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狐狸和乌鸦

11狐狸和乌鸦

11狐狸和乌鸦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学生“自问自探”学习课文具体语段,了解本篇童话故事通过描写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了狐狸奸诈成性、狡猾无比的特点这一写作特色。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让学生懂得喜欢听奉承话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

课时安排:两课时自主探究方案:1.读一读课题,想一想围绕课题能产生哪些疑问?再猜一猜课文可能写了什么?2读一读课文:带着你的疑问和猜想读课文,看看课文内容与你的猜想有什么区别?3.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读题时产生的疑问。

4.读读想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先写了,接着写了。

我发现狐狸真是个。

5. 结合笔顺示例用自己的方法学会田字格里的生字。

6.自我检测:看拼音,写汉字。

zhíliú kǒu shuǐ yǎn zhū yízhuàn mãi yǒu húi dá( ) ( ) ( )chàng lâ qǐlái yáo yáo wěi ba gāng yī kāi kǒu( ) ( ) ( )7.课外搜索:(1)搜集关于狐狸和乌鸦的资料和故事;画一画你喜欢的动物。

(2)按照描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讲述一个童话故事。

第一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一、学生“展示自学”——教师“了解学情展示学习: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2.认读生字新词。

一棵树洞里叼着一块肉窝里漂亮麻雀非常得意眼珠一转嘴里差多了刚一开口赔着笑脸开火车读词。

3.重点指导书写“肉、转、差、赔”这几个字。

4.通读课文,叙述故事的大概。

二、学生“交流问题”——教师“定向目标”(一)提出问题:1. 通过预习,你们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写什么。

2.我们逐句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概括总结: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说明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

4. 对于这篇课文,通过预习,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针对学生的提问,相机引导---怎么写。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形成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一想,课文怎么写狐狸和乌鸦之间的故事?)(二)探究问题:1.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记叙了一只狐狸用奉承话骗取乌鸦一片肉的故事,课文的结构是怎样安排的呢?相机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讨论,教师梳理课文脉络:第一自然段: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馋得直流口水。

第二至五自然段:具体讲狐狸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奉承乌鸦,使乌鸦一步步地失去警惕,最后受骗上当的。

第六自然段:讲狐狸骗到肉后跑掉了。

3.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怎么写狐狸和乌鸦之间故事的?又是怎样表现狐狸和乌鸦的特点?三、学生“学习释疑”——教师“点难拨疑”(一)整体把握课文过渡:a.狐狸对乌鸦说了几次话?每次都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b.乌鸦每次听了狐狸的话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反应?结果怎样?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点拨,结合看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细读课文,明白道理1.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导看图。

a图上画了些什么?狐狸和乌鸦各在什么地方?b狐狸看见乌鸦嘴里的肉,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这块肉。

(2)结合学生生活理解“直流口水”。

(3)指导朗读。

特别是难读的句子。

注意体会狐狸想吃到肉的急切心情。

如:他来到一棵大树下,看见乌鸦正站在树枝上,嘴里叼着一片肉。

(提醒学生注意“一棵大树与一片肉”中的“一”的正确读音,注意引导学生不要读破句)。

明白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

2.学习第二自然段过渡: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眼珠一转,主意来了,是什么主意呢?狐狸会想些什么呢?(1)学生表演“眼珠一转”。

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这动作时会想些什么?(2)指导学生看图练习说话:狐狸看到乌鸦嘴里的肉,馋得直流口水,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导学课文。

自由读课文,动手画一画,狐狸对乌鸦怎样说的呢?乌鸦有什么反应呢?(4)指导朗读(突出“您好”,读出狐狸的假装对乌鸦的尊敬)。

3.学习第三自然段过渡: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讨好乌鸦,但乌鸦没有回答,狐狸接着又说了什么呢?(1)指导朗读狐狸的话。

理解“赔着笑脸”。

(2)第一次狐狸向乌鸦问好,这次狐狸又向谁问好了?这一次,乌鸦又有什么反应呢?(3)比较乌鸦两次的反应。

a.乌鸦没有回答。

b.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

(4)分角色朗读。

注意想象狐狸说话时的表情,以及乌鸦听了狐狸的话以后的反应。

(乌鸦第一次不说话,第二次为什么看了狐狸一眼呀?)4.小结:狐狸为了骗乌鸦嘴里的肉,先向乌鸦问好,又向它的孩子问好,看到乌鸦有点反应后,狐狸又说了哪些好话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反思教学”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1.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这篇课文通过抓住狐狸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了狐狸三次对乌鸦说奉承话,最终骗取了一片肉的故事。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1)课文内容。

(2)阅读方法。

(3)写作方法。

(4)问问题的方法。

五、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创新”总结,课后延伸:1.小朋友在理解课文时,要抓住狐狸的语言和动作去体会狐狸想吃乌鸦嘴里的肉,真正弄清狐狸说好话的目的在于吃到乌鸦嘴里的肉。

朗读课文时,要注意狐狸狡猾的特性。

2.通过搜集资料,我知道了狐狸有这方面的特性:。

我还想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第二课时(总课时)上课时间:月日课型:新授课一、学生“学习释疑”——教师“点难拨疑”(一)复习回顾1.指名填空:狐狸为了吃到乌鸦嘴里的肉,想让乌鸦开口说话,第一次对乌鸦说(),乌鸦(),第二次对乌鸦说(),乌鸦()。

过渡:那么第三次呢?2.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二)学习第四五自然段1. 多媒体显示:狐狸乌鸦第一次:眼珠一转没有回答亲爱的乌鸦,您好吗?第二次:赔着笑脸看了一眼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还是没有回答第三次:摇摇尾巴非常得意您的羽毛漂亮,您的嗓子真好唱了起来2.指导学生说一说,狐狸的狡猾,假装关心,把明显不属于乌鸦的优点也放在乌鸦身上,为了得到肉加以奉承,要读出假意赞美的语气。

3.乌鸦每一次听了狐狸的话,表现都不一样,它是怎么想的?读一读,加以体会。

(乌鸦听了狐狸的话,越听越高兴,一次比一次动心。

)4.同桌分角色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读出各自的语气来。

5.从“摇摇尾巴”你能体会到狐狸对乌鸦的假意赞美吗?交流乌鸦的反应:非常得意刚一开口肉就掉了下来6.指导朗读,体会为什么狐狸一直假意赞美乌鸦。

(体会开口与肉掉下来的联系)7.小结:课文二至五自然段就是《寓言故事》的经过,练习分角色朗读狐狸和乌鸦的对话。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1.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可以将“一溜烟”换个词吗?帮助理解词语。

3.指导朗读,明白这一节交代了事情的结果。

4.指导说话。

(1)狐狸说的话是真是假?你是怎么知道的?(通过狐狸一溜烟地跑掉了,乌鸦的羽毛没麻雀好看,嗓音“哇”体会狐狸说话的假。

)(2)那狐狸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好听的话?(3)如果当时咱们小朋友在场,提醒提醒他,也许他就不会上当了。

课件出示:如果我在场,我会怎么提醒乌鸦?“乌鸦,你应该了解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万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然就上了狐狸的当。

”(指导说话)(4)乌鸦因为听什么样的话上了狐狸的当?(课件出示:“因为乌鸦喜欢听___________ ___ ,所以上了狐狸的当。

”)(5)读了这个故事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6)出示名言。

闪光的东西并不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莎士比亚5.分角色朗读课文。

6.总结课文。

乌鸦是怎样上当受骗的?为什么会上当受骗?从乌鸦受骗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教训?齐读:喜欢听奉承话就会上当受骗。

二、学生“反思学习”——教师“反思教学”回顾课文,贯穿学法。

1. 这节课我们又学习了一篇故事,认识了狐狸和乌鸦,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明白写一件事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刻画人物形象,同时要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1)课文内容。

(2)阅读方法。

(3)写作方法。

(4)问问题的方法。

三、教师“引导实践”——学生“迁移创新”1.总结提升: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狐狸和乌鸦,知道狐狸的狡猾和乌鸦喜欢听奉承话。

在故事发生的过程中,我们要读好对话,找出狐狸的语言和动作,读出它的特性,最后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2.学习建议:师叙述:狐狸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后,一溜烟跑掉了。

老乌鸦把自己上当受骗的故事,告诉了小乌鸦,并用“闪光的东西并都是金子,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这句话教育小乌鸦,希望小乌鸦能吸取教训。

小乌鸦长大了,有一天, 小乌鸦也找到了一块肉叼了回来,小狐狸看见了,又想骗下这块肉,他能得逞吗?请同学们课后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童话故事。

板书设计:亲爱您羽毛漂亮嗓子真好语言狐狸摇尾巴叼跑动作眼珠一转赔笑神态和乌鸦非常得意唱(爱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受骗)教学后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