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肺胀诊疗方案

肺胀诊疗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医诊疗方案肺病科(2014年)病名:肺胀中医病名:肺胀西医病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

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COPD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虽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并且由于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而逐渐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中医之“肺胀”范畴。

一.诊断(一)诊断标准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症部分》(1)多种肺系疾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主症:临床表现为咳逆上气,痰多,胸中憋闷如塞,胸部膨满,喘息,动则加剧,甚则鼻煽气促,张口抬肩,目胀如脱,烦躁不安。

病情轻重不一,每因感受外邪加甚而致伴有寒热表证。

日久可见心慌动悸,面唇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严重者可出现喘脱,或并发悬饮、鼓胀、癥积、神昏、谵语、痉厥、出血等证。

(3)发病特点:常有吸烟病史,有慢性肺系疾患病史多年,反复发作。

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

多见于老年人。

(4)查体:胸廓隆起如桶状,叩之呈过清音,两肺或一侧有呼吸音增粗,听诊有痰鸣声及湿哕音,心音遥远。

(5)辅助检查X线检查、CT检查、心电图、血气分析检查等有助于本病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规范(2011年版)》(1)慢性反复咳嗽、咳痰和(或)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为主要症状。

(2)具有吸烟史及(或)环境职业污染等危险因素接触史。

(3)体检及影像学提示肺气肿征。

(4)肺功能测定: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小于70%,及血气分析等。

(二)症候诊断:1.寒饮伏肺主症:咳嗽气急,胸闷气喘,甚则喘鸣有声,痰多易咯,色白清稀多泡沫,胸膈满闷,兼症:形寒背冷,喜热饮,咳多持续,时有轻重。

舌脉:舌淡苔白滑,脉细弦或沉弦2. 痰浊阻肺主症:胸满,咳嗽痰多,咯痰白粘或带泡沫,气喘,劳则加重,兼症:怕风易汗,脘腹痞胀,便溏,倦怠乏力。

舌脉:舌体淡胖,或紫暗,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

3.痰热壅肺主症:胸闷气急胀满,咳喘烦躁,咳痰、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兼症:但热不寒,面红,口干但饮水不多,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浮数。

4. 虚实夹杂,痰瘀互阻主症:咳嗽,喘息,呼吸浅短难续,乏力气短,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胸闷心慌,烦躁,痰黄或白,黏稠难咯,咯吐不利。

兼症:或伴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口渴欲饮,形寒汗出,胸闷胸胁刺痛,或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溲赤,或尿有余沥,便干。

舌脉:舌淡或黯紫,或舌暗红,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腻,脉:滑数,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5.阳虚水泛主症:心悸喘咳不得卧,咳清稀痰,面浮足肿,腹满尿少,气短动则加重,兼症:形寒怕冷,腰膝酸软,面唇青紫,舌脉: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数或结代。

6. 痰蒙神窍主症:咳逆喘满不得卧,痰鸣声响;兼症:意识朦胧,表情淡漠,或谵妄,烦躁不安,撮空理线,严重者昏迷;或肢体震颤,抽搐。

舌脉:舌质暗红或紫絳,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二.治疗方案(一)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寒饮伏肺治法:温肺化饮,涤痰降逆方药:小青龙汤加减常用药:桂枝10g白芍15g炙麻黄10g干姜5g细辛3g半夏10g 甘草10g五味子12g加减:咳甚加紫菀10g、款冬花10g化痰止咳;痰鸣气促甚者可加地龙10g、僵蚕15g化痰解痉;气逆者,加代赭石20g降气;便秘者,加瓜蒌10g、大黄6g通腑涤痰。

无表证者可予苓甘五味姜辛汤。

2.痰浊阻肺治法:化痰降逆平喘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半夏10g陈皮10g茯苓20g紫苏子10g白芥子6g炒莱菔子10g甘草10g.加减:痰浊壅盛,胸满,气喘难平加葶苈子10g、杏仁10g;脾胃虚弱加党参15g、黄芪30g、白术15g等;痰浊挟瘀,唇甲紫暗舌苔浊腻者可予涤痰汤加丹参20g、地龙15g、桃仁10g、红花10g、赤芍10g、水蛭10g等。

中成药:半夏止咳胶囊,肺力咳胶囊,痰咳净3.痰热壅肺治法:泄肺平喘,清热化痰。

方药:麻苇合剂:(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芦根30克、薏米仁30克、冬瓜仁12克、桃仁10克、黄芩10克、全瓜蒌12克、枳壳10克、桑白皮10克、甘草6克)加减:内热较重,加栀子10g咳嗽重,加前胡10g;大便秘结加大黄10g、芒硝1g。

中成药:(1)5%GS250ml+痰热清针20ml ivd qd,(2)蛇胆川贝液10ml/次,口服,每日3次(3)鲜竹沥口服液10ml/次,口服,每日3次4.虚实夹杂,痰瘀互阻治法:清肺化痰,益气活血方用补肺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常用药:人参10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0g瓜蒌10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杏仁10g桑白皮10g川牛膝10g,黄芩10g。

加减:胸痛加: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20g,三七粉3g;口干咳甚痰少加,麦冬15g、生地15g;四肢逆冷加肉桂10g、仙灵脾10g;痰黄量多大便干加:黄连6g、瓜蒌10g、法半夏10g,牛蒡子10g。

中成药:(1)5%GS250ml+痰热清针20ml ivd qd或0.9%NS100ml+炎琥宁注射液160mg ivd qd(2)蛇胆川贝液10ml/次,口服,每日3次,蛇胆陈皮口服液10ml/次,口服,每日3次,鲜竹沥口服液10ml/次,口服,每日3次,5.阳虚水泛治法:益气温阳,健脾利水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黑附子10g茯苓10g白芍15g白术15g生姜10g桂枝10g 猪苓10g甘草10g加减:若水寒摄肺而咳者,加干姜5g、细辛3g温肺化饮,五味子10g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白芍之阴柔,加干姜6g 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10g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5g、半夏10g以温胃止呕。

中成药:5%GS250ml+参附针20-60ml ivd qd6.痰蒙神窍治法:涤痰,开窍,熄风方药:涤痰汤加减常用药:清半夏10g胆南星10g竹茹10g生姜10g炒白术10g川牛膝10g炒栀子10g黄芩10g犀角1g加减:痰热内盛者,加黄连6g、桑白皮10g、葶苈子10g、竹沥;热结大肠者,用凉膈散或增液承气汤;肝风内动,加钩藤10g、全蝎10g、羚羊角粉1g;热伤血络,加水牛角10g、生地15g、丹皮20g、紫珠草10g、生大黄10g等。

中成药:(1)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至宝丹每次1丸,口服或鼻饲,每6-8小时1次。

(2)5%GS250ml+清开灵针20ml ivd qd,(二)中医特色疗法1.针灸取穴:肺俞、憻中、大椎、足三里等手法:补法,每周1至2次,可加用艾灸,留针約20分钟。

2.艾灸取穴:实证、痰热证:定喘、尺泽、肺俞、丰隆;虚证、寒证:肺俞、肾俞、天突、膏肓。

操作:将艾灸治疗仪电极贴紧穴位,开启电源,调节热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钟。

3.穴位敷贴实证、痰热证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黄芩。

选穴:定喘、尺泽、肺俞、丰隆。

寒证、虚证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延胡索。

选穴:肺俞、肾俞、天突、膏肓。

4.康复治疗呼吸肌锻炼(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体操、太极拳、气功导引、饮食疗法、心理健康指导等。

(三)护理1.健康指导:(1)戒烟,忌酗酒等诱发因素。

(2)按医嘱用药,每年至少进行2次的检查,询问医生你是否需要接种疫苗。

(3)呼吸变得不顺畅时立即去医院就诊。

(4)保持家庭室内空气的洁净,避开会防碍呼吸的环境,如烟雾。

(5)保持身体健康,有规律的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呼吸肌锻炼如缩唇呼吸以及健康饮食,避免疲劳。

多进行面对面的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6)如果你的慢阻肺病情较严重,大多数时候呼吸困难,则应尽可能的简化生活方式。

(7)注意身体保暖。

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咳痰,不要骤然接触冷空气。

避免衣物潮湿,不要穿着羽绒制品以及蚕丝制作的衣、被。

(8)饮食调护: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甜腻肥厚之品。

2.辨证施护:1.寒饮伏肺①病室宜保暖,干燥。

②以清淡富含营养为主,少量,多餐。

可配食葱白姜豉汤、姜豉饴糖饮。

忌食生冷瓜果、腌菜及肥甘厚腻之品。

③咳嗽剧烈时,协助拍背排痰。

2. 痰浊阻肺①病室宜通风,干燥。

②饮食以素为宜,多食冬瓜、海带、萝卜。

忌食荤腥等生痰食物。

③痰多者,协助拍背排痰,必要时吸痰。

④教导患者家属协助按摩中脘、丰窿、内关、足三里。

3.痰热壅肺①病室宜凉爽,干燥,定期通风。

②宜多吃清热化痰鲜蔬菜、水果、如梨、可生食,或与贝母炖食,有润肺化痰止咳作用。

忌辛辣、油腻、燥热之品。

③呕吐剧烈时,汤药应减量。

④教导患者家属协助按摩中脘、风驰、丰窿、内关、合谷、足三里。

4. 气虚,痰热郁肺、痰瘀互阻①病室宜凉爽,干燥,定期通风②卧床休息,不宜劳累过度。

③饮可多食赤豆,苡米,山药,白术等补益脾胃之品,忌食生冷。

④气短喘促明显者,可按摩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百会。

⑤肥胖者要控制总热量摄入。

5.阳虚水泛①病室宜暖和,干燥。

②以高蛋白饮食为主,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和香菇等。

宜控制进水量,低盐饮食,忌食动物脂肪。

③浮肿者可按摩可中脘、丰窿、肾俞、水道。

④高度水肿者注意预防褥疮护理,勤翻身拍背,卧气垫床。

6. 痰蒙神窍①病室保持安静,光线宜暗,卧床休息,以头高脚低位为宜。

②饮食禁肥甘厚味,如动物内脏、公鸡、猪头肉等食品。

③若见头痛剧烈、眩晕、意识欠清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④意识欠清临时可按压合谷、人中。

⑤做好情志护理,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急躁情绪。

三.疗效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一)总体评价:1.有效:咳嗽,痰量减少、颜色及粘稠度改善,喘息好转运动耐量增加,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改善,均是有效的评价指标。

2.无效:咳嗽频率及程度无改善,痰量增加,喘息加重,肺部罗音增多,肺功能进一步下降,治疗无效。

(二)临床疗效评估1、中医药辨证治疗肺胀的疗效是明显的、有效的,与西药抗菌,止咳平喘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止咳化痰作用强,作用持久复发率低的优势。

通过43例肺胀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79.1%。

2、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3例肺胀患者,结果显示:中药能明显缓解肺胀患者的咳嗽气喘,咯痰等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情复发,减轻气道阻力,其中显效12例、有效18例、缓解4例,总有效率79.1%。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咳喘病程长,疗效较差,无论中药或西药都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