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健康宣教
(1)离子通道M2阻滞剂:金刚烷胺和甲基金 刚烷胺。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达菲 )
预防
1、疫情监视 2、隔离与治疗 3、疫苗接种---基本措施。 4、药物预防
流行性感冒科普宣教
感冒: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流涕, 喉痒、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流行感冒。
普通感冒,中医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 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 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虽多 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如春天、夏天也可 发生,不同季节的感冒的致病病毒并非完全 一样。
4倍以上,阳性 4、免疫荧光法检测抗原:鼻黏膜压片染色找
包涵体,荧光抗体检测抗原阳性
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依据:流行特征,上呼吸道症状较轻。 (二)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 荧光抗体检查。 (三)鉴别:
1.其它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2.急性扁桃体炎 3.钩体病
治疗
1、对症:解热、镇痛、支持。 2、控制并发症,抗炎 3、抗流感病毒:
尤其儿童及老年患者常并发肺炎,病死
率较高。
➢ 一次流行持续约6—8周。
发病机理
病毒 血凝素结合
纤毛柱状上皮细胞
变性坏死、脱落
神经氨酸酶
发热、头痛、乏 力、白细胞减少
继发 细菌 感染
死 亡
病理解剖
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粘膜下层出 血、水肿、白细胞浸润。
肺泡:纤维蛋白渗出,出血,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浸润。
并发症 1.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
气管炎。 2.细菌性肺炎:高热、剧咳、浓痰,
满肺干、湿罗音。 3.肺外并发症较
1、血象:白细胞总数大多减少,淋巴相对增 多。
2、病毒分离:鸡胚或组织培养 3、血清学检查:急性期及两周后,抗体滴度
➢ 甲型—感染多种动物,为人类流感的主要病原,可引起大 流行。易发生变异 ➢ 乙、丙型仅感染人类。
血凝素
核蛋白质、
三种多聚酶 蛋白 (P1, P2,P3)
脂质囊膜 神经氨酸酶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 3日内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接触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 免疫力,但不持久,不同亚型间无交叉免疫。 (四)流行特征
1.甲型:10-15年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 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也可引起大流行。23年发生一次抗原漂移,季节性或地方性流 行。
2.乙型:只有抗原漂移,无抗原转变, 可引起暴发或小流行。
3.丙型:散发。
➢
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
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
聚集的地方。后期呼吸道并发症增多,
定义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 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具有起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常引 起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等特点。
➢ 临床上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 中毒症状重,上呼吸道症状轻。
病原学
➢
流感病毒属单链RNA病毒,球形。
➢ 根据核蛋白的抗原性不同分甲(A)、乙(B)、丙(C)三型。 根据表面抗原: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抗原性的不同, 又分为若干亚型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天
(一)典型:
症状:突起高热、寒战、乏力、头痛、
肌痛,全身不适,少数可有腹泻水样便。
多无鼻塞、流涕。
体征:急性热病容,面颊潮红,结膜外眦
充血,肺部可有干罗音。
预后:1-2天高峰,3-4天后热退,两周后 恢复。
(二)轻型:急性起病,发热不高,症状、 体征轻,病程2-3天。
(三)肺炎型:多发于老年、幼儿,原有 基础疾病或免疫受抑制的病人感染流感。初 起如典型,1-2天后迅速加重,高热、衰竭、 剧咳、血性痰,呼吸急促,发绀。双肺满布 湿罗音。X线可见肺炎表现。抗生素治疗无 效,多于2周内死亡。