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要节日一、西方重要节日圣诞节(Christmas)圣诞节是欧美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
它原本是耶稣基督(Jesus christ)诞辰纪念日,如今已成为西方国家全民性的节日,颇似中国的春节。
圣诞节定于每年12月25日,而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Season)往往持续二周。
这段时期里,雪片般的贺卡飞往世界各地,电话线、通讯网频繁地传递人们的祝福和问候;大街小巷粉饰一新,商店橱窗前大减价、大拍卖的广告格外醒目;到处可见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节日用品匆匆而过,到处可听见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车站、机场里此时挤满了盼望回家的人群,因为圣诞节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
无论外出多远,人们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新年(New Year's Day)在西方国家,尽管圣诞节才是最大的节日,新年在人们心目中仍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除夕之夜(New Year's Day)晚会是庆祝新年到来必不可少的活动。
西方各国的人们都喜欢在欢快的乐曲和绚丽的光彩中喜气洋洋地度过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此时,化装晚会特别受欢迎。
来宾们把尊严和谨慎藏在面具之后,打扮得稀奇古怪。
大家无拘无束,尽情玩乐,与平日的行为大相径庭。
在英美两国,午夜钟声一响,参加晚会的人们还要手拉手高唱"友谊地久天长"这首著名的苏格兰民歌。
情人节(Valentine's day )每年2月14 日,在春回大地之时,欧美各地的人们都会欢度情人节(又名"圣瓦伦丁节")。
在这个充满了浪漫与幻想的节日里,情侣位互拆衷肠。
许多人选择这一天订婚、结婚;各地的大学、中学和一些团体俱乐部主办热闹非凡的情人舞会;商店里推出各种表达柔情蜜意的礼品,剧院里演出以爱情为主题的戏剧节目,报刊杂志则刊登永志史书的罗曼史……愚人节(April fool's Day)一年中有一天西方国家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地说谎,取笑别人,当然也会被人取笑。
不仅如此,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人,那么他就会荣获"桂冠"。
在这个尽情开玩笑的日子里,有些玩笑虽然开得过火,近乎恶作剧,可是人们并不在意,因为大家都知道这一天是愚人节。
复活节(Easter)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被钉上十字架,3天后死而复活的基督教节日。
它是基督教与古代所谓异教风俗的结合物。
据说复活节(Easter)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
它的愿意是指冬日逝去后,春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把新生命带回。
由于该词喻意新生,于是被基督教教徒借用过来表示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
按照习俗,复活节的日期是3月21日起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如果月圆正值星期日,则要顺延至下一个星期日。
历年复活节的实际日期最早可在3月22日,最晚则要挪到4月25日。
根据各国不同的规定,人们都会或多或少休假几天。
一般来,大学都从复活节开始放春假,假期长达三四周,短的也有一两周。
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
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
他们打扮成基督教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
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
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
在美国,游行队伍中即有身穿牛仔服踩高跷的小丑,也有活泼可爱的卡通人物米老鼠。
在英国,游行多以介绍当地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为主,游行者化装成为苏格兰风笛乐队以及皇宫卫士,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复活节的到来还使人们纷纷换上新衣。
过去基督教教徒会在节前去教堂行洗礼,然后穿上自己的新袍,庆祝基督的新生。
穿戴一新的习俗保留至今,因为人们认为节日里不穿新衣是要倒运的。
复活节期间,人们还喜欢彻底打扫自己的住处,表示新生活从此开始。
万圣节前夕(Halloween)假如你在10月的某一天徜徉在美国、英国或爱尔兰等国的街头,忽然发现到处挂满了面目狰狞鬼脸。
商店门外的音箱不时发出鬼怪凄厉的叫声,你应该立刻意识到一年一度的万圣节(All Saints's Day or AllHoly Ones' Day )再次来临了。
二、西方主要节日由来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辰,也是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按基督教教义,耶稣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世人,降临人世。
所以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
在公元4世纪前,每逢冬至日(约12月25日),罗马人都要祭拜太阳神。
因为这天之后,黑夜渐短,白昼渐长,这恰恰是来自太阳的"赐与"。
公元4世纪初,基督教会"移植"了这一风俗,把这一在罗马帝国流行的太阳神节日,定成了耶稣基督的诞生日。
公元354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会年历中首次写明12月25日为耶稣基督诞生日,而这,就是圣诞节的起源。
感恩节:每逢11月第四个星期四,美国人民便迎来了自己最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感恩节。
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
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
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各地。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
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情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情人节:在西方一些国家中,有一个极富有浪漫色彩、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这就是每年2月14日举行的情人节。
对那些心有所属,平日又羞于启齿的痴情男女来说,情人节是倾心吐露心底秘密的佳期。
在情人节的前一天夜里,姑娘们便采来月桂树的叶子,贴在枕头上,希望在梦中见到意中的情人。
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在自己挚爱的姑娘达芙妮变成月桂树后,便用月桂树的枝叶编成桂冠,戴在自己头上。
阿波罗是希腊众神中最英俊潇洒的一个。
也许,姑娘们希望自己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也能和他一样吧!与此同时,小伙子们则把瓦伦丁情人卡剪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剪成心形、花形,更多的是希腊神话中小爱神厄洛斯弯弓搭箭的形象。
神话中说,厄洛斯百发百中,他射中了谁,谁就会坠入爱河。
就是因为他把煽动情欲之箭射给了阿波罗,又把毁灭爱情之箭射给了达芙妮,才造成了希腊神话中那一段著名的爱情悲剧。
小伙子们当然希望爱神能把他的爱情之箭,分毫不差地射在姑娘们枕头上的月桂叶上,从此心心相印,成为花好月圆时的一对情侣。
愚人节:每年的4月1日,是西方某些国家人民最开心的日子。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可能编造出一些耸人听闻的谎言,去调侃。
哄骗、取笑、愚弄别人。
只要在午夜12点以前,无论你做得多么过分,多么肆无忌惮,也不负法律和道义上的任何责任。
而且,如果你能制造出荒诞至极的"新闻",又能让人信以为真,还能荣获骗术"桂冠"呢!这一天,就是举世闻名的愚人节。
复活节:在欧美各国,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
按《圣经·马太福音》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三天复活,因而设立此节。
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
东方教会则规定,如果满月恰好出现在这第一个星期日,则复活节再推迟一周。
因此,节期大致在3月22日至4月25日之间。
母亲节和父亲节:在美国,有两个人情味极浓的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
母亲节是由一位名叫贾维斯的妇女倡导,并由她的女儿安娜·贾维斯发起创立的。
母亲节创立后,也得到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
安娜·贾维斯在世时,设立母亲节的国家已达43个。
时至今日,欢庆这个节日的国家就更多了。
母亲节,已经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按惯例,"国际母亲节"被定在每年的5月11日举行。
父亲节的设立过程,和母亲节大同小异。
这个节日是由约翰·布鲁斯·多德夫人倡议成立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美国离婚率不断上升,单亲子女增多,在许多家庭中,父亲的职责明显加强了。
另一方面,女性就业人数增多,父亲也必须承担更多的家务。
在这种情况下,子女对父亲的依恋性不断得到增强,这个节日也就逐渐向全国推广。
1972年,在各方的强烈呼吁下,美国总统尼克松签署了建立父亲节的议会决议,使其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在这一天,子女们一早起来,自己动手为父亲做一顿丰盛的早餐,并亲手端到父亲床前。
孩子们还要制作一些精美的小礼品送给父亲。
与母亲节一样,在父亲节这天,人们也在胸前佩带特定的花朵。
一般来说,佩带红玫瑰表示对健在父亲的爱戴,佩带白玫瑰则表达对故去父亲的悼念。
三、中西方节日差异和对比中国和西方国家的节日及其习俗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祈求自身吉祥幸福,节日习俗以吃喝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并通过饮食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缅怀上帝、求其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主要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不同的民族传统节庆之差异,都与该民族或由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诸多民族所构成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都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不可避免的打着封建的烙印:各节日无不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
节日里,年轻人必须礼拜老人,全家要吃团圆饭,要阖家共庆。
即使是春节的互相串门拜年,也基本是在亲属之间。
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那是没有的、不可想象的。
此外,中国节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体现着中国吃文化的习俗。
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
如吃饺子、粽子、月饼等等。
中国的节日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德和风尚,尊老爱幼,互叙亲情,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发扬,所以国人一直坚守着这些中国节的好习俗、好风气。
即使喜欢过洋节的人,也没有谁想要摒弃中国节。
西方的节日就不同了,它更多地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热烈情绪的发泄性,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莫不如此。
这与中国节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
它打破了封建的封闭形式,没有了上下级、老人与青年之间的等级束缚,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
而在吃的方面,则没有那些严格的要求,过什么节并不在吃的不同上。
下面就以中国的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为例,与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和感恩节进行对比,来看看中西文化的具体差异。
首先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
春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春节的到来意寓着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的一轮的播种和收获季节的开始。
春节又会给人带来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幸福感,因此,人们再此时节会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