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重难点分析(数学)自学思考题姓名:卢朝军学号:单位:蔡沟小学《学科教学重难点分析(数学)自学思考题1、在整个小学阶段,您认为学生对那一部分的知识感觉难度最大,最容易出错?你是如何处理的?答:(1)、小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因而对结构错综复杂的知识很容易混淆,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在我实习的班级,学生普遍对应用题的解题十分头痛,尤其是较复杂的一般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情节干变万化,数量关系千姿百态,解题思路变化多端,相似的应用题,解法迥然不同,同一道应用题却又有多种不同解法,各种变式变题变换莫测,却又可得到同种思路或同种结果。
这种现象从问卷的情况中也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出来,如:高达90%的学生在“考试中最怕碰到的题型”这一选项上选择了应用题.(2)、教学难点“用方程三步计算应用题”。
如果未引导学生充分复习“用方程解二步计算应用题”的知识,未引导学生完整分析三步计算应用题中的四则运算关系和基本公式,就引导学生深入进攻难点中的难点“三步计算等量关系”,这样学生肯定难以理解、掌握,最后只得回过头来从理解题意和有关的旧知识起步。
造成这种局面,必然打乱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使教学难点无法当堂突破。
最后,再精巧地设计和运用直观性、形象性的手段来最终解决教学难点。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还是要看具体情况操作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我在突破难点时,常常会注意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并会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举个例子: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
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这里我就充分运用了直观法来让学生突破难点。
总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
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
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3)、“双基”不牢固、不全面数学知识的逻辑性,首先反映在结构的严谨和前后的连惯上。
数学的每一部分知识,往往既是已学知识的拓宽,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和前提。
如果学生在学习某些知识时不求甚解或不能理解,未能形成较牢固的认识结构,头脑中只有糊涂的概念,那么必然对新知识的学习和运用造成障碍和困难。
在收集到的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超过一半的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情况选择了B,即绝大部分都掌握了,即还有2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C,即很大一部分还没掌握。
我们可以预见的是,对于选择B特别是C的学生来说,由于以前的知识没有巩固,那么对于一些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
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原有的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决定新的学习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在因素。
可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娴熟、巩固,是克服难点的前提。
2、在教学中您是如何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可举例说明。
答;在教学中教学重难点确立的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如:意义、性质、法则、规律等,它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
这样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尤其是脱离教学参考书的时候,有的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确定的不够准确,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本方法是:A整体把握,吃透教材。
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是以单元的形式出现的。
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对整个单元的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
其次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
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
依据教材内容而定: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
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内容,从教材上看有两个知识点:一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二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而大小相同的分数,即分数基本性质的应用。
很显然在两个知识点中,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
因为它是解决第二个知识点的前提,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约分和通分的依据,所以确定为教学重点:依据教材提示而定每一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编写形式。
就人教版教材而言,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小精灵”。
它会根据教材内容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出一些规律,如:一年级下数学教材第35页,小精灵说:读数和写数,都从高位起。
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再如上面提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两个知识点也是小精灵提出的。
所以老师们在没有教学参考书的情况下,要吃透教材,可根据教材中的提示确定教学重点。
依据课题而定:数学教材的课题,一目了然,直接揭示教学重点。
有经验的教师,能对教材做到深刻解读的教师,一看课题就可以确定教学重难点。
例如:倒数、因数与倍数、分数的意义等。
B、从重点中确定难点教学中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
有的内容是重点但不一定形成难点,还有的内容是难点但不一定是重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就是教学的难点。
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有具体到抽象就可以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对学生而言并不困难,因为学生已经学过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过了“商不变的性质”,有了这些基础,学习新课并不难。
因此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内容不是教学的难点。
而“0”除外的道理究竟是什么,这是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困惑的,它就是可以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在教材中也能看到,它是特别引起注意的。
另外教材中,有时会出现“注意”的提示,一般都可确定为难点和重点。
C、根据学情而定。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难点有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
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的难点。
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例如:前面提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的难点如果不突破,就会影响后续“比的基本性质”的学习。
3、您认为你所在年级的数学课程的难点是什么?您在教学中是如何解决的?答:六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臵、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我在教学这些难点时主要通过①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②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③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④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4、在教学中,您是如何把知识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试举例说明。
答: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小学数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广泛应用的过程。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活动。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
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知识的。
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谈几点体会.A、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有时会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和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因此,在数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
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的《用数学》时,根据学校刚刚举行过运动会,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兴趣盎然的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左边有6个同学,右边有3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个同学,不穿校服的有5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女同学有5个,男同学有4个,一共有几个同学?”B 数学例题生活化,感悟知识内涵在教学“百分率”中,书本习题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较大脱节,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百分率的含义。
可编一些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来替代。
例如根据班级情况求某天的出勤率;求一次测试的及格率与优秀率;体育课上投篮的命中率等。
又如:教学数学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我设计购物活动:―顾客有365元人民币,买物品应付198元,他付给营业员200元,营业员又找回2元,顾客还有167元人民币。
提炼出数学算式:365-198=365-200+2=167元;营业员已有665元,应再收198元,当收到200元人民币时,她应找2元,现实有人民币863元,提炼出数学算式:665+198=665+200-2=86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