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水体自净,水体自净的过程。
(15)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能够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通过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排入污染物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向下流动的过程中自然降解。
但是,水体的自净能力有限的,当排入的污染物数量超过自净能力时,就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危及水的使用和水生生态系统。
水的自净作用包括以下三种:1物理自净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由于扩散、稀释、沉淀等作用使水中污染物浓度降低,使水质得到一定的净化。
影响因素:1)水体的物理条件如温度,流速,流量等2)污染物自身的物理性质如密度,形态,粒度等。
2.化学自净污染物在水体中以简单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迁移,并发生了化学性质或形态、价态上的转化,使水质亦发生了化学性质的变化,但未参与生物作用。
包括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吸附解析等。
影响因素:1)环境条件如酸碱度,温度,氧化还原电势,化学组成等。
2)污染物自身的形态和化学性质。
3.生物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吸收、降解作用而发生消失或浓度降低的过程。
如污染物的生物分解,生物转化和生物富集等。
影响因素:溶解氧、温度、营养物质和C:N。
2 什么是大气二次污染物,请举一例大气污染(15)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过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光化学烟雾就是一种大气二次污染物。
1.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它是高浓度氧化剂的混合物。
2.形成条件夏秋季节,气温较高,湿度较低,日光强烈3.特征强氧化剂;烟雾呈蓝色;刺激人的眼睛,是橡胶制品开裂,伤害植物叶子,使建筑物老化变旧。
4.成分臭氧、过氧乙酰硝酸酯(PAN)、高活性游离基,以及某些醛、酮。
5.形成机制(1)引发反应(2)自由基传递(3)终止反应3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原则及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都有什么处理方法,请简述(20)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利用原则1.无害化基本任务是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包括原始环境与次生环境)2.减量化基本任务是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
这一任务的实现,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二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
3.资源化基本任务是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
处理方法1.物理处理通过浓缩或相变化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使之成为便于运输、贮存、利用、处置的形态。
包括压实、破碎、分选、增稠、吸附、萃取。
2.化学处理通过化学方法破坏固废的有害成分从而达到无害化,或将其转化为适于进一步处理的、处置的状态。
包括氧化、还原、中和、化学沉淀、化学溶出。
3.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分解固废中的可降解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和综合利用。
a:堆肥化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人为的促进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转化过程。
包括好养堆肥和厌氧堆肥两种。
b:沼气化固废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在人为控制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的厌氧环境下经过多种微生物的作用生成可燃气体的过程。
c:废纤维素糖化技术利用酶水解技术使之转化为单体葡萄糖,然后可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工原料或生化反应转化为单细胞蛋白或微生物蛋白。
d:废纤维素饲料化——生产单细胞蛋白技术不需要糖化工艺,而将废纤维素经微生物作用,直接生产单细胞蛋白或微生物蛋白。
4.热处理通过高温破坏改变固体废物的结构和组成,同时达到减容化、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a:焚烧处理在高温下通过燃烧使固体废物中的可燃成分转化为惰性残渣,同时回收热能。
b:热解将有机物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高温加热,使之分解为固、液、气三类产物,气态的有氢、甲烷、碳氢化合物、CO 等可燃气体。
液态的含有甲醇、乙醛、丙酮等成分的燃料油。
固态的主要为固体碳。
c:湿式氧化有机物在有水介质存在的条件下,加以适当的温度和压力进行的快速氧化过程。
5.陆地处置a:农用利用表层土壤的离子交换、吸附、微生物降解、渗滤水浸出、降解产物的挥发等综合作用机制来处理含盐量低、无毒、可生物降解的固废。
b:土地填埋处置是从传统的堆放和填地处置发展起来的一项最终处制技术,因其工艺简单,成本较低,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废物而得到广泛应用。
4 土壤污染治理方法有什么,请简述并选择一项进行细化说明。
(20)1.换土法用新鲜的未受污染的土壤替换或部分替换原污染土壤,以稀释原污染物质浓度,增加土壤环境修复。
2.化学修复法利用水压头推动清洗液通过污染土壤,将污染物从土壤中清洗出去。
3.电修复在被污染的土壤两端加上低压直流电场,利用电场的迁移力,主要是电渗和电迁移的作用,将污染物迁移到一端的电极室,从而得到分离。
4.热修复利用污染物的挥发性,采用加热的方法将汞或蒸汽压大的有机物从土壤中解吸出来的一种方法。
6.生物修复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受污染的土壤环境能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始状态。
对土壤污染处理而言,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技术的最大弊端是污染物去除不彻底,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从而带来一定程度的环境健康风险。
而生物修复有着物理修复、化学修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处理费用低,处理效果好,对环境的影响低,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操作简单,可以就地进行处理等。
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较为广泛深入,包括多氯联苯、多环芳烃、石油、表面活性剂、杀虫剂等。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是不能被降解,而是通过植物进行富集或通过微生物将其转移或降低其毒性,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从高浓度变为低浓度,在生物体内积累富集。
湿地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湿地植物根系改变根区的环境,湿地植物提供微生物附着和形成菌落场所。
并促进微生物群落的发育,达到治理目的。
生物修复目前分为两类: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原位生物修复就是在原地进行生物修复处理而对受污染的土壤或水体介质不作搬迁,其修复过程主要依赖于土著微生物或外源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和合适的降解条件。
异位生物修复是将被污染的介质(土壤或水体)搬动或输送到他处进行的生物修复处理。
一般受污染土壤较浅,且易于挖掘,或污染场地化学特性阻碍原位生物修复就采用异位生物修复。
5 请画出A2/O的工艺流程图,并简述其原理(20)首段厌氧池,流入原污水及同步进入的从二沉池回流的含磷污泥,本池主要功能为聚磷菌释放磷,使污水中P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微生物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的BOD5浓度下降;另外,NH3-N因细胞的合成而被去除一部分,使污水中的NH3-N 浓度下降,但NO3-N含量没有变化。
在缺氧池中,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因此BOD5浓度下降,NO3-N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
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细菌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随着硝化过程使NO3-N的浓度增加,P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度下降。
A2/O工艺它可以同时完成有机物的去除、硝化脱氮、磷的过量摄取而被去除等功能,脱氮的前提是NO3-N应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这一功能,缺氧池则完成脱氮功能。
厌氧池和好氧池联合完成除磷功能。
6 请说明石灰-石膏法脱硫原理,并说明其优缺点(20)①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溶解水,生成亚硫酸并离解成氢离子和HSO-3离子;②烟气中的氧和风机送入的空气中的氧将溶液中HSO-3氧化成SO2-4;③吸收剂中的碳酸钙在一定条件下于溶液中离解出Ca2+;④在吸收塔内,溶液中的SO2-4、Ca2+及水反应生成石膏(CaSO4·2H2O)。
化学反应式分别如下:①SO2+H2O→H2SO3→H++HSO-3②H++HSO-3+1/2O2→2H++SO2-4③CaCO3+2H++H2O→Ca2++2H2O+CO2↑④Ca2++SO2-4+2H2O→CaSO4·2H2O优点:1、技术成熟,脱硫效率高,可达95%以上。
2、原料来源广泛、易取得、价格优惠3、大型化技术成熟,容量可大可小,应用范围广4、系统运行稳定,变负荷运行特性优良5、副产品可充分利用,是良好的建筑材料6、只有少量的废物排放,并且可实现无废物排放缺点:1.易结垢2.易堵塞3.反应速率较慢4.需将石灰石磨成粉末,而且粒度要求求高 5.液气比比氨法高,从而使耗能较大7 根据人类活动和环境影响范围,环境影响评价如何分类和评级(20)环境影响评价根据其具体内容的不同分为建设项目影响评价和规划影响评价两种。
其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对象多为具体的某个工程,如某地方政府预备建设的能源开发基地,某地区预备开发的旅游景点等。
我国对这类环境影响评价按照其对环境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进行分类管理,其结果可能会出现下述三种情况之一(1) 环境后果严重,可能对环境造成重大不可逆的不利影响,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价;(2) 可能造对环境产生有限的不利影响,其影响要素中极少数是不可逆的,并且通过规定控制或补救措施是减缓对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
这类项目一般不要求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但需要专项的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影响分析。
(3) 对环境影响很小、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这类项目一般不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只需办理环境保护管理备案(填报告表)手续。
根据人类活动可以讲环境影响评价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直接影响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的结果称为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与人类活动在时间上同时,空间上同地,而间接影响在时间上推迟,在空间上较远,但仍在可合理预见的范围内。
累积影响是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累计影响的实质是各单项活动影响的叠加和扩大。
8 2015年新环保法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改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请说明这一改动有什么意义(20)一、什么是生态文明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生态文明”。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并不是指自然生态的“文明”状态,而是指用文明的方式对待生态。
生态是各种力量相互制约的结果,也是各种力量协调共生的结果;也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的关系。
综合专家的看法,我们可以对生态文明作出初步界定:生态文明首先应该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