小腹作痛,脘闷纳呆,口苦口腻,小便短赤。
舌质红,苔黄腻。
脉滑数
清热利湿止带
止带方
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热毒蕴结
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带下,质粘稠,气臭秽。
治疗以除湿为主。一般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还可以配合其他疗法以提高疗效。
症候
带下证
体证
舌象
脉象
治法
方药
方歌
脾虚湿困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或如涕如唾,无气味。
面白无华,四肢不温,腹胀纳少,便溏,肢倦,或肢体浮肿。
舌淡胖,苔白或腻
脉缓弱
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完带汤
人参、山药、白术、白芍、苍术、甘草、陈皮、柴胡、车前子、黑芥穗
阴虚夹湿
带下量或多或少,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粘稠,有臭气。
阴部干涩,有灼热感或瘙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失眠多梦,或面部烘热。
舌质红,苔少或黄腻。
脉细数
滋阴益肾清热除湿
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知母、黄柏
知柏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肝肾,山药丹泽萸苓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