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勤生态好转沙漠水库生机勃勃(图)民勤红崖山水库南缘飞翔的野鸭生机勃勃的红崖山水库湿地芦苇丛水草丰美的红崖山水库鸭鸣湖湿地市民在红崖山水库景区游览在国务院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五年后,甘肃省武威市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统筹推进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民勤盆地地下水位趋于动态平衡,湖区等区域地下水位大面积回升,重点治理成果不断巩固,生态恶化趋势已经得到有效遏制,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
本站通讯员姜爱平摄于5月19日来源:中国水利网站 2013年5月21日作者: 姜爱平责任编辑:郑秀云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甘肃民勤环境好转2014年01月03日08:27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兰州1月3日电(记者冯志军)作为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民勤县,2013年云淡风轻,仅出现一次短时沙尘暴。
民勤县气象局副局长胡兴才近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去年民勤只出现了一次持续几分钟的沙尘暴天气,且未造成灾害。
与过去30年年均沙尘暴日数达27天左右相比,这座中国西北部风沙线上“桥头堡”的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连续4年来偏少或未出现。
“生态治理、植被恢复较好,地下水位上升,人工影响天气致降水增多。
”胡兴才在分析沙尘暴次数明显减少的原因时表示,除了官方一系列生态治理政策和当地民众环保意识日益提高外,亦与周边“大环境”的优化有关。
地处石羊河流域尾闾的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
近几十年来,由于石羊河上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加之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不断向绿洲逼近。
长期以来,这里因“常年遮天蔽日的黄沙和人去村空的荒芜”而被外界所关注。
在当地一些农民记忆里,几年前的民勤每年沙尘暴次数很多,几乎是“家常便饭”,有时“黑风”来临时四五米以内基本看不见人,“有时沙尘暴一来就是半个月,就像一堵‘黑墙’堵在心上”。
“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中央高层曾多次对民勤生态方面作出指示。
2007年以来,中国官方斥巨资加大了对内陆河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综合治理。
位于民勤县境内的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在干涸半个世纪之后,如今形成了15平方公里的常年水域面积。
气象资料显示,自1953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民勤县年均发生沙尘暴26.7次。
进入21世纪后,民勤沙尘暴出现日数虽然明显减少,但区域性沙尘暴次数依然“保持”在年均13次左右。
中国主要沙尘暴策源地甘肃民勤生态好转【字体:大中小】2012-09-12 08:24:50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兰州9月11日电(记者王衡)经过多年生态治理,近年来甘肃民勤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10年,干涸51年的青土湖重现碧波,地下水位回升。
今年春季,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没有发生沙尘暴天气。
青土湖水草丰茂(李军元摄)记者从甘肃武威市水务局获悉,今年民勤生态治理实现了又一突破,截至目前民勤蔡旗断面年度过水量已超过2.9亿立方米,相当于《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确定的2020年远期目标。
民勤是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的绿洲,是中国北方的重要生态屏障。
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哺育了民勤,然而上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上游用水激增和气候变化,石羊河流向民勤的水越来越少,民勤一度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险。
为保护民勤绿洲,2007年国务院决定并批准投资47亿多元对石羊河流域进行生态治理,通过采取发展节水高效设施农业、关井压田、人工增雨(雪)作业、从黄河向民勤调水等措施,遏制民勤生态恶化趋势。
治理规划的一个约束指标是向民勤蔡旗断面的下泄水量在2010年达到2.5亿立方米以上,以后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2.9亿立方米以上。
据介绍,2012年蔡旗断面全年过水量有望超过3亿立方米。
今年民勤蔡旗断面过水量增多,与甘肃降水较多密切相关。
长远来看,民勤绿洲生态治理任务仍很艰巨。
您现在的位置:民勤政府网>> 新闻中心>> 民勤要闻民勤生态环境出现可喜变化发布时间:2011年08月25日点击数: 117 【收藏】【打印文章】近年来,民勤县全面贯彻温总理批示指示和视察民勤讲话精神,坚持以创建全国节水模范县和防沙治沙示范县为目标,全力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关井压田、水权配置、节水工程改造等治理措施有效落实,重点治理取得显著成效,规划近期目标基本实现,生态环境出现可喜变化。
一是围绕水权配置,对水资源实行精细化管理和严格的过程性控制,引入财政管理理念实行水权预决算和审计监督制度,严格落实以水定电、以电控水管理办法和一亩一轮次节约一度电计划,认真执行“三水”联合调度方案,积极推行水权交易和水资源信息化管理,有效遏制了地下水超采。
2010年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1.05亿方,接近8900万方的控采目标;今年至8月20日提取地下水6429万方,占控采目标的72.2%。
二是围绕防沙治沙,按照“国家有投入、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的模式,依托三北工程、公益林建设、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重点生态项目,综合运用工程、生物、科技等措施,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分区域建设不同类型的防沙治沙示范区。
近年来,累计完成工程压沙17万亩,造林42万亩,绿洲西线100余公里的风沙线基本得到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11.52%。
三是围绕生态移民,从2008年起在东湖镇正新村建立“生态公益型人口转移试验区”,实现沙区人口的就地产业转移和劳动生产要素的功能置换,“正新模式”得到陆浩书记和李吉均、任继周两位院士的充分肯定。
2009年7月,甘肃省科技厅邀请有关专家,对兰州大学和民勤县合作完成的《民勤县绿洲边缘区人口资源协调发展与生态治理研究》项目进行科技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项目整体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通过综合治理,全县各灌区地下水位降幅减缓,部分区域地下水位开始回升,干涸半个世纪之久的青土湖通过注水出现约3平方公里的水面,夹河乡封育区7眼已关闭机井自流成泉、10万亩芦苇蓬勃丛生,湖区一些废弃多年的枯井开始出水、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表明,民勤荒漠化面积五年间净减少4294公顷,荒漠化程度由极重度向重度、中度和轻度发展,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作者:乔永宏来源:县委办温家宝总理民勤之行纪实:要让民勤逐步恢复生态2007年10月02日 2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网兰州10月2日电题:要让民勤逐步恢复生态成为全国节水的模范——温家宝总理民勤之行纪实十月一日国庆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大早就从北京出发,赶往他一直惦念的甘肃省民勤县,看望这里的干部群众。
从上午八时到晚上十时,十四五个小时他没有停歇,奔波在石羊河流域,深入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会处,察看防沙治沙情况,进入村庄走访农户,与干部群众座谈,研究民勤生态保护、沙漠治理的根本大计。
民勤,地处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
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锐减,当地超采地下水灌溉,荒漠边缘以每年三至四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
目前,仅有一条狭长的绿色通道和武威相连,窄处只有一千多米。
民勤,几乎变成沙漠孤岛。
防沙治沙,关乎民勤的生死存亡,也深深牵动着总理的心。
早在二OO一年七月三十日,温家宝就在一次批示中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此后,他一直关注着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民勤防沙治沙工作,有关批示和指示达11次。
每年全国两会,温家宝参加甘肃代表团讨论时,都要了解民勤防沙治沙情况,和代表们共商生态建设的大计。
根据总理的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到民勤调查研究,制定了石羊河流域治理的规划方案,并启动了应急调水工程。
温家宝首先来到被誉为民勤生命工程的红崖山水库。
这座水库承接了发源于祁连山的石羊河河水,养育着被沙漠合围的30万民勤人民。
登上水库大坝,温家宝一边听取水库管理人员的介绍,一边详细询问红崖山水库近几年水位变化情况。
当地干部告诉总理,民勤年降雨量只有一百一十毫米,蒸发量高达二千六百毫米,蒸发量是降雨量的二十多倍。
举目眺望,汪汪水泊不远处就是绵延的沙丘,温家宝面色严峻,陷入沉思。
“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民勤以此而得名。
民勤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沙战斗的历史。
今年四月刚刚建成的民勤防沙治沙展览馆,坐落于“一辈子只干治沙一件事”的全国劳动模范石述柱的家乡薛百乡宋和村。
展览馆大厅里,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一段段传神的录象,记录了民勤人民防沙治沙的艰苦历程。
温家宝一一观看,倾听工作人员的介绍。
这里面有一组照片,反映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民勤北部湖区每年为国家贡献了800万公斤的商品粮,但也因用水过度埋下了生态隐患。
温家宝看后说,这说明了我们的觉醒。
在展览馆的门口,温家宝和围拢来的村民们亲热地交谈起来。
他把两位年龄最大的老人叫到面前,恳切地说:“你们用三五句话,讲一讲治沙的经验。
”石向年老人用浓重的当地口音回答道:“造林、压沙、建挡风墙。
”造的什么林,怎么压沙,挡风墙是用什么建的,总理问得很细。
已是下午一时,温家宝才到驻地吃午饭。
二时刚过,他又出发赶了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来到了民勤县北端的青土湖。
青土湖在十九世纪末还是一片汪洋泽国,周边草丰羊肥。
但在一九五九年,就完全干涸。
如今,这里已是流沙遍地。
站在茫茫无际的沙地上,温家宝深情地对面前的干部群众说:“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一定要实现的目标。
这也不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涉及民族生存的重大问题。
我们面前就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是民勤的绿洲把它们隔开了”。
我们一定要打赢这场“民勤保卫战”,决不能让两大沙漠合拢,决不能让民勤从地图上消失,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打好三套“组合拳”。
一是石羊河上中下游的治理。
上游要涵养水源,保护祁连山冰川;中游要加强管理调度,科学合理用水;下游要关井调水,恢复生态。
二是通过实施工程、生物、灌溉等措施,兼顾生态、生产、生活,节约用水。
三是植树造林,因地制宜,多种沙生植物。
温家宝坚定地说,胡杨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
只要发扬这种不屈不挠的胡杨精神,一代一代地干下去,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目标。
为了解决地下水超采问题,民勤县最近几年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
地处沙漠边缘的西渠镇煌辉村,已经有一多半的村民迁移到一百多公里之外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
来到正在搬迁的农民张兆明家,温家宝盘腿坐在炕上,与村民们聊起了家常。
张兆明告诉总理,六十年代这里打井只要二米多深,现在要打到18米以下才能出水,连野生植物都死了。
温家宝对大家说,搬迁出部分群众,就是为了减轻这个地方用水的压力,恢复地下水位,保护生态。
有了植被,沙漠就不会南侵。
温家宝十分关心民勤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还来到大坝乡张茂村、三雷镇南街社区,走村串户,同农民亲切交谈,了解居民的吃水用水、医疗教育和收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