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程峰 12209126
May, 2012
目 录
退耕还林与坡耕地 退耕还林工程原理
1
2 3 4
退耕还林模式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2
2012-6-2
3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与坡耕地
[
退耕还林
]
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区域内环境条件, 防治或减轻自然灾害,形成有利于人类与植物生存的生态环 境,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社会与经济条件及森林植被的多 各有益效能,集成、组装届已有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在陡 坡耕地上规划、营造森林植被,以生态效益为基础,经济效 益为核心,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幵实施系统管理的 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考虑退耕区气候、土壤,把栽植地的生态条件与树种的生 物学特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乡土树种为主,引种树种为辅。 混交林理论 在退耕还林工程营造混交林,尤其注意物种之间的相互关 系,避免具有相同生态位树种的混交,采用更为适合的混交技 术营造混交林,增强互补作用,以发挥退耕还林更大的效益。 农用林业基础与多用用途树种选择
植被恢复方式
造林种草技术
2012-6-2
1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3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案例思考
具体 操作
以还生态林为主,间还部分经济林、饲料林草 工程运行模式 林草类型结构
主要树种草种: 灌草
乔草
乔灌草
植被恢复方式
造林种草技术
花椒
金银花
木豆
香椿
皇竹草
2012-6-2
黑麦草
三叶草
1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4
[ 植物地梗模式 ]
等高植物篱与梯田相结合的 特殊农林复合经营方式
9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模式
[ 间作 ]
沿等高线布置经济乔木或果树带, 带间布置特定的经济作物和食用菌。
[ 园地覆盖 ]
坡地或园地之裸地上覆盖萌生力强 的草本植物。
[ 坡改梯 ]
传统坡地改造模式,是最为有效的 手段,并能提高粮食产量。 但造 价高,费工、费时。
10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案例思考
基础 条件
区域范围 自然资源 社会经济
该村紧靠北盘江镇,退耕户居住集中而且多 植被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严重, 北盘江流域,海拔600~1000m,主要 是半农半居民,退耕地较多但人均可耕地较 造林难度大,地表破碎,岩石裸露 在贞丰、关岭。示范区在贞丰县的 少,退耕户大多数做生意,有养小牛卖的习 率高,为石灰岩中山薄层和中层立 惯,生态建设与畜牧养殖矛盾较突出。该模 北盘江镇。 式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草结构研究,利于 地类型。年降水600~900mm,多集 当地养殖业,对发展地方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中在5~8月,土壤瘠薄。 大有好处。
经济
系统
不同等级、区域、尺度上三者关系
6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原理
生态学原理 林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生物多样性原理
生态系统及管理 生态位
生态演替理论 边缘效应原理 恢复生态学原理
7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原理
生态学原理 林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良种壮苗 适地适树
8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模式
[ 农林复合模式 ]
建立农林复合模式的混交林型
[ 生物篱笆技术 ]
坡地农林复合经营中最主要的 方式之一
沿等高线一定间距种植速生、萌生力强 选择适宜灌木或矮化果树、草本经济植 农—经型:花椒—农模式,漆—农模式, 物于地埂之上,通过枝叶截雨,根系固土, 的多年生灌木或灌化乔木或草本植物混种一 油(桐)—农模式,茶—农模式; 能显著加强梯田田坎的稳定性,同时增加了 行或多行的植物篱,植物篱间为作物耕作带 农—药型:杜仲—农模式,黄柏—农模 系统产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以灌草结合的多行布置效果较好 式; 农—果型:桃—农模式,李—农模式, 其地上部的机械阻拦作用可以有效地减 核桃—农模式,板栗—农模式,柑—农模式; 轻径流冲刷力 农—林型:泡桐农模式,杉—农模式, 柳—农模式,杨—农模式,香椿—农模式等。
1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1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案例思考
基本 思路
水土流失严重
退耕多可耕少
干旱少雨恢复慢
有畜牧根基
根据四项基本原则 生 态 林
2012-6-2
生 态 经 济 林
林 草 结 合
思考
封 山 禁 牧
1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2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案例思考
具体 操作
工程运行模式 林草类型结构
模式一:公司+科技人员+农户 模式二:政府+科技人员+农户 模式三:农户+科技人员
植被恢复方式
造林种草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整地——保水、保土、蓄水 实用技术——容器苗、覆盖、 直壁靠边、生物埂、生根粉、保水 剂
2012-6-2
16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案例思考
[
整地
]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作物播种或移栽前进行的一系列土壤耕作措施的总称。
创造良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 ,协调水分、
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提高土壤肥力,为播种和作物 生长、田间管理提供良好条件。
采用鱼鳞坑整地方式。
鱼鳞坑整地效果比穴状土壤 含水量高3%~10%。
鱼鳞坑整地
THANKS!
2012.5.15
目标 明确
综合 集成
因地 制宜
多样化生 态服务
4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
坡耕地
]
坡耕地是指分布在山坡上地面平整度
差,跑水跑肥跑土突出,作物产量低的旱地。 6~25°之间的地貌类型
退耕还林与坡耕地
大于25°常称为陡坡耕地
5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退耕还林工程原理
生态学原理 林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案例思考
具体 操作
工程运行模式 林草类型结构
人工造林种草,严禁放牧,以人
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的方式促进植被恢 复。
植被恢复方式
造林种草技术
2012-6-2
1 坡耕地退耕还林工程 5
石山区林草结合模式
案例思考
具体 操作
工程运行模式 林草类型结构
选用根系发达、固土抗旱而瘠 薄能力强的树种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