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中庸之道 Word版含解析

中庸中庸是儒家著名的伦理思想之一。

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庸,即平常,不变。

中庸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没有过头或不及的态度。

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一种道德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如果达不到中庸,就会出现“不中”,不中就是“过”或者“不及”。

《论语·先进》对此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做得过分和做得不够都不符合道德标准。

做事不走极端,不过分,不把事做绝,不把话说绝;注意分寸,掌握深浅,适可而止。

后人这种为人处世的原则方法,就跟儒家中庸思想的影响有关。

1.字音字形(1)狂狷.(juàn)(2)讪.(shàn)(3)徼.(jiāo)(4)乡原.(yuàn) (5)攻讦.(jié) (6)椟.(dú)2.重要词语(1)其至.矣乎:达到极点,指最为适用,最为宝贵(2)民鲜.久矣:少(3)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亲近(4)义之与比.:接近,靠近(5)不得中行而与.之:交往(6)必也狂.狷乎:志向远大而不切实际(7)小大由.之:遵循,遵从 (8)君子和.而不同.:和,和谐。

指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同,等同。

指无差别的同一(9)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好,喜欢;恶,厌恶 (10)乡原,德之贼.也:仇敌,敌人 (11)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毁谤 (12)恶徼.以为知者:强取,掠夺 (13)恶讦.以为直者: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错 3.通假字(1)然则师愈与.:通“欤”,疑问语气词 (2)无莫.也:通“漠”,淡漠 (3)必也狂狷.乎:通“獧”,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4)乡原.,德之贼也:通“愿”,谨慎老实 (5)恶徼以为知.者:通“智”,聪明 (6)恶不孙.以为勇者:通“逊”,谦逊 4.虚词用法(1)也⎩⎪⎨⎪⎧ 师与商也.孰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第一个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第二、第三个为句末语气词,表肯定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句末语气词,表否定乡原,德之贼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2)与⎩⎨⎧师与.商也孰贤:和,连词义之与.比:和……在一起,介词然则师愈与.:欤,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不得中行而与.之:结交,动词5.特殊句式(1)然则..师愈与:这样,那么……(2)乡原,德之贼也:判断句(3)恶徼以为..知者:把……当做6.成语积累(1)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的折中的处世态度。

(2)过犹不及:事情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

(3)和而不同:只和谐相处不盲从苟同。

(4)礼之用,和为贵:礼的作用是维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差别的同时,也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各安其分,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7.名句积累(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语段赏析1.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赏析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中庸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道德实践的原则和待人处世的方法。

这一道德规范被孔子视为美德,“其至矣乎”。

那么,什么是中庸?从孔子提出之后,儒学后人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了一种政治手段。

其核心就是要求人们要能把握一个恰当的限度,来保持事物的平衡。

例如办一件事,办到九分,是为不及,办到十一分,是为过分,皆是不中。

必须办到十分,恰到好处,始称为中,亦称为中道。

从而达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境界,进而使社会秩序稳定,在高位的人不骄横,处于下层的老百姓不反叛,最终实现对立的平衡以及矛盾的调和。

从处世的角度来看,中庸的确是一种高境界,但在现实中聪明的人很多,中庸的人少见。

从社会的角度来讲,中庸从人们的思想上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

2.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赏析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

“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

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

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人们往往会像子贡一样,觉得做过头总比没做到要好一些,其实这是一种心理误区。

有时候,过头了比没有做到更糟糕得多,危害也大得多。

当然,为人处世最好是做得恰到好处,不“左倾”也不“右倾”,不过分也无不及。

既要遵循做人的原则,又要在处理具体事务中有灵活的方法,有通权达变的技巧。

3.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赏析孔子说:“如果得不到中道之士与他结交,那就一定结交狂放的人和狷介的人吧!狂放的人积极向上,狷介的人不肯做坏事。

”“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能敢作敢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孔子对中庸之道看得很清楚,虽然他主张中庸之道,但是他也知道真正能做到中庸之道的人并不多,因此他也能看到“狂者”和“狷者”的可取之处。

换句话说,在生活中,“中庸之道”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有的时候需要“狂”一些,有的时候又需要“狷”一些。

那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狂狷之士,往往就是中流砥柱,在举世皆浑噩的时代,狂狷之士尤其难能可贵。

重点研读1.如何理解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答案“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

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和而不同”显示出孔子思想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折中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答案“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有不同的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3.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答案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季氏将伐颛臾章”中,孔子旗帜鲜明地反对破坏秩序的以强凌弱的“攻打”,主张以“德”“礼”来达到“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目的。

又如“阳货见孔子章”,孔子与阳货主张不同,讨厌其为人,就采取回避、应付的方式,而不与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对待不同主张的学生,他也能给以恰当评价等。

4.评析孔子“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体现的思想。

答案“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的思想。

合作探究《论语》主要是记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谈行事的一部书,它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作为中国散文的早期形式,它吸收和灵活运用大量口语虚词,使说话人的语气、性格得以逼真地表现,且语言洗练,含蕴丰富,风格明快,对后来的散文创作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影响。

请以“感受《论语》,感受说理散文的艺术”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

”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孔子也是中国书面文学的开创者,孔子的文学观点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影响;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论语》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

对此,前人已经有所发现,有所研究,为我们的探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方便。

探究第一步,借助网络搜集有关《论语》艺术的研究资料;搜集已经学习过的诸子散文。

第二步,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研读《论语》的不同篇章,然后按照语录、对话、记叙等将其分为几个小类别。

第三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探讨,体会《论语》的语言艺术以及叙事写人上的特点。

第四步,选取自己学习过的诸子散文,将之与《论语》进行比较,进一步体会《论语》的艺术特点;研读搜集到的研究文章,深入理解《论语》的艺术成就。

第五步,总结自己的探究所得,写一篇1 500字左右的小论文,简评《论语》的艺术特点。

考点一固定句式【命题规律】一般不单独设题,即不考查名词术语的掌握,而是放在翻译题中考查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在阅读翻译时不要拆开理解。

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对准确、快速阅读和翻译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例题解析】下列句子不是固定句式的一句是()A.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B.求剑若此,不亦惑乎C.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试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解析A项是“无(毋)乃……乎(与)”式:表示委婉的商量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B项是“不亦……乎”式:用于委婉的反问句,可译为“不是……吗”(语气较轻)、“岂不是……吗”(语气稍重),“岂”也可译为“难道”。

C项是“何……为”(“何以……为”)式:是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答案 D点拨A、B、C三句的语气很容易搞错,孤立地看,这些句子哪种语气都可翻译。

如A句“无乃不可乎”你把它翻译成反问句“难道不可以吗?”,整句的意思也讲得通,当然,如果仔细推敲说话人要表达的意思,你就会发现翻译成反问句正好把别人说的话理解反了。

他要表达的不是“可以”而是“不可以”。

所以要记住不同的固定句式表达的不同语气,这样在做翻译题时才不会出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