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心理与个人发展

个性心理与个人发展

个性心理与个人发展1、什么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个体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具特征所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不因自身优点而骄傲,也不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即能够坦然接受现实中的自己。

2、什么是需要?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

3、有持久主观幸福感的人的特点一般是积极、友善而外向的;能够区分幸福和愉悦;不会混淆幸福与物质中心主义;幸福感深植于其伦理价值观4、感觉:人脑对作用于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知。

5、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在另一感觉道也产生了感觉6、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反映。

7、错觉--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知觉8、梦——睡眠期某一阶段意识状态下所产生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活动。

9、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反映。

10.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1)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情绪具有情境性,(3)情绪带有更多的冲动性和外显的反应,情感则显得更加深沉和内隐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4)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情绪的变化往往反应情感的深度(5)情绪—感情的反映过程情感—感情的体验和感受11、情绪健康的标准:(1)心境愉快、稳定(2)对不良情绪具有调控能力(3)情绪反应适度4)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得到良好的发展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点建议12、情绪自我调节的几点建议(1)不苛求自己(目标合理)(2)不苛求他人(期待合理)-不抱怨(3)学会排遣消极情绪(认知合理)-ABC理论(4)主动接受积极信息(5)有规律的锻炼(6)至少一个好朋友(7)培养一个爱好13、关于情商(Emotional Quotient)概念: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情绪智力》中首先提出,主要包括:(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2)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5)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14、什么是人格?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5、什么是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6.如何看待气质类型:稳定性与可塑性;无好坏之分;不决定成就但影响工作效率;影响性格和对环境的适应;影响健康17、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稳定而不是偶尔的;(2)有好坏之分18、性格有哪些构成要素?1、稳定态度2、惯常行为方式19、良好性格的主要表现(1)能面对现实,接纳现实,非一味歪曲现实。

(2)能客观评价和接受自己、他人与社会,非排斥自己、拒绝别人、攻击社会。

(3)有较广阔视野,就事论事,热爱周围事物,有自己的追求与梦想。

(4)情绪和思想表达较为自然。

(5)有独立自主特点,有独处需要,但不回避他人。

(6)能发展与他人的深厚友谊。

(7)能分辨目的与手段,对善与恶的区分较明确。

(8)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

20、从众概念:从众:社会规范建立之后,对团体中的成员,在行为上具有约束作用;个人在团体中的活动,如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行为表现符合众人所认可的标准,即称为从众。

21、从众行为:是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

22、阿希从众试验中从众行为的表现有哪些?1)知觉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的反映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

2)判断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

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

3)行为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

23、人际吸引的规则:熟悉效应;邻近效应;个人特征相似规则;互补规则24、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用你所喜欢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

25、预言自我实现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对一种情境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的观念成为现实。

26、晕轮效应(Halo Effect):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评估其所有的特点。

27、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最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没有首因效应普遍、明显)前提:a不断有足够引人注意的新信息提供;b原来的印象已经随时间推移而淡忘。

28、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29、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建构说心理发展是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认知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同化:有机体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顺应:有机体的内部结构受到所同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适应性的改变图式:人们适应某一特定情境的内在结构平衡:内在认知与外在客观事物无冲突且协调一致。

皮亚杰认为平衡是一种过程,而非一种状态。

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30、皮亚杰心理发展阶段说:儿童心理发展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B、前运算阶段(2-6、7岁)C、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D、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岁)(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知运动阶段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

在这个阶段,儿童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基本特点是循环反应。

即一遍遍重复自己的动作,形成新的经验,新经验是偶然产生的,但经过重复形成认知。

儿童感知运动的最重要成果是“客体永久性”认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前运算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到概念性智力阶段(运算阶段)发展的过渡阶段。

又称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阶段。

特点:头脑可运作,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典型的体现为“不守恒”,思维单向,不会从另一个角度去想。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7岁以后,儿童思维进入运算阶段。

所谓运算是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动作(操作)。

特点:可以系统的学习书面语和其他符合的表征系统,但还离不开具体事务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是思维发展的最高阶段。

此阶段的运算不受具体事物内容局限,通过假设或命题方式进行逻辑推理。

特点:能排除个体经验,严格按照提供的规则和语义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并坚持推理的结果。

形式运算阶段容易进入代数的学习。

31、关键期:某一心理机能的发展对内外条件极为敏感且发展迅速的时期。

32、成年早期三大任务:(1)正确对待爱情的选择。

(2)选择职业要有自主性。

(3)搞好人际关系。

33、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亲密:指在关系中感到亲近、相互关联。

这个成分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

自我暴露和内心沟通也很重要。

亲密在所有这些爱的关系中都是最常见的核心成分。

激情:指爱情关系中带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的驱动力。

在爱情关系中,外表吸引和性吸引可能是最显著的。

承诺:短期内指的是爱一个人的决定;在长期的关系中,则指维持这种爱的承诺。

这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分。

34、爱情成功的心理因素:价值观一致: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判断及其重要性的估计。

心理相容:是指不同人格特征的人相互理解包容,配合适宜。

性意向一致:夫妻性生活的和谐有助于爱情的巩固与发展。

忠贞:是爱情的基础.是真正爱情的重要标志.这也符合现代人类社会伦理原则。

尊重与自尊:尊重与自尊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自我正确地评价与体验才能做到自尊,对对方正确评价与体验才能做到尊重。

35、成年中期心理发展:成年中期,又称中年期、成年期。

是人生历程中的中间阶段,指40-60岁之间成年中期人格的变化(1)内省日趋明显(2)性别角色日趋整合(3)心理防御机制日趋成熟(4)为人处事日趋圆通36、成年晚期人格的变化(1) 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2) 老年孤独感:权利失落诱发、群体失落感、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3) 适应性差:不容易适应新的环境和新情境对意外事件的应变性(4) 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害怕失误而减慢速度(5) 趋于保守:注重自己的经验,希望他人也接受自己的经验(6) 回忆往事:年龄越高越明显37、面对死亡的来临心理发展阶段库伯勒—罗丝1、否认2、愤怒3、讨价还价4、抑郁5、接受38、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表现?心理健康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40、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的三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就形式和内容上必须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

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这种知觉的刺激物,那么,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产生了幻觉。

另外当一个人的思维内容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产生了妄想。

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同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为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它自身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

不一致比如情绪与认知的不协调:一边用低沉的语调,向别人述说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对痛苦的事,做出快乐的反映;典型的强迫性神经症,也可以表现出认知与意志行为的不协调性(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每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心理特征。

这种人格特征一旦形成,便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没有重大外界变革的情况下,一般是不易改变的。

如果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一个人的个性相对稳定性出现问题,我们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出现了异常。

41、心理问题及其类型:什么是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

心理问题的类型心理问题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心理困扰,主要是指各种适应问题、应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主要是指神经症、人格异常和性心理障碍等轻度心理失调。

精神疾病,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不能与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42、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