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陋室铭

陋室铭

《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⒈面向学生:中学
⒉学科:语文
⒊课时:1
⒋课前准备:
⑴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⑵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

⑶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完成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陋室铭》这是一篇千年以来颇负盛名的文章。

全文短短81个字,通过很平淡的题材,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简朴不随俗流的美好情操和安贫乐道、以求学为乐的高雅情趣。

⒈疏通文意,识记重点词语;熟读成诵。

⒉理解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⒊学习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培养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2课《短文两篇》中的第一个篇目,讲读课文。

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用来自述志趣的。

文章通过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要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内容及其寓意。

⒉过程与方法:掌握相关文言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陋室铭的写作背景导入: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

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

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

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解题,学习“铭”。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什么是“铭”(幻灯片出示)
要求:记住作者及文体。

(介绍:表现文体的字:说、记、序、铭。


三、读课文
1 师范读听准字音和停顿(播放背景音乐)(关闭音乐)
2 生自由读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播放背景音乐)(关闭音乐)
3指名生读注意正音、句读。

找出韵脚
4齐读
讲解文章语言的特点: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本文骈散结合表现一种整齐美与错综美的和谐美;用对偶。

四、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读课文及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

遇到疑难,互相讨论。

(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告诉学生:中国语言具有含蓄美,许多意思都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所以大家在翻译时,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理解中心、写法。

1、本文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什么? ——“德馨”
2、陋室,陋室,真的陋吗?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

烘托或衬托出陋室的不陋。

结合下列问题:
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鸿儒,无白丁(雅)不俗。

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
3、从作者的描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他的房子是“陋”还是“不陋”?(不陋。


4、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来回答。

(惟吾德馨)
5、像这样的房子在达官贵人的眼里是“陋”还是“不陋”?(当然“陋”。


6、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嫌其陋,居于陋室却不失其雅致的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之人。

)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启发:抓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等句子,体会作者不愿追逐名利;不愿高官厚禄,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


称颂的是:“德馨”——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

中心意思: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板书: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作者的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居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我们平时写作时也可以通过对自己的居室情景的描绘,形容其特征,表达出你的心志和情趣。

7、课文开头的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它们与陋室有什么关系?(用有仙之山和有龙之水与陋室类比,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与陋室有什么关系?作者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结合下列几个小问题:
诸葛庐、子云亭因何而名?是因为建筑本身吗?你能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成都草堂)
通篇在写陋室,这里写诸葛庐和子云亭的用意何在?
明确:用诸葛庐和子云亭与陋室类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说明陋室不陋。

(我的陋室如同诸葛草庐和杨雄玄亭,将因我的德馨而流芳千古)
五、探究
本文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幻灯片出示)
明确: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因为君子在里面居住,就有什么简陋呢?谁为君子?我刘禹锡是也。

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集体背诵。

六、拓展延伸
在那个埋没人才的年代里,刘禹锡这匹千里马只得安贫乐道,甘居陋室,现在生活在幸福的阳光中的我们,又该有怎样的理想与抱负呢?(幻灯片出示)同学们畅所欲言。

结束语:
这节课,我们只能说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但文章带给我们的感悟还没有停止。

美文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

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带入到生活中,提升自己的情操。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色清幽(景)
托物陋室来人不俗(人)衬托“不陋”
生活高雅(事)
言志德馨:不慕荣利安贫乐道
教学反思:
《陋室铭》教学反思
一.让朗读贯穿整堂课
在学习本文时,让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

二.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我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

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只是遗憾的是在本节课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些典故学生并不了解,很陌生,所以在理解文意的环节我讲解的内容略多了一些,为此学生在学习本文时理解的更深入了,印象也更深刻了。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城东中学
王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