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801)
一、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和特色
经过系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个性鲜明、视野开阔,具有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好、综合素质高,能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及教育教学等工作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并在一个或几个方向上有初步的专长,初步具备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基本的自动化领域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在其相应领域具有卓越能力的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或研究型工程师。
二、专业主干课程与核心课程
1.专业主干课程:
公共基础课,电工学,电子电路基础,数字与逻辑电路基础,信号与系统,微控制器与嵌入式系统(1、2),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化控制系统,数字系统设计,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与可编程控制技术(2、3),检测技术与计算机控制系统(2)。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四、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核心课程请右上角用“★”表示)
表一: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表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注:1.课程设计的内容应明确。
2.上述项目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设置,没有的项目可增加,未采用的项目可删除。
表五、B学分课程设置及学分/学时分配表
相关说明:
1.“入学教育(包括爱校、学籍、奖惩、专业教育等)”入学第一学期结合班会进行。
(学生处负责)
2.军训(含军事理论课)安排在第一学年末进行,为期三周;“军事理论课”在军训期间结合场地训练进行安排。
(武装部负责)
3.“行知模块”安排在相关假期进行。
(团委负责)
4.“发展模块”主要通过“课堂+讨论+实践”进行,课堂讲授原则上不超过6学时。
(学生处负责)
5.“提升模块”学生通过各种自选的形式取得学分,由学生所在的学院认定报送教务处;相关管理规定文件由团委负责制订。
表六本专业各学期学分/学时分配情况及各类学分比例
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衔接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衔接是指学生在各阶段培养计划中的延续,合理顺畅的衔接机制是本培养方案成功实施的重要保证。
(1)全程导师制:本科生一入校即配置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以利于导师对学生在各阶段学习的连续指导。
(2)实行2+1+0.5+0.5的模式: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前4个学期为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实施阶段,第5、6学期为基础课及专业课实施阶段,第7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的工程实习环节,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的毕业设计环节。
(3)筛选与分流机制:
1)在第一学期结束时,根据一个学期学习情况以及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一次筛选,淘汰部分学生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在2012级大类培养学生中,根据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择优选择进入卓越工程师项目班。
2)学生入学在三年半时,根据培养效果进行全面考核,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可进入后续的硕士工程型人才阶段培养。
3)对培养过程中未达到基本要求者,按重庆邮电大学学位管理条例执行。
(4)校内外所有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开发、研究等各环节,实施开放型管理和学、研、产结合型方式进行。
(5)培养理念以工程为核心,应用为主线,创业、创造、创新为动力,具有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出现为目的;学生实施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可以分阶段对导师进行调整。
制表人:吕霞付教学院长:
教务处处长:王汝言主管校长:杜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