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

1、要求同学在一张纸上表示出关于“高兴”、“疼痛”、“发怒”、“伤心”的四幅表情图,看看谁能表现的最准确,形象。

2、出示“高兴”、“疼痛”、“发怒”、“伤心”四幅图片。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想一想,人物在不同的心情下,外貌(尤其是表情)有什么不同的特征?3、学生观察,同桌讨论,老师巡回指导,自由发言。

4、呈现例文。

(例文1:每缝高兴的时候,他就容光焕发,他那矮小、结实的身体像充了电似的精神十足,使他的两眼和皮肤增添了令人难以相信的光彩。

)(例文2:钻心的疼痛又一次向她袭来……她两手紧紧抠住车厢,摒住了呼吸。

她脸色白的像一张纸。

冷汗把额头、鬓发都湿透了,紧闭的双眼已含满泪水,以致瑟瑟抖动的长睫毛像在水里浸泡着一样,紧紧咬着下唇渗出一缕血痕……)5、请同学们试着模仿例文的写法,再写写另外的两幅表情。

6、小结:外貌描写,不仅要写出特点,还要写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而给外貌带来的变化。

因此,描写人物,更主要的是写好人物的神态表情,充分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游戏作文:1、请同桌之间互相对看,然后看谁能把对方逗笑,先笑的那一方就输了。

2、完了请同学上台表演,看能不能把同学逗笑。

3、请学生把刚才同学的表演写在纸上。

苦瓜肖复兴原来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可以种些花草和蔬菜。

这些活儿,都是母亲特别喜欢做的。

把那些花草蔬菜侍弄得姹紫嫣红,像是给自己的儿女收拾得眉清目秀、招人眼目,母亲的心里很舒坦。

那时,母亲每年都特别喜欢种苦瓜。

其实,这么说并不准确,是我特别喜欢苦瓜。

刚开始,是我从别人家里要回苦瓜籽,给母亲种,并对她说:“这玩艺儿特别好玩,皮是绿的,里面的瓤和籽是红的!”我之所以喜欢苦瓜,最初的原因就是它里面的瓤和籽格外吸引我。

苦瓜结在架上,母亲一直不摘,就让它们那么老着,一直挂到秋风起时。

越老,它们里面的瓤和籽越红,红得像玛瑙、像热血、像燃烧了一天的落日。

当我掰开苦瓜,兴奋地注视着这两片像船一样盛满了鲜红欲滴的瓤和籽瓜时,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仿佛那是她老人家的杰作,是她才能给予我的欧·亨利式的意外结尾,让我看到苦瓜最终这一落日般的血红和辉煌。

以后,我发现苦瓜做菜其实很好吃。

无论做汤,还是炒肉,都有一种清苦味。

那苦味,格外别致,既不会传染上肉或别的菜,又有一种苦中蕴含的清香和苦味淡去的清新。

像喜欢院里母亲种的苦瓜一样,我喜欢上了苦瓜这一道菜。

每年夏天,母亲都会经常从小院里摘下沾着露水珠的鲜嫩的苦瓜,给我炒一盘苦瓜青椒肉丝。

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自从这之后,再见不到苦瓜瓤和籽鲜红欲滴的时候了,是因为再等不到那时候了。

这样的菜,一直吃到我离开了小院,搬进了楼房。

住进楼房,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再吃不到母亲亲手种、亲手摘的苦瓜了,只能吃母亲亲手炒的苦瓜了。

一直吃到母亲六年前去世。

如今,依然爱吃这样的菜,只是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因为常吃苦瓜,便常想起母亲。

其实,母亲并不爱吃苦瓜。

除了头几次,在我一再的怂恿下,勉强动了几筷子,皱起眉头,便不再问津。

母亲实在忍受不了那股子异样的苦味。

她说过,苦瓜还是留着看红瓤红籽好。

可是,她依然每年夏天当苦瓜爬满架时,为我清炒一盘我特别喜欢吃的苦瓜肉丝。

最近,看了一则介绍苦瓜的短文,上面有这样一段文字:“苦瓜味苦,但它从不把苦味传给其他食物。

用苦瓜炒肉、焖肉、炖肉,其肉丝毫不沾苦味,故而人们美其名曰‘君子菜’。

”不知怎么搞的,看完这段话,让我想起母亲。

14.文章开头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似乎与写“苦瓜”无关,可否删掉?为什么?(4分)15.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分)①母亲总要眯缝起昏花的老眼看着,露出和我一样喜出望外的神情。

②它成了我家夏日饭桌上一道经久不衰的家常菜。

16.简要赏析文章结尾的妙处。

(4分)17.文章以“苦瓜”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二、(共40分)11.答案:表现环境极其恶劣,显示邓稼先工作的艰辛。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12.答案:①不会颤抖。

因为邓稼先作为科学家,他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②会颤抖。

因为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

评分:只答出“会颤抖”或“不会颤抖”不得分。

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3.答案:表现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执著、勇敢、无私。

评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4.答案:不能删掉。

因为写母亲种花草和蔬菜是为下文描写母亲精心为“我”种苦瓜、烧苦瓜作铺垫,突出母亲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品格。

评分:只答出“不能删掉”不得分。

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5.答案:①不仅写出了母亲高兴的程度,而且暗含母亲是因儿子的高兴而高兴,含蓄表达出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心。

②表面上是强调常常吃到这道菜,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减退的亲情和母爱。

评分:答对一处得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6.答案:①卒章显志,点明了母亲与苦瓜相同的品格。

②语言为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平淡的叙述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7.答案:①全文以苦瓜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②用苦瓜象征母亲的品格,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与怀念。

评分:每个要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精神与肉体的抗衡林锦他双手拉住尼龙绳,双脚一缩,身体腾了上去。

这样上下试了几次,证明钢钩够牢固,才满意地把摇篮挂回去。

2.陈老走进厨房,在煤气炉前站住。

他开了煤气炉的开关,火便着了。

他关了,再开,开了,再关。

一阵风从敞开着的玻璃窗吹进来,火熄了。

他缩一缩鼻子,嗅到煤气的臭味。

他打开煤气炉的门,把煤气瓶的开关掣扣紧。

3.陈老走进客厅,把头探出窗外,看见停车场的几辆车子,像几个不同颜色的纸箱,不禁把眼睛深深一闭。

十八层楼,跌下去只有一个结果,跌进十八层地狱。

他把头缩回来,张开眼睛,搜寻着有没有椅子、凳子一类可以垫脚的东西靠在窗口下。

他把窗户关了,上锁。

4.陈老走进房间,拉开抽屉,拿出一瓶药丸,端详着。

标签上说明,勿放置在小孩儿能触及的地方。

药名是安眠药。

他用力把瓶盖转紧,拉一把椅子,把药瓶放在衣橱的最高处。

5.陈老走进厨房,在碗柜旁拿了一瓶清洁剂。

想起住在乡下的时候,隔壁的一个青年喝了杀虫剂,在地上打滚挣扎呼号呕吐的痛苦样子,他不禁打了一个冷战,连忙把清洁剂收在壁橱的最高层。

6.小宝睡的摇篮一定要稳固。

万一摇篮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7.小宝整天往厨房跑,小手爱抓东摸西,要是拧开煤气炉的开关,火又熄了,煤气不停地排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8.小宝最好奇,如果爬上椅子、凳子,小脑袋往窗口一探,一失足倒栽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9.小宝嘴最馋,要是把抽屉里的安眠药当糖吃,一口吞下几粒,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0.小宝最好玩,喜欢含一根吸管吹泡泡,万一把清洁剂当泡泡液,一口一口地吸进去,后果不堪设想。

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

11.陈老试了摇篮,关了煤气瓶,锁了窗户,也把安眠药和清洁剂收在高处。

这些都无法说服儿子,让小宝留下来。

儿子的理由是不担心小宝的肉体受到伤害,只担心小宝的精神受到折磨。

儿子决定把小宝带走,带到远远的西方去。

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

查案人员发现一个很不寻常的现象:陈老的房里有煤气瓶一个、安眠药一瓶、清洁剂一瓶、尼龙绳一环,窗开着,窗口下靠墙的地方有椅子、凳子各一张。

陈老的死,是肉体受到伤害,还是精神受到折磨?没有结论,判为悬案。

8.看了这篇小说后,有个细心的读者给陈老画了一幅“行踪图”:⑴请你指出圆圈所指代的地方。

(3分)圆圈1: ▲ ,圆圈2: ▲ , 圆圈3: ▲ 。

⑵从上图中我们发现陈老活动的空间是不大的,但他做了很多事情,作者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什么呢/(3分)9.第2部分画线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10.第11部分“陈老的尸体被发现仰面朝天躺在公寓的楼下”,陈老为什么会这样呢?请你写出合乎情境与主题的一种猜想,并陈述理由。

(提示:“导读一”与“导读二”主题是一样的)(5分)11.你喜欢“导读一”还是“导读二”?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出理由。

(5分)(一)8.(1)房间、厨房、客厅评分标准:每处1分。

共3分。

(2)这样安排是为了表现陈老为孙子的安全考虑得很仔细,做了很多消除隐患的事情。

或“陈老为争取孙子留下做了很多事情,表现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共3分。

9.这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反复的开关,表现了陈老内心的忐忑不安,惟恐在此环节留下安全隐患。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笼统回答“表现了陈老对孙子细致入微的爱”只得1分。

共3分。

10.示例一:陈老可能在楼下摔了一跤心脏病突发而死。

理由:陈老做了这么多事就是想把孙子留在身边,自从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精神打击过大,心脏病突发,再也没有起来。

示例二:陈老可能跳楼自杀而死。

理由:知道儿子要把小宝带到远远的西方去,陈老觉得自己孤独的暮年更没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

小说交待窗子被陈老仔细上了锁的,结尾窗子却是开着的,靠墙还有椅子,是跳楼自杀。

评分标准:想象要合乎文章的情境,基于陈老承受不了孙子被带走、肉体与精神受到伤害的基本事实。

至于是怎么死的,是跳楼,还是走路突然栽倒等都合理。

陈老之前有没有自杀倾向与行为,涉及与否,均可。

共5分。

11.示例一:我喜欢“导读一”,因为“导读一”相对容易读懂一些。

“导读一”把陈老的行为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是连起来叙述(交代)的,几个行为就是几个并列的结构,这样结构整齐,节奏流畅。

(反复渲染,读起来很酣畅。

)示例二:我喜欢“导读二”,“导读二”最主要的特点是把人物的行为与原因分开叙述,这样的好处是在前半部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半部分集中交代了原因,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同时反复强调“陈老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让人很震撼。

)评分标准:答案应当有三方面的内容:①文章形式上带来的阅读体验(2分),②点明该导读的形式特点(1分),③该形式的好处(2分)。

学生在实际答题中往往把三者揉杂在一起,整体上有成熟的阅读体验,并能够结合形式说出原因,就得满分。

不要求两种导读形式及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之间的比较,详说一种就可以了。

两种导读都有铺陈造势的艺术效果,较复杂,学生可以无涉,不作评分依据。

共5分。

父亲进城送梨①父亲来了几次电话催我回家,说院子里的梨熟了,让我摘些带回城里吃,说要不是他的腿跌伤了,早送梨进城了。

每次接到父亲这样的电话,我总是支吾着应付他,说等休息时会抽空回家。

可心里却想,特意回家摘些梨带回城里,好像城里没有梨似的。

回家一趟,时间浪费了不算,那车票钱足够买几十斤梨。

再说今年的雨水多,梨不甜。

因而,我未把回家摘梨的事放在心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