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材分析的理解

教材分析的理解

教材分析的理解
教材是个例子,关键在于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理解得深,思考得透,教材才能把握得好。

这就是为什么公开课往往比平时上课好的原因。

教师就要把每节课都当作公开课来上。

钻研理解教材是基础,一节课40分钟有限,教材中的知识点不可能面面俱到,我们要思考的是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们要给学生哪些知识点,必须有所取舍。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一课一得”,扎扎实实地教会学生。

下面结合自己语文教学的实际,谈一谈自己是如何分析理解语文教材,不妥之处,肯望大家指正。

一、整体把握,明确教材使用方向。

不管拿到哪册教材,我认为我们都要先做一件事——重温新课程标准,要静下心来对它的阶段目标进行通读,既要注意前后联系,又要重点读懂对应学段的目标,做到胸中有数,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的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要对教学参考中的“教材说明”部分认真阅读,对要使用的整册教材从教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主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地了解,对重点部分内容反复领会,掌握其精神实质,以便在教学中做到不折不扣地落实。

最后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整体上感知这一组文章的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之间的联系和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趋向,使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能够从“大局”出发,保证教材内容整体推进的方向。

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科学的定位。

分析教材首先把握好年段要求。

其次是把握好教材的阶段要求,最后把握好课时要求,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不会有较大的偏差。

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面到点,再从点到面。

每个单元中的课文包括练习其实细细分析都是有联系的。

如我现在正在教的第二单元的三篇文章,我想编者是想通过三篇文章介绍三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让自己成为健康有价值的人。

《微笑着承受一切》是一个人遇到重大困难的心理准备、生存方式;《雪儿》是通过人与动物的一次行动互换,让人们懂得不要好事盯着自己的伤痛,学会用新的方式面对困难,病痛中养着小动物,病痛中读着书,病痛中尽可能的交流,都能让人健康起来;《花瓣飘香》通过孩子对母亲的照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虽然是小孩子,但在这个世
界中,用自己的脑袋、双手,也能够奉献出自己小小的爱心,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把握了单元的主导思想后再细细分析每篇课文,找到每篇课文的关键核心,用一到两个主打问题引领学生去体会。

二、细致解读,展示教材内容魅力。

以上是从宏观的角度上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提出的一些建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更多涉及到的是对一篇文章的分析和理解。

我觉得当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时,要想能在课堂上自如地驾驭它,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是理解教材的第一步。

听完特级教师的语文课,我们不禁会为其课堂上酣畅淋漓的表现所倾倒,殊不知,对课本中的每篇文章他们都已经做到了“烂熟于心”。

俗话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只有对课文内容了如指掌时,才能真正做到立足教材,也才能有望超越教材。

随着读的深入,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朗读的品味也会越来越高,才能达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

如朗读《爱如茉莉》,要能让学生听了为之动容;朗读《秦兵马俑》,要让学生听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勾划文章中重点的字、词、句,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感悟和理解,即:“潜心会文本”。

有时,我们对一个词语的灵感很可能触动全篇,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爱如茉莉》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和光泽里。

”我在反复研读这句话时突然觉得眼前一亮:一个“探”字用得多好啊!连阳光也动情了,怕打扰父母淡淡的真爱。

一个“探”字显出了语言的温情,阳光轻轻笼着他们,罩着他们,就像爱播撒在小小的房间里……
(三)要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意图。

作为教师,只有我们领会得深,才能引导学生领会得深,甚至在我们的诱导下实现学生的创新性发挥。

我在备《燕子专列》一课时,对描写小姑娘贝蒂寻找燕子的部分很感兴趣。

经过细心品悟,我除了被小姑娘贝蒂那种为了拯救燕子忘我的精神感动外,也体会到了作者在寻找燕子的众多人中选择她进行描写的原因——透过对这个小姑娘的典型描写,我们可以容易地想象出人们当时为了拯救燕子而付出的辛苦和对小燕子那种浓浓的情意。

这种“以点带面”的描写方法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

(四)拓展延伸,多方面搜集与文章相关的素材,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我们理解教材仅仅依《教学参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教学参考中提供的材料是有限的。

所以要带着问题阅读有关参考书、资料、文献,增加知识的深广度,寻求问题的讲解角度,同时做到:深入挖掘教材的科学性,考虑如何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杜绝弱点;挖掘教材的思想性,使思想教育寓于教材讲解之中;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的潜在因素,使智力发展寓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处于要学、爱学、好学之中;挖掘教材的实践性;考虑理论联系实际,使能力培养寓于知识运用之中。

所以,一个好的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以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

“爱”字当头,“责”字为重
忠心献给事业、爱心捧给孩子、安心留给家长”,这就是郭世莉教师的工作准则,也是她留给人们印象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教育教学工作永远演绎着她一生一世的故事,也是她永远难以割舍的一个精神家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爱,做为一位骨干教师,她认为:爱与责任是新时期师德之魂。

“爱”字当头,“责”字为重。

叶青她热爱教育,她把整个身心都融进了对事业不懈的追求中。

她热爱教师职业,爱校如家,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她辅导学生的时间超过了陪伴亲人的时间。

她用自己的爱心塑造了一位骨干教师美好的心灵。

如果说学校是叶青生命中成长的沃土,那么课堂就是她展示生命价值的绿洲。

她深知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是学校工作构架的一根支柱,是让那些桃李芬芳、幼苗健康成长的辛勤园丁,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中的排头兵。

她以对人民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酷爱,以火热的心、无尽的爱、埋头的干、使劲的拚,默默耕耘,当好强有力的支柱,辛勤耕耘,撑起了一片蓝天。

她常用自己的“当好一名慈母,做好一名严师”的口头禅来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工作,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育人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工作,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谱写下了执着、勤奋、谦逊、严谨、求实、和谐、关爱……的动人篇章,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认认真真搞好班主任工作,自觉服务从工作安排,是她一贯的作风。

如几年前,她刚刚送走一个毕业班,原则上她应该接一年级,可是,现在的这个班刚升上四年级时,班级处于脏、乱、差的局面,这时校长又把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她,她接班后,且了解到这个班情较为特殊,她毫无怨言,以不辜负领导对她的信任和希望为动力,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工作一丝不苟,教学上从班情出发,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在育人上以人为本,循循善诱,最终该班成绩总分在本年组名列前茅。

扎实地工作,丰厚的回报,赢得学生爱戴、同事认可、领导的赞赏、家长的好评。

她从事教育工作十几载,几十年来她深深热爱教育事业,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在教育中取得了锻炼、在教学中得到了提高。

在班主任工作中,她深深认识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培育者,是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

”他不仅这样想,更是这样干。

她倾情于事业,多层面、宽领域、全方位的工作着。

深入了解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这是她当好班主任的第一要务。

要教好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只有了解学生、充分地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特别是她现在担任的四年二班,学生有一部分来源于村小,覆盖呼玛县的十几个村屯,凑合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班,层次不同,差异较大,尤其是来自偏僻大山深处的山区孩子,虽然天真活泼,幼稚可爱,但他们很多家庭条件不好,受到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加之他们正处于从少年到青春期的过度时期,正确的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辨别是非、判断正误的能力;此外,这班学生又是刚来县城居住于个人家的,小小年纪就离开父母、亲人;再则,父母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也较多,因而思想波动较大。

鉴于种种复杂情况,实在举步艰难。

她通过家访、电话联系,认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了解每一位同学的过去,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周围环境,而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育。

例如班上于博同学,原是学校走读班的一名学生,该生以前思想品质较差、淘气贪玩、行为习惯差、经常打架、损坏公物等。

和原班主任闹僵后,学校领导将其调至二班。

她通过摸底、谈心、家访,了解到这位同学好动,爱好体育,脑袋灵活。

于是抓住优点,多渠道、多形式有机的结合,对其进行教育。

这位学生目前已是一名守纪、勤学、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的好学生。

类似这样的学困生,通过她的有效教育,均得到较大转变。

于是她所任的四年二班现在班风正、学风好,被学校评为地级文明班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