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与个人成长
第三章 行为主义及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 第一节 行为主义心理发展观
• 一、华生(Waston, J B)的(经典)条件反射 • 恐惧实验,S→R;
• 二、斯金纳(Skinner, B F)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 斯金纳箱,R→S;
• 三、班杜拉(Bandura, A)的社会学习理论
• 替代性强化 • 自我强化 • 观察学习 • 对认知过程的强调
紧张心情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性变态或自伤。 • 发泄也涉及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 五、合理化
• 指个人自己能接受的理由来解释自己不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行为或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避免精神 上的苦恼和不快,保持个人的自尊(。
• 六、置换(Displacement)
• 九、利他(Altruism)
• 替代性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 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
•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 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anal stage,约2—4岁)
• 1岁左右的孩子通常都要接受大小便的训练了,随着括约肌的发达,孩子开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自己的大小便,当大便通过肛门时,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感,这样的感觉不仅是难受,也能带来高 度的快感。
肛欲期
• 在肛欲期这个阶段还包括对排便或是保留粪便,以及在其他方面同样艰难的抉择。 • 在两难阶段,控制的主题还涉及关于吃或穿方面的冲突。 • 这一阶段的问题标志着开始出现困难:“是给还是拿”。 • 控制和自主性
奇心徒增。
潜伏期
• 在经过俄底浦斯期的恐惧和热望占有之后,学龄期的儿童进入了一个潜伏期,在潜伏期里孩 子是去性化的,他们的兴趣不再针对性,力比多的能量通过升华机制的作用导向了社交、智 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当不得不压抑性欲的萌动时,潜伏期成为一个热衷游戏和尝试的时期。
• 五、青春期(10-20岁) • 青春期指心理社会性发展及生物性成熟。 • 躯体成熟; • 与原始家庭内客体的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以外的亲密客体关系; • 性别的确定及个性的形成; • 认知功能的继续发展; • 与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及适应。
• 三、俄底浦斯情结期(Oedipal-complex stage 4-6岁)
• 大约从三岁起,儿童开始逐渐注意到他们的生殖器,发现能通过触摸生殖器而感到惬意。他们开始 炫耀他们的身体,而且对其他孩子,尤其是对异性孩子的生殖器感到好奇。弗洛伊德称此期为“性 蕾期”,因为他认为性器是两性都感兴趣的重要器官。
减少。
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意识层次理
• 一、意识 • 意识是人体心理活动有限的外现部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活动部分。
• 二、潜意识
• 潜意识是被压抑到意识下面的、无法从记忆中马上回忆的部分,它们通常被社会的风俗习惯、 道德、法律所禁止的内容,包括个人原始的冲动和与本能有关的欲望等。
• 三、前意识 • 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部分,略加注意,即可回到记忆和意识中来。
• 二、人际交往问题
• 人是社会的在在,每个个体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并且是在他人交往与互动中完成自己人生的 成长任务,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人际交往直接关系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 三、恋爱及性意识困扰问题
• 处于青年期并进而走入成年期的高校学生,伴随着自身性生理的成熟,性心理也得到显著发展,且 成为其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把对真实对象的一些情绪冲突(通常是敌意的)转到替代性的人或物上。个体为了解决当时的焦虑,把 冲动转移到一个“安全的目标”上。
• 七、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
• 个体将潜意识中被禁止的欲望转化为意识领域里的反面的行为,从而帮助个体更平静地生活在一个 戒律众多的世界里。
• 八、退行(Regression) • 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
• 1、感知-动作阶段(0-2岁) 主要特点: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界,例如吮吸、观看、抓握和推;10个月时获得了客体永久性概 念
• 2、前运算阶段(2-7岁) • 主要特点:自我中心、思维缺乏可逆性、直觉性、片面性/中心性
•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主要特点: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了心理运算;获得了守恒概念
• 一、压抑
• 个体将一些自我所不能接受或具有威胁性、痛苦的经验及冲动,在不知不觉中从个体的意识 中排除抑制到潜意识里去作用。是一种:“动机性的遗忘”(motivated forgetting)
• 2、否认
• 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它也包括那些作为某一 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
• 2、药物:会使胎盘的血流紧缩,从而使胎儿的供氧量减少,会导致胎儿大脑血管破裂。
俄底浦斯情结期(Oedipal-complex stage 4-6岁)
• 俄底浦斯情结是精神分析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俄底浦斯情结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弗洛伊德以希腊 神话中的英雄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情结。
• 黛菲·奥拉克预言俄底浦斯会弑父娶母,因为不幸境遇的安排,这个预言实现了。
潜伏期(6-10岁)
• 四、潜伏期(6-10岁) • 孩子此时进入一段安静的阶段,对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兴趣减少,对动物、运动、学习、自然界的好
• 3、投射(Projection)
• 指个体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所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避免心理上的不 安,维护个体的自尊。
4、发泄(Acting Out)
• 四、发泄(Acting Out) • 包括为了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它也包括为了减轻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学与个人成 长
• 一、大众眼中的心理学——对心理学的偏见和误解
• 误解一:心理学家知道你在想什么 • 误解二:心理学就是心理咨询 • 误解三:心理学只研究变态的人 • 误解四:心理学家会催眠 • 误解五:心理学就是梦的分析 • 误解六:心理学是骗人的东西
• 二、心理学概念
•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 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青春期
• 青春期带来的性和攻击感的急剧高涨,对年轻人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在与前辈的关系中把 情感和幻想付诸现实。
• 青春期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把性的依恋从家庭转移到外面的世界,于是性的发展进步到最后的 弗洛伊德所谓的生殖器期。
第五节 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
• 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以某种心理的方式或手段,把自己与现实的关系作出某些改变,使自己较 容易接受,不致于引起心理上太大的紧张和痛苦,以保护心情安宁的一种方式。
•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 主要特点: 现实与可能之间的逆转;经验归纳与假设演绎;命题内命题间思维。开始思考真理、 公平和存在此类深刻的问题。
第四章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一、弗洛伊德生平
•
二、精神分析理论
•
人是一个能量系统,但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了能量,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
• 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 • 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幽默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
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
• 十一、升华(Sublimation)
• 间接地或减弱了地表现了本能,但是既无不良后果,也不会明显地丧失乐趣。 • 它包括通过有趣的游戏、运动和业余爱好来表达攻击性,以及在真的求爱时用减弱了的方式浪漫地表达自己
的本能。 • 艺术成果就是典型范例。在升华时,感情被承认、被修改、并被定向于比较重要的人物或目标,所以会产生
适应的本能性满足。
第五章 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
• 第一节 胎儿期的发展 • 一、身体的发展 • 从受精卵到出生前的发展过程
• 二、影响胎儿的环境因素
• 1、风疹:如果母亲在从怀孕开始的第2到4周之内感染了风疹,这个孩子则有50%的可能性会受到诸如智力 障碍、眼疾、耳聋、心脏病之类病魔的摧残。
• 三、超我
• 超我又称理想自我,是人格结构中道德和准则的代表,作用是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监督自我 的行动。
• 第四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 通过对儿童成长发育过程的观察和回溯成年神经症病人的童年经历,弗洛伊德将个体心理发展与生理功 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发现了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
• 一、口欲期(oral stage 0一1岁)
• 四、教与学相关的领域 • 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学校心理学
• 五、经济领域的心理学 •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功效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
第二章 个人成长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 • 第一节 个人成长的三个层面
• 一、生理层面 • 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能力、饮食和睡眠需求对行为的影响
• 二、心理层面 • 主要指智能和情感的成长,包括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
• 第二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 一、皮亚杰(Piaget)发生认知论
• 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阶段出现的顺序固定 不变,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格式或认知结构,格式或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
• 二、儿童发展阶段理论 • 皮亚杰将个体认知发展为四个阶段
• 三、人格和社会性层面 • 个体独有的持久特质,以及生命过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
• 第二节 常见的成长问题
• 一、适应问题
• 生物个体为了应对和顺应环境,以利于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调节身心,构筑良好的 心理机制,逐渐与环境达成和谐、协调、相宜的状态,这就是适应,而大学生的适应性问题主要来 自对外部环境变迁的不适应和对自身角色转换的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