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

一、新闻法治的基本概念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

”3.中国新闻法治的特点:中国特色:党性色彩明显;限制性条款多;保障性条款少4.新闻法规的组成1、 特殊法与一般法• 特殊法与一般法• 一般法:指按照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划分的一种法律类别,是指适用于一般的法律关系主体、通常的时间和一个国家管辖的所有地区的法律。

• 特殊法:指按照法律适用范围的不同划分的一种法律类别,是指适用于特别的法律关系主体、特别时间和特别的地区的法律。

5.成文法与惯例法6.新闻法制的具体功能7.四、新闻法制与其他规范新闻法制与新闻职业道德8.(一)新闻立法的内容•保障新闻自由为新闻立法之宗旨•引入新闻社会责任说,確保新闻活动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保障新闻媒体采访、编辑、评论、发布等权利•确立公民接受信息、表达意见的使用媒体的权利•规范新聞媒体和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9.(二)新闻立法的难点•如何在立法中体现保障新闻自由•如何处理新闻自由与政府的矛盾•新闻自由应有哪些实质性的内容11.言论自由与新闻自由比较:比较标准;理论基础,权利性质,权利内容(一)理论基础的比较言论自由1、追求真理说(言论市场说)2、健全民主程序说3、表现自我说新闻自由“第四权理论”(二)权利性质的比较(三)权利内容比较• 新闻媒体基于新闻自由,比一般大众基于言论自由,在接近取得资讯以及保护资讯来源方面,享有较多权利。

• 新闻媒体的言论也比一般人的言论,增加了一些义务或负担。

12.第四节 新闻法规的内容• 新闻法规的立法精神 • 新闻关系• 新闻法规的内容13.新闻法规的立法精神保障新闻自由乃新闻立法之宗旨。

新闻法规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透过法律条文保障公民行使新闻自由之权利。

“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 —— 恩格斯 14.新闻关系的类型• 新闻媒体与政府的新闻管理关系 • 新闻媒体与员工的合同聘用关系 • 新闻媒体与受众的新闻服务关系 • 新闻媒体与法人的广告服务关系第二章、西方新闻法制史1.第一节 新闻法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一、外在条件二、内在条件:媒体的力量 ;媒体的角色 ;媒体的操守2.暴力手段:恢复新闻检查 新政权稳定后,出版物许可制度重新成为当局管制报业的手段,抑制所谓的「诽谤、恶意、宗派、异端」。

1644年,约翰·弥尔顿《论出版自由》反对许可制度。

称:“出版品乃理性之结晶”,“杀死一个人,只是一个理性的动物,但不准书刊出版,乃毁灭理性之本身。

”《论出版自由》精髓:“观点的公开市场”、“自我修正的过程。

”4.第二节美国新闻法的发展历程英属殖民地时期:曾格案宪法第一修正案关于处置外侨和煽动叛乱法1919年“申克诉美国案”—“明显而即刻的危险芝加哥政府诉《芝加哥论坛报》-“批评政府无罪”1964年《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实际恶意”1967年美国公共广播法1971《纽约时报》诉美国案宪法第一修正案“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剥夺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剥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请愿伸冤的权利。

”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一切行为的性质应该由行为时的环境来确定。

对言论自由作最严格的保护,也不会容忍一个人在剧院中妄称起火而引起恐慌。

禁令所禁止的一切可造成暴力后果的言论也不受保护。

……一切有关言论的案件,其问题都在于,所发表的言论在当时所处的环境及其性质下,是否能造成明显而即刻的危险,产生实际危害。

如果有这种危险,国会就有权阻止。

这是一个[危险]是否迫近和程度[如何]的问题。

当国家处于战争状态时,许多和平时期可容许的言论,因其妨碍战事而变得不被容许,法院也不认为它们是宪法所保障的权利。

”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延伸⏹第一修正案保护的言论自由非绝对权利;⏹言论自由的保护,非无时间、场合、背景差别;⏹对言论自由以保护为原则,以限制为例外;⏹很难确定一项实际的标准,言论是否承担责任视发布言论性质与当时环境而定。

5.第四节日本新闻法发展历程⏹1869年《新闻纸印行条例》⏹1873年《新闻纸发行条目》⏹1875年《新闻纸条例》(1883年修正,保證金)与《馋谤律》⏹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第29条⏹1909年《新闻纸法》⏹战时军事管制 占领当局改法(“电波三法”:《电波法》、《广播法》、《电波监管委员会设置法》)⏹《新闻纸印行条例》⏹新闻纸之出版,采取特准主义⏹每号不受检印之必要,但出版之即日,须送呈两部于官厅;⏹凡所记载之事件,发现其错误时,编辑人须为辩解。

⏹文章须署名⏹严禁在新闻纸上诬告他人⏹不得妄加宣传教法⏹《日本帝国宪法》第29条⏹“日本臣民在法律的许可范围为有言论、著作、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第三章、中国新闻法制史1.清季新闻立法一、《宪法》对出版自由的规定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二、一般法规对报刊管理1908年《大清违警律》从治安角度1911年《大清刑律》从刑事角度法規:《違警律》(1908年)法规:《大清刑律》三、专门管理报刊的法规1906年7月《大清印刷物专律》1906年10月《报章应守规则》1907年9月《报馆暂行条规》1908年3月《大清报律》1911年1月《钦定报律》法规一: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法规二:1906年《报章应守规则》法规三:1907年《报馆暂行条规》法规四:1908年《大清报律》法规五:1911年《钦定报律》四、清末新闻立法的历史地位奠定了以法律手段管制新闻媒体的思想初步建立新闻法律体系初步出现新闻自由的意识开放报禁,形成国人办报第二次高潮2.第二节南京临时政府新闻立法1912年3月4日《暂行报律》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暂行报律报律内容报律风波风波结果风波遗产(一)报律内容制定者:内务部《暂行报律》内容:❶实行注册制❷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除停止其出版外,其发行人、编辑人井坐以应得之罪。

❸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被污毁人得要求其更正。

要求更正而不履行时,经被污毁人提起诉讼时,得酌量科罚。

评价:《暂行报律》是史上最宽容的一部新闻法规。

为什么会反对暂行报律?政治环境媒介生态法规本身(二)报律风波1912年3月6日,《申报》《新闻报》《时报》等11家报纸联名致电中山先生反对《暂行报律》,称“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详定暂时报律三章,今统一政府未立,民选国会未开,内务部擅定报律,侵夺立法之权,且云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坐以应得之罪。

政府丧权失利,报纸监督,并非破坏共和。

今杀人行劫之律尚未定,而先定报律,是欲袭满清专制之故智,钳制舆论,报界全体万难承认。

……。

”章太炎撰文逐条抨击报律,称报律压制新闻自由、重蹈清廷覆辙。

(三)风波结果1912年3月9日第33号《临时政府公报》刊《大总统令内务部取消暂行报律文》“……案言论自由,各国宪法所重,善从恶改,古人以为常师。

自非专制淫威,从无过事摧抑者。

该部所布暂行报律,虽出补偏救弊之苦心,实昧先后缓急之要序。

使议者疑满清钳制舆论之恶政复见于今,甚无谓也。

又,民国一切法律,皆当由参议院议决宣布乃为有效。

该部所布暂行报律,既未经参议院议决,自无法律之效力。

……民国此后应否设置报律及如何订立之处,当俟国民议会决议,勿遽亟亟可也。

……”(四)风波遗产言论出版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原则,无需特别制订报律。

法律的创制须慎重与合乎程序,暂行报律由内务部制订,未通过议会决议,因此不发生法律效力。

制订暂行报律的本意并非压制言论出版自由,而是出于补偏救弊之苦心。

二、1912年3月1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六条第四则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3.癸丑报灾1912年,为了统制舆论,袁世凯对反对派报刊展开全国范围的清理。

其时,报人被警告传讯、报社被搜查打砸之事不绝于耳。

1913年底,全国报刊由1912年初的约500家降至100多家,此次报界浩劫史称“癸丑报灾”。

4.《出版法》贯穿立法者的“三民主义立法理论”与“训政保姆理论”第十九条出版品不得为左列各款之记载:一、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或三民主义者。

(体现立法者的“训政思维”)二、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损害中华民国利益者。

(体现立法者的“国家本位”)三、意图破坏公共秩序者。

(体现立法者的“社会本位”)四、妨害善良风俗。

(体现立法者的“民族本位”)第四章、新闻传播与行政管理1.管理制度的分类追惩制1、确定法定限制的范围•个人层面: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如诽谤、私隐等;•社会层面:不得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如淫秽等;•国家层面: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如泄露国家机密,煽动叛国、颠覆政府等。

2、依法判决、依法执行•追究违法者的责任由司法部门按法定程序进行,对违法出版物的扣押、查封或没收、禁止发行。

•警察部门根据法院的决定或判决采取相应措施。

•1、检查制•即任何出版物在出版之前,必须先经政府检查官对出版物的内容加以审查、删改和核准,方能出版发行。

•代表:朝鲜•2、批准制•又称特许制,指出版物虽不受检查,但创办出版机构须经政府特别主管部门批准,取得出版者资格后方可出版发行出版物。

•代表国家:中国•代表法律:《出版法》(1931年)•3、保证金制•一种经济限制手段,提高办报之门槛。

即在刊物出版前,出版机构须先向当局缴纳一定数额保证金。

•可单独适用,亦可配合其他制度使用。

•代表法律:1883年日本《新闻纸条例》1908年满清《大清报律》1914年袁版《报纸条例》•4、报告制•又称登记制,指刊物出版既无需事先检查,也不必获当局批准,只需在出版前向政府主管部门呈报登记,或者呈送出版物样本备案即可。

•代表法律:1906年《大清印刷物专律》1912年《暂行报律》1914年、1930年《出版法》2.报刊的主管机关•中央:国家新闻出版署•地方:省(市)新闻出版局3.报刊性质的定位1、事业单位性质——坚持党性原则❶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❷组织上接受上级党委的领导❸思想上宣传马克思主义2、企业化管理❶经济上自负盈亏财政拨款——广告支撑宣传——信息媒体本位——受众本位❷人事上合同聘用铁饭碗——竞争上岗4.报刊禁载的内容•危害国家利益的方面•损害社会公益的方面•侵犯个人权益的方面•(一)危害国家利益的方面•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的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危害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煽动民族分裂,侵害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破坏民族团结的;•泄露国家秘密的;•(二)损害社会公益的方面•宣扬淫秽、迷信或者渲染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出版物不得含有诱发未成年人模仿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行为的内容,不得含有恐怖、残酷等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