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晶硅太阳电池
4、填充因数 FF 填充因数FF定义为:FF=Pm/(Isc * Voc) =(Im-Vm)/Isc.voc 即最大输出功率与短路电流和开路电压乘积的比, “有时也把Isc称作太阳电池的极限功率”填充 因数是太阳电池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FF 越大,说明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越接近极限输出 的功率。 影响FF的重要 因素是串联电 阻Rsh,Rs越 大,FF越小。
边为B边。 W Ya-si A×B
例如:左图A×B为
60×70mm电池芯片
右图为A×B 70×60mm电池芯片
工艺流程:
涂胶
开孔 测试
光固化
测试 擦板
切割
下线焊 装箱
边缘处理
保护
第四节、太阳电池的等效电路和输出特性 1、太阳电池的等效电路由下列元件构成 1)电流源; 2)二极管 3)串联电阻
4)并联电阻
质量为1”记
AM1
48.20
600
太阳光与海平面的法线夹角 600时它通过大气的质量为: AM2
AM0太阳光谱总投射功率为: 135.3mw/cm2 AM1太阳光谱总投射功率为: 100mw/cm2 AM2太阳光谱总投射功率为: 72~75mw/cm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测试太阳电池的标准光强是:
AM1.5 1000W/m2 温度为:25℃
A点:负载电阻RA,RA.VA/Id(1/RA的斜率)此 时太阳电池的输出功率为:PA=IdVA
B点:“负载电阻为RB的输出功率为 PB=IdVB,显然PB>PA
P点:输出功率最大,Vm=Im-Vm称作太阳 电池的最大输出功率相对应的负载电阻Pm称 为最佳负载,在设计太阳电池的应用产品时, 一定要注意选用的负载,使其电阻等于最佳 负载电阻,使其输出功率Pm最大,即尽量发 挥太阳电池的潜力。
2、非晶硅太阳电池
3、a-Si工艺流程 序号 工序名称 技术要求
1) 切割玻璃
2) 一次清洗
635×1245mm2
清洗烘干
3) 制导电膜 APCVD或溅射工艺。 制成 SnO2膜、 R□≤ 20Ω/□ 4) 磨 边 磨去玻璃所有边角的锐口
5)清洗
同前清洗并烘干玻璃
6)激光刻划1 导电膜上刻划出39单元 , 间距在15.62mm 7) 装箱预热 预热炉温200℃
第一节:太阳光的光谱发布 1)太阳光是以辐射的方式向空间传输能 量的,地球每年接受到的阳光的能量相 当于现在世界年发电量的14万倍。太阳 光谱的波长范围约在0.2-0.3μ m之间 0.7-几百微米 红外光 0.4-0.75微米 可见光 红、橙、黄、绿、青、兰、紫等7种 颜色,波长不同颜色不同。
0.3-0.4微米 0.3以下 2、波长与频率的关系
IL随电压变化越大,Voc越小 2)、输出功率与电流电压的关系 Pone=Iv =I(mnkT/∑en((Il-I+Is)/Is -(V+IRs)/IsRsh)-IRs 如:Rs=0 Rsh=∞ Pone=ImnkT/∑en(Il-I+Is)/Is 3)、最大输出功率与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 数的关系 Pm=FF-Voc.Isc FF=Voc.Isc/pm Voc: V Pm: w Isc: I 4)、输出效率与填充因数、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的 关系
η=pm×100% / 0.1×s =FF.Voc.Isc.100%/pin =FF.Voc.Isc×100%/0.1×s 设定电池有效面积7260cm² S: 面积 单位:cm² Voc(V) Isc(A) Pm(w) η=Pm(w)/72600%=53W/726.100%=7.3% Rs 上升 Rsh下降电流随电压变化大FF下降 光电流影响:1、填充因子减小 2、开路电压减小 Rs影响:1)填充因子减少 2)短路电流减小
IL=ID+Ish+I I = IL-ID-Ish =IL-Is
第五节、太阳电池的参数 1、短路电流Isc ----- 在一定的光照下通常取 AM1.5=100mw/cm² 输出端短路时,太阳电池的 输出电流。 2、开路电压Voc---在一定的光照下(AM1.5)输出端 开路时,太阳电池的两端的电压。 3、最大输出功率Pm----“峰值功率”在一定光照下 (AM1.5)太阳电池能够输出的最大功率。 由太阳电池的输出特性 Pm=Im-Vm 曲线可以看出: 虽然在同样的光照下同一 块太阳电池负载不同,太 阳电池的输出功率也不同,
5、转换效率 η-----在一定光照下 (Am1.5(1000nw)/cm² ),太阳电池的最 大输出功率Pm与入射光能之比。 η=Vm.Im/Pin η=pm/pin 转换效率是一个太阳电池性能好坏的最主要 的标志,显然转换效率越高太阳电池把太 阳能转换变成电能越强,太阳能的利用越 高,在相同的条件下,输出的电能越大。 目前单晶硅电池,实验室可排到18%, 批量生产可达到14% 非晶硅电池,实验室可达到13.2%,批 量生产可达到6-10%
大气质量增加光的散射,吸收也增加
光——波长性, 粒子性,二重性 光子流密度F(λ);特定波长的光>单位时间内通过 每平方厘米面积的光子数,显然光子流密度越小, 产生的光电流密度越大。 “一个光子产生一个电子-空穴对”
5、非晶硅对光的吸收 光吸收 Ф(x)=Ф.e-αλx Iλ(X)=I0(X).e-αλx 当 λ= 0. 6μ 时 α =6-7×106(cm-1) α λ -吸收系数
8)PECVD 真空下RF等离子体沉积, PIN-PIN双节电池 9)降温卸夹具 玻璃在夹具中降温后卸下夹 具,高温不宜卸夹具里的玻璃,否则会弯 曲或炸裂。 10)激光刻线2 用532绿色激光机
11)溅射氧化锌 溅射炉中获得氧化锌膜; 12)溅射铝膜 在溅射炉中获得铝膜。 13)激光刻线3 激光机刻出金属膜单元。 14)测试 VOC、ISC、Vm、Im、Wp 、
上图为晶体硅等效电路
右图为非晶硅等效电路
左图为 集成型等效电路 当RSh相等,VDi相等,ILi相等 RL=M/LRsi。Rsh=mRshI, IL=Ici, VD=mp, i=1
1)、电流源-光电产生的光电流,在一定光强照射下, 产 生的光电流IDh, 2)、二极管D太阳电池由于本身实际上是一个大面积的 二极管。 3)、串联电阻Rs是太阳电池的接触电阻,电极的体电阻, 半导体本身就是电阻引起的, 4)、并联电阻,Rsh由于制造工艺上的原因,如针孔等 造成漏电,相当于和二极管并联一个电阻。 2、太阳电池的伏-安特性: Io=Is 其中Is是二极管的反向饱和电流。 e是电子电荷,VD是二极管的电压,K-常数,T—绝 对温度,n叫二极管指数在1~2之间。单个电池:
3) Pm=FF×Voc×Isc a: Voc大,Pm大 b:Isc 大,Pm大 c:FF大,Pm大 曲线I的FF,大于曲线Ⅱ的FF2,“PmⅠ>PmⅡ” 4)EF=Pm/pin×100% 《标准光强》 EF∝Pm EF=Pm(w)/726×100% 5) 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及填充因子与光电流随电 压变化、并联电阻、串联电阻的关系。 ①光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影响 IL2变化大于IL1 Voc1>Voc2 FF1>FF2 Pm1>Pm2 n1>n2 ②Rsn的影响 Rsh1<Rsh2 “RS=0” a.Isc不变 b.FF1 <FF2 c.Voc1<Voc2 d.Rsh减小,最大输出功率Pm, 效率η减小
2、太阳电池的半导体吸收光子,激发出电子 -空穴对,这些电子空穴对被太阳电池的内 建场分离,分离的条件:
a、有内建电场;
b、电子空穴有足够长的寿命和迁移率, 使μt足够大,μt为在内建场的作用下, 在电子空穴的寿命时间内漂移的距离, 这个距离保证电子空穴“分开”,电子 集中在一边,空穴集中在另一边,太阳 电池利用PN结或PIN结势垒区的静电场 达到分离电子、空穴的目的。 3、被分离的电子空穴,经电极收集输出 到电池体外,形成电池。
紫外光 X射线
λ=L / V
λ:波长, V:频率, L:光速
hv=E
光子能量
3、光谱分布
4、大气质量: 1)太阳光穿透大气层,峰底 大气层对太阳光吸收, 波长向长波方向偏移,水气二 散射.
氧化碳滤掉一部分红外光, O3滤掉一部分紫外光。
2)大气层外,太阳光谱的峰值在 0.5μ 附近 大气层的厚度在100公里左右。 大气层外“大气质量为0”记 AM0 太阳垂直照射在海平面“大气
2、按使用方式: 干板式 聚光式 自动跟踪式 3、按使用材料分: 单晶硅太阳电池 多晶硅太阳电池 非晶硅太阳电池 4、按“结”分: PN结电池 PIN结电池 多结电池 异质结电池 5、其他薄膜太阳电池: a-Si、 CIS 研究中的铜铟硒、及各 种非晶硅基合金电池。
第三节、 太阳电池的结构 1、晶体硅太阳电池
6、温度系数 串联电阻---------RS 电压、电流,最大输出功率的温度系数 在某一温度,温度每升一度,参数相对变化。 如:25℃ (Isc(26℃)-Isc(25℃)) /Isc(25℃)×100%/℃ 电池电压温度系数 -0.33%/℃, 电流温度系数 0.09%/℃, 输出功率温度系数 -0.23%/℃ 第六节、集成型非晶硅太阳电池各参数间的关系 开路电压与光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 Rsh=∞ Ma/cm2 Voc=mnkT/∑em((Ic(v=Voc)+Is)/Is
③Rs影响 Rs1<Rs2<Rs3 “ Rsh=∞” a.Voc不变 b.Isc3<Isc2<Isc1,Rs增加,Isc下降 c.FF3<FF2<FF1 Rs增加 填充因数下降 d.由于Rs增加, 使最大输出功率Pm及转换效率η 下降。
第二章、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上一章对太阳电池的特性作了简要的介绍, 下面从微电子的角度对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即为什么太阳电池能把阳光直接转换成电能, 太阳电池是一种把光直接变成电的半导体, 它们利用了半导体及一些物殊性能,所以先 介绍一些半导体方面的基本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