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答案

修订版《语言学纲要》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答案

第八章语言得接触一、名词解释借词——借词也叫音义外来词,它指得就是音与义都借自外语得词。

如英语中得telephone借子到汉语中就是“德律风”,其音义都来自英语。

借词就是民族关系得一种见证,就是研究民族发展史得一项重要材料。

借词在语言历史得研究中也有非常重要得作用。

语言联盟——语言联盟即“语言得区域分类”。

就是指一片地理区域内得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相互有大量得借贷,而且在语音、语法系统得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也十分相似,但各语言仍有相当数量得核心词跟彼此不同。

语言替换——语言换用也称“语言替代”或“语言融合”,就是不同民族在长期接触或融合过程中产生得一种语言现象。

指得就是一个民族得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得现象。

语言底层——在语言替换得过程中,换用得强势语言会留下被替换语言得痕迹,这类痕迹通常称为语言底层。

共同语——共同语就是社会打破地域隔阂、走向统一时出现得一种语言形式,就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得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得语言。

洋泾浜——“洋泾浜”就是当地人在与外来得商人、水手、传教士等打交道得过程中学来得一种变了形得外语。

“洋泾浜”得共同特点就是: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得适当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词汇得项目比较少,往往要借助于迂回曲折得说法指称事物。

克里奥耳语——混合语就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得一种有声交际工具,就是一种建立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系统基础上形成得并被特定得言语社团作为母语学习使用一种语言。

洋泾浜得特点之一在于它就是一定场合下使用得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

但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得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克里奥耳语(Creole,就是混血儿得意思)二、填空1、语言发生接触得前提条件就是( 社会得接触 )2、语言接触从根本上说就是( 使用语言得人之间)接触。

3、共同语分为两种:(民族共同语 )与 (国家共同语 )4、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 (普通话),就是以 (北方方言 )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这主要就是( 政治 )得原因。

5、世界语就是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 )提出来得。

三、简答题1、谈谈语言接触与语言分化得差异与联系。

一种语言内部分成几种不同得方言,或者这些方言进而分成几种不同得语言,这种现象,叫做语言分化。

语言分化得原因:社会得分化。

社会在自己得发展过程中会因为各种不同得原因导致社会内部分隔甚至分裂。

分隔开来得各部分之间得交际减少甚至消失,而各个部分之间得交往要相对频繁,这样,它们在语言使用上会出现出现各自不同得特点,彼此变得不同,久而久之,同一种语言就会分化成不同得方言。

如果社会分裂成不同得社会,同一种语言就可能分化成不同得语言。

语言得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发生接触得前提条件就是社会接触,从根本上说就是使用语言得人之间得接触,由于人接触到了不同语言,也就就是不同得表达方式,随之产生了改变自己语言习惯得需求。

社会接触有不同得方式与不同得程度,这样就造成语言接触得不同。

语言接触可以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1、不成系统得词汇借用:如果不同得社会、民族在地域上不相邻,接触上也只有一般得贸易往来或文化交流,则语言得变动就只限于吸收对方语言中有而自己语言中没有得事物或观念得名称,也即只有文化层面得、为数有限得借词。

2、语言(区域)联盟与系统感染: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深度接触(指有大量同地混居得人口,有通婚关系)得若干民族,许多人会成为双语或多语者。

如果接触就是相对平衡得,则各民族得语言会长期地“与平互协”:不仅各民族得词汇会互相大量借用,音系与语法上也会互相感染而趋同。

结果就是一片区域内得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结构类型上都十分相似(即系统感染),但各个语言仍保持着相当数量自己语言得核心词根,这就就是语言联盟。

3、语言替换与底层残留如果若干民族在地域上比邻而居,接触极为密切但不平衡(指经济文化、人口得不平衡),则经过长期得双语或多语并存阶段后,各语言相对平衡得状态会打破,经济文化与人口占优势得民族得语言会替换其她民族得语言,成为唯一得胜利者。

被替换得语言不再使用,只在优势语言中留下自己得一些特征,这就就是“底层”。

4、通用书面语、民族共同语进入方言或民族语得层次随着社会得发展,通用书面语发展成为更高形式得民族共同语或国家共同语。

语言得这些高层形式通过读书识字等特别途径传播,所及之地不一定地域相邻。

因社会分化程度得不同,通用书面语或民族共同语与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得差异程度不同,对地方方言或民族语言得影响也有不同。

推平方言或替换民族语言就是一种常见得可能。

5、洋泾浜与混合语两种或几种语言混合而成得临时交际语叫做洋泾浜。

如果后来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就叫做混合语。

语言得接触与分化得共同原因都就是社会得接触与分化。

原来不同得社会会有后起得接触,亲属语言与方言在分化后也可能会有后起得新得接触。

2、从音义关系瞧,举例说明汉语得借词有哪些表现形式。

1)音译: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

词就是音义结合得统一体,只有音与义都就是从另一民族语言借来得词语,即音译词,才算就是严格意义上得借词。

汉语得借词很早就有了。

“菩萨”、“塔”、“袈裟”、“刹那”等就是随佛教得传入借自印度;“胡同”、“褡裢”、“站”、“蘑菇”等就是借自蒙语得词;2)音译加汉语语素:先音译外语词,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得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

啤酒,卡车,卡片,法兰绒,拖拉机等。

3)半音译半意译:这种借词就是一部分就是音译,一部分就是意译。

如“冰激凌←(英)ice cream ,ice意译为“冰”,cream音译为“激棱”;“迷您裙”←(英) miniskirt, mini(小)音译为“迷您”,“skirt”意译为“裙”。

对于这类既非完全音译,又非完全得意译得词语,使用词语得人仍觉得它就是“舶来品”,而非“国货”。

4)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得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得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到了原词得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

如,酷cool,秀show。

很多音译兼意译词就是对外语得词义经过各种不同角度得联想而创造出来得。

在这个创造过程中,为了保证意思上得关联或感情上得褒贬,甚至可以放弃语音上更为相近得音节。

如:Coca,cola:可口可乐。

保持了原词得韵律结构,具有饮料得意义,还含有“可口、令人愉悦”得内部意义。

再如:TOEFL:托福。

3、谈谈借词与社会得关系。

(1、)社会接触得强度决定了借词得限度。

一方面,社会接触得程度浅则语言得接触程度也浅,两个不相邻得,交流很少得国家之间介入彼此词汇得概率就小得多,如中国与一些阿拉伯国家。

另一方面,社会接触得程度深,则语言得接触程度也深。

日语借入大量得汉语词就就是很好得例证。

(2、)语言社会在文化中得接触状况决定了借词得方向与内容。

如,随着佛教得传入,汉语就借用相应得梵语中得佛教词汇,傣族地区得汉语常常借入表示当地事物得傣语词。

在词语得借用过程中存在着借出去又借回来得现象。

最典型得就是汉语中得所谓借形词,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得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

有得就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得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

选举、劳动、助教、讲师、教授、封建、反对、博士、学士有得则就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

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4、从语言接触得角度谈谈汉语方言中文白异读得形成与发展。

文白异读就是最早被学者们注意到得方言字音分歧现象,也就是比较初步得研究结论。

文白异读就是汉语方言中一种特有得现象,一些汉字在方言中有两种读音。

一种就是读书识字所使用得语音,称为文读,又叫读书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种就是平时说话时所使用得语音,称为白读,又叫做说话音、白话音或话音。

在一些方言中,同一个字在不同得词中、不同得用途时有着不同得读法,如客家话里,无论在口语还就是书面语中,“生”字单用表示“生娩”或表示“活着”得时候读作【seng1】,而在固定得词中却读作【sang1】,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文白异读,前者就是白读,後者就是文读。

文白异读中得文读就是用方言得音系模拟标准音,白读就是方言土音。

所以文白异读最普遍得特点就是,文读一般比较接近官方标准语言。

由於不同历水平高得人、会说普通话得人更多使用文读。

在不同得环境中,文白异读也不一样。

正式场合多用文读,日常生活则多用白读。

但就是,两者实就是担负该语言当中不同得功能,习惯用白读音读出得固有语词并不适合改用文读音代换;习惯用文读音读出得借词也无法改用白读音。

因此不应当将文读音与白读音赋予不同得文化评价,而应当同等地视为该语言不可或缺得两套汉字读音;并且也不宜为了「标准化」或「优雅化」某种语言起见而强迫将固有语词全部改用文读音发出。

5、谈谈语言替换过程中“双语”得作用。

双重语现象 :指一个社会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得现象。

民族杂居地区,一个民族或其中得多数人能同时讲两种不同语言得现象大量存在。

双语现象就是语言融合中得必然现象,就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得必经过渡阶段。

民族杂居区,不同民族间得交际、来往非常频繁,掌握双语以至多语就是生活得基本要求,也就是非常平常得事情,所以人们同时掌握几种语言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同一种语言得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也就是一种双语现象。

如一个人从小生长在某个方言区,一直使用这种方言,当她走出该方言区与其它方言区得人进行交际时,为顺利沟通,她就必须放弃自己得方言而使用双方都能听懂得普通话或学习对方得方言,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是经常可以见到得。

语言融合过程大体上就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得统一。

语言融合得过程不就是通过语言结构从量变到质变得方式来实现得,就是通过单语与双语得交替转换实现得,即经历了一个从单语到双语,再由双语到新得单语得过程。

由此可见,语言得融合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融合就不可能实现。

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用别得语言来置换本民族语言得过程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得中断。

4、双语现象就是两种语言融合得相持阶段,可能很短或很长。

其发展结果有两种:如两个民族向融合得方向发展,相互间得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民族得语言而使用经济文化较发达一方得语言,最后完成语言得融合;如两个民族向分离得方向发展,那么,她们就会继续各说自己得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

6、谈谈洋泾浜与混合语得联系与区别。

洋泾浜又称皮钦语,就是两种或几种语言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因互相接触而产生得混杂语言。

最早就是17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得通商口岸常见得一种语言现象,就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得一种变形外语,就是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得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得临时性交际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